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AI 陪伴,你到底是在说什么?),我们一起拆解了“陪伴”这团迷雾,发现了“陪伴”并非单一的需求,最基础的是用户要能够“被感知”,借助现实社会中“向下、向上、平层”关系,拆解到“陪伴”在不同关系层中有“被需要、被给予、被接住”等多面的需求。推导到产品技术层面,就是对产品“有效的主动性”这种全新能力的呼唤。
这自然引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如此之难、要求如此之高,“陪伴”作为一个独立的“赛道”,真的能成立吗?
经过将近一年的观察和思考,我的答案是:大概,很难……
一个残酷的答案:为什么“陪伴”不是好赛道
乍一看,“陪伴”这个方向的需求非常明确:现代社会的孤独感是一种普遍情绪,谁不想要一个“随时在线、永不厌烦”的陪伴者呢?
但是,今天几乎所有打着“AI 陪伴”旗号的独立产品,都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用户因新奇而来,也因新奇感消退而去。留存率的陡峭下滑和商业模式的脆弱,是这个所谓“赛道”里普遍存在的困境。
为什么?因为“陪伴”这个需求,虽然存在,但它不够刚性,且极易被代偿。
当你感到寂寞孤独时,你有无数种选择来度过这段时间,或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例如刷一会短视频、看一场直播、打一局游戏……这些被无数顶尖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精心打造、被海量用户数据和市场高精度调优的“时间熔炉”,都能起到类似的“代偿”作用。而且,它们通常更廉价,可以不花钱,甚至各种“极速版”还会给你塞点钱。一个需要你持续投入情感和金钱去维系的 AI 伙伴,在这些“时间杀手”的降维打击下,竞争力其实非常脆弱。
这听起来像是在给这个火热的领域浇冷水。但请注意我的措辞——我只是说“陪伴”不是一个好“赛道”,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不重要。
我认为:不要高估“陪伴”这个赛道,但是绝对不要低估“陪伴”这个技术栈。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观点,我想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甚至有些糗的科技往事,一个关于 GPS 的故事。
一堆失败的产品和一个伟大的能力
当年 GPS 刚走入民用市场的时候,还是个包子大的外置模块。当蓝牙连接 winCE 系统的 PDA(远古级别的掌上电脑),通过地图软件可以看到自己的实时位置信息。
但当时我觉得这玩意可太酷了,就为了体验那种“能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的科幻感,我一上头就花了工资里的“巨资”买了一套,虽然享受到了和朋友炫耀的乐趣。但总共也就用过两三次,一个月热乎劲儿过后,再见就已经是几年后在抽屉角落里已经电池失效的“遗骸”了。
后来又过了好几年,当 GPS 可以被集成到手机里,出现了一批 LBS(Location-based service,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的创业公司,比如当年的 Foursquare、街旁。大家一度兴奋无比,认为地点“签到”会是一个巨大的金矿。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几乎所有纯粹以“位置”为核心功能的独立应用,都失败了。因为“知道我的位置”本身,并不能支撑起一款独立产品。
然而,故事的 B 面是:Location(位置)作为一条技术栈,最终成为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不可或缺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
今天,你手机里几乎所有的应用——地图、外卖、电商、社交、甚至是相机——都离不开位置信息。它没有成为一座独立的大厦,但它成为了每一座大厦都必须依赖的钢筋水泥。它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所有产品,极大地拓展了它们的价值边界。
这个故事,和我们今天讨论的“陪伴”何其相似。
一个独立的、为了陪伴而陪伴的产品,就像那个独立的 GPS 模块,看起来很酷,但很难成为大众的刚需。然而,“陪伴”所代表的那种主动观察、主动理解、主动交付价值的能力,却像 LBS 能力一样,必定是下一代所有产品的基础设施。
“有效的主动性”是 AI 时代至关重要的技术栈
我们所说的“陪伴的技术栈”,本质上就是我们在前一篇里定义的那种“有效的主动性”——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能力。在上一个世代,产品与用户的关系是互为客体的工具与使用者的关系,但在 AI 时代,产品有机会和用户建立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它能记住你的偏好,理解你的意图,甚至预测你的需求,并基于此主动地与你交互和交付价值。
想象一下,一个笔记软件,如果它能发现你最近在持续关注某个主题,主动为你整理一份相关的深度报告,甚至帮你链接到同样在研究这个领域的其他用户。这时,它就从一个被动的容器,变成了一个主动的知识伙伴。
这时候,“陪伴”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而是化为一种底层的、赋能的能力。它让你原有的产品,突破了纯工具的被动,拥有了主动对用户一次次满足预期,甚至超预期中建立信任的可能。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关系”,正是 AI 产品独有的延伸资产,是你突破用户 LTV(life time value,生命周期总价值)天花板、构筑真正护城河的关键。
“陪伴产品”要警惕当年想做一个“GPS 产品”一样,试图将一个底层的“能力”,包装成了一个独立的“需求”。
但反过来,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那么“陪伴”这条技术栈,将是你未来突破天花板、建立真正壁垒的关键所在。它决定了你能在用户身边站多久,以及你们的关系(价值交付)能走多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鹏科技商业观察,作者: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