1.七彩云南游戏辅助器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5997124】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2024年02月29日 08时34分16秒 原标题:《觉醒年代》中跟在陈延年身旁的“小孩”陈乔年,值得写写的一生 在《觉醒年代》中,陈延年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大家原本对于他是不太熟悉的,甚至没什么印象,原因还是他牺牲得太早了。 包括剧中非常活跃的邓中夏、赵世炎,其实都是最早一批革命家,如果能活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并在“路线”上不发生偏差,地位肯定是很高的。 当然,他们豁出性命干革命,并不是为了“当大官”,我也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他们的重要性。 剧中,在他们身边还常常有一个小孩,戏份不算多,但也很重要,就是陈独秀的二儿子陈乔年。 1919年,陈乔年才17岁,他是标准的20世纪的“00后”。剧中他总是跟在大哥陈延年身后,大哥干啥他干啥,大哥说啥他说啥。 特别是剧中开头,两兄弟和陈独秀关系非常紧张,其实年纪较小的陈乔年对父亲还是要亲近一些的,几次想和陈独秀交流,但是都被陈延年阻止了。 不过,不要认为陈乔年就是这样“人云亦云”的小孩子。 后来,陈乔年取得的成就,其实并不低于兄长陈延年,是非常值得说一说的。 青少年时期,陈乔年的生活轨迹,几乎与陈延年完全一样,他们出生在安徽安庆,小时候在私塾读书,辛亥革命后到新式学校就读。又因为父亲搞革命的影响,被迫逃难到乡下。 1915年,两兄弟离开乡下老家,去到上海读书,也就是那时与正在上海的父亲陈独秀再次汇合,那会陈乔年才13岁。 到上海后,两兄弟都考上了震旦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那会陈独秀对他们非常严厉,不让他们回家过平稳安定的生活,要他们勤工俭学。 还好,两兄弟也是有个伴,白天一起读书、晚上一起干活,几乎形影不离。 那时,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看不下去,几次要接两兄弟回家,陈独秀都不准。 高君曼没办法啊,就哭,因为她其实不是两兄弟的亲生母亲,而是他们的继母,其实也是他们的小姨。是的,陈独秀先后娶了她们两姐妹。 高君曼就说,外人还以为是自己容不下两个继子。 不过,后来陈延年、陈乔年的作为远远超过陈独秀其他几个孩子,并在后来20多岁时就成为中共五大的中央委员,可见早年在社会上的磨砺,是非常有益的。 插一句,也正是因为两兄弟长期从事劳动,陈延年在1927年被抓时,他是伪装成一名普通工人的,而且他的打扮和身材也真的很像一名工人,本来都蒙混过关了,但是因为吴稚晖那狗贼,才被识破,最终被害。 《觉醒年代》中,两兄弟的戏份也就到这了。剧中还交代了两人最后的结局,他们身陷囹圄,最终被害,那一段真是让人觉得非常感动。 剧中也表现了,他们去法国前,虽然陈独秀已经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但是两兄弟当时依然还是无政府主义的“信徒”。他们的转变要到后来。 据说那会陈独秀是希望他们去俄国留学的,但是两兄弟坚持认为法国是无政府主义的故乡,便还是决定前往法国。 那会留学不像现在。现在大多是联系好学校,有了去处,然后直奔主题。 那会,很多所谓留学,都是先去到目标国,在那边进入语言补习班,再一边勤工俭学一边考大学。 陈乔年和兄长也是,他们留法参加的是吴稚晖等人办的“华法教育会”,主要就是推动中国青年去法国留学的一个组织。 那段时期,1919-1920年,是留法的一个高潮期,大概有近2000人先后去到法国。 当时法国也是非常高兴啊,因为中国的青年精英都去法国,以后回到中国必定都是各岗位说得了话的,对扩大法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很有帮助。(所以你知道为啥现在有那么第三世界国家的公子哥在中国留学还拿大把奖学金了吧……) 中共后来的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蔡和森、聂荣臻、陈毅、赵世炎、徐特立等都是那段时期前往的法国。这些人中,最年轻的小平同志当时才16岁,年纪最大的徐特立已经42岁。 陈乔年和兄长在经过近两个月的海上漂泊后抵达了巴黎。 其实那时是可以走陆路去法国的,大概是从北京坐火车到沈阳,然后从东北出国进入俄国,然后经过波兰、德国进入法国,虽然途中要换七八次车吧,但时间只要半个月左右,相比坐船要快太多了。 言归正传,到了巴黎后,两兄弟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参加无政府主义的组织,反正是对未来充满向往。 但是,很快,到了1920年下半年,法国出现经济危机,许多法国人都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去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了。 与此同时,组织大家去法国留学的“华法教育会”也宣布与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脱离一切经济关系”。 这下就把大家逼入绝境了。相当于,一个组织把你带到异国他乡,你没工作,没学上,生活没有着落,然后那个组织突然说“关我什么事”…… 此后学生们在法国开展了一系列斗争,陈乔年兄弟俩也对吴稚晖产生了怀疑,特别是他们那时接触到了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等人。这些同龄人对陈乔年两兄弟的影响,要比他们父亲可大多了。 两兄弟也看透了吴稚晖的面目,就与无政府主义彻底决裂。 当时啊,赵世炎有一封信很有意思,他在给别人的信中说:“二陈等近时倾向大变。” 那会在法国的党组织非常庞大。到1923年的时候,全国党员420人,旅法勤工俭学的学员就有党员77人。 转为正式党员后,两兄弟在1923年离开了法国,前往苏联,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但是也没学习多久,又过一年,两兄弟接到国内指示,归国参加革命运动。 两兄弟一同生活多年,在这一年终于分开,去到了不同的“战场”。 陈延年去到了温暖的广州,而陈乔年则回到北京。 应该说,延年的去处比乔年“舒服一些”,毕竟广州是国民党的地盘,国共合作时期,在广州没有太多危险。 北京就不一样了,那会的北京还是北洋政府治下,相当于是要去敌人眼皮子底下开展工作。 不过,陈乔年在北京遇到了昔日的导师——李大钊。 和李大钊一起,陈乔年投入到在北京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斗争中。 在北京,其实也就是干秘密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陈乔年在李大钊提议下,悄悄办起了一个印刷厂,印了不少革命刊物,就这么搞了一年多,才被北洋政府发现取缔。可见当时的北洋政府也是无用得很。 1925年,中共北方区委成立,李大钊是书记,陈乔年是组织部长。同时,在南方广州,陈延年也当选广州区委书记,两兄弟的才干可见一斑。要知道,那时延年才27岁,乔年才23岁。 陈乔年还负责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给北方区委党校授课,培养了不少后备力量。想想看,23岁的青年,已经是导师级别的存在了。 大家记得我们中学时期的课文,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吗? 1926年,日本军舰驶入中国大沽口挑衅,刘和珍和同学们上街示威,后来被段祺瑞的士兵打死。那场运动,陈乔年其实也参加了,还被刀刺中了胸部,还好没有危及生命。 从1924年5月到1926年7月,北方全区党员从75人发展到2000多人。 1926年下半年,陈乔年按照安排前往南京工作。 1927年五大时,他和父亲、兄长一起当选中央委员,上演了迄今为止“一门三委员”的奇迹。 而且,这与他们互相之间的身份没有关系,并不是说陈独秀是党内老大,两个儿子就能当委员,不是的。也不是说兄长是委员,弟弟就能走后门。 他们三个人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事业,才得到大家的认可。 当选中央委员后,陈乔年到武汉工作,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1927年,在那血雨腥风的一年,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反动派举起了屠刀,而中共这边的老大陈独秀却“右倾”了。 在反动派屠刀下,陈乔年曾经的领导李大钊、兄长陈延年、同志赵世炎先后被害。 “我的父亲陈独秀同志执行的错误路线,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使大革命失败,党受挫折,而且也使我哥哥延年和李大钊、赵世炎等一批共产党人惨遭敌人的杀害,这是血的教训,切切不可忘记。对国民党反动派只有作坚决的斗争,不能存在任何的幻想。” 爸爸,你过去执行的路线和政策是错误的,你现在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看法也是错误的,不能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身上,党应有自己的武装,走苏维埃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才有希望。 陈乔年的认识,与毛泽东、周恩来是一样的。 1927年冬天,陈乔年去到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工作,和王若飞一起,希望恢复上海的组织。 1928年2月16日,陈乔年正在主持一个会议,但由于叛徒出卖,他们被敌人包围,陈乔年也被捕。 被捕后的陈乔年被关在上海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 被捕后的陈乔年起初也和哥哥陈延年被捕时一样,身份是还没有暴露的,敌人也不认识他。 与他同时被捕的郑复他、许白昊也在狱中研究营救他的计划,他们打算由叛徒不认识的周之楚顶替他的职务。 不过,周之楚的父亲在狱外不知道这些事,他父亲是一名富商,也在积极救他,这么一来二去,敌人就怀疑了。陈乔年的身份由此暴露。 敌人在发现他们没有利用价值后,准备将陈乔年、郑复他、许白昊一同杀害。 临刑前,陈乔年对监狱中其他同志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陈乔年回答说:“对家庭毫无牵挂,对党的尽力营救,表示衷心感谢。” 与他一同长大、一同革命的哥哥陈延年,在一年前,已经被敌人乱刀砍杀在上海。 1928年6月6日,仅26岁的陈乔年被敌人杀害。 据陈独秀的三儿子陈松年回忆,陈延年皮肤粗黑,浓眉大眼,不像一个读书人,而陈乔年却身材削瘦,是一个白面书生。陈延年表现出的是沉着老成,不苟言谈,陈乔年却体现的是调皮开朗,爱说爱笑。 陈延年过得是清教徒的生活,在很早的时候,就自立“六不”,所以他也几乎没有感情生活。 而陈乔年要活泼得多,毕竟干组织工作嘛,就是与人打交道,不活泼怎么行。 史静仪是谁,是一大代表中最年轻的刘仁静的前妻。 陈乔年和史静仪在一起后,据说也被陈延年批评过。 他俩还有孩子,可惜儿子夭折,女儿下落不明,史静仪的最终结局,也淹没在了历史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