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听起来匪夷所思,甚至略显残忍,却真实地发生在养老这个行业。
比如说,总有一些老人会被养老机构拒收、或者劝退。
这一瞬间,顾客是上帝、有钱就能住养老院的基础逻辑,神奇地失效了。
是店大欺客?还是人心不古?真相可能并不在此。
壹丨管理红线
几乎所有养老机构都严守着一条“红线”——不接收有传染疾病的老年人。那些有传染病疾病史的老人,必须是治愈之后健康的状态,才能入住养老机构。
国家民政部2020年颁布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养老机构发现老年人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配合实施卫生处理、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
这一点不难理解,养老机构是老年人密集生活的场所,群体抵抗力普遍较弱,严格防范传染病传播是维护集体健康的安全底线,拒绝个别老人,是为了保护更多的老人。
相关政策截图
除了传染病患者,还有精神障碍患者。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同样指出,养老机构发现老年人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应当依照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这意味着,那些精神障碍患者老人并非完全不能入住养老机构,但需根据病情稳定程度、机构自身资质与照护能力,以及地方政策的具体规定综合判断。
通常来说,若老人病情稳定、生活可基本自理,部分具备相应条件的养老院可以接收,但家属必须提前与机构充分沟通,确认其是否具备必要的医疗支持和专业护理能力。
而对于病情复杂、有严重暴力倾向或存在自伤、伤人风险的患者,则一般需转入精神专科医院或具备医疗资质的护理机构,普通养老院难以承接这类照护需求。
贰丨隐形要求
除了前面两类老人,还有一些情况,虽不会白纸黑字列于条款之中,却也有可能让老人被养老机构“婉拒”。
这背后的关键,不是老人本身,而在于其家属。
有些家属把自己简单看作是“上帝”般的消费者,认为只要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自己就可以作付钱的“甩手掌柜”。
但是,父母不是商品、老人不是累赘,家属和养老机构的关系应当是彼此信任、密切协作的伙伴,共同守护老人的安康与尊严。
以入住浦东新区某养老机构的张爷爷为例。
85岁的他因独居在家不慎摔倒,治疗出院后被家人送至该院。在前期的沟通中,家属反复强调:“你们必须照顾好,绝对不能再让老爷子摔跤了。”
这份担心,院方充分理解。
但在实际照护中,家属并没有为张爷爷选择一对一的专护。这导致楼层护工在晨间、午间及晚间等集中护理时段,难以时刻照看。
同时,考虑到康复中的张爷爷行走仍不稳当,院方建议家属可以为张爷爷配置一辆轮椅,这一提议却遭到家属坚决反对:“一旦坐上轮椅,就再也离不开了。”
话不糙,理糙。
此类情况令养老机构倍感压力、甚至举步维艰。
为了保障老人的安全,养老机构会从环境改造、照护流程、健康监测等全方位角度落实防跌倒措施,但客观而言,风险无法完全杜绝。
服务与风险之间的矛盾,让相关机构负责人坦言,面对那些沟通困难、缺乏信任的家庭,有时候宁愿少接一单。
反之,家属若配合得当,很多风险都能得到有效管理。
例如,针对长期卧床长者,不少家属会采纳院方建议,主动购置防褥疮气垫等专业设备;在评估某位老人坠床风险极高后,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并签署协议,机构才能在夜间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正因为家属明白“这一跤摔不起”,才使得这种必要的保护成为可能。
可以说,家属是否明理配合、能否与机构协同发力,已成为一项关键的“隐形要求”。缺乏这份信任基础,再专业的照护服务也寸步难行。
叁丨良性劝退
大部分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都为高龄人群。
若在入住期间,机构发现老人健康状况出现变化,且超出机构可处理的范围,需进一步专业医疗干预时,可能会提出“转院”建议。
以认知症老人为例,他们的状态时好时坏,波动较大。有些家属即便能够做到每日探望,也难以察觉老人的异常行为;而与老人朝夕相处的机构工作人员,对老人的状态变化更为敏感。
曾有位认知症长者,在养老机构内已出现明显的异常行为——经常会将大小便糊在墙上,甚至还会糊到其他老人身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机构工作人员曾多次建议送医干预,并希望通过专业诊疗改善老人自身状态,也避免对其他同住老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可家属却迟迟不愿接受,称自己可以找外部医疗资源来介入治疗。
深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担心调整护理等级或外出就医会产生额外费用;另一方面,也是对认知症缺乏足够了解,误以为去医院就必须加大药量,因而产生抵触情绪。
就这样,双方拉扯持续了三四个月。
直到老人的病症越来越严重、引发了其他老人集体投诉,而家属口中的外部医疗资源依旧迟迟未到位时,家属们才依从机构建议送老人外出就医。
令人意外的是,医院并未增加用药剂量,仅仅调整了服药时间,老人的状态便逐渐稳定。此时,家属才由衷感慨:“应该早点听你们的。”
如今,不少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配备医护团队,甚至定期邀请专家坐诊,但其医疗能力与专业医院仍有差距。同时,外部医疗资源的支持也存在一定的限制,难以及时、深度介入,尤其当老人的病情需要一系列辅助检查配合时更是如此。
此时的“劝退”,更是一种对老人和所有老人的健康责任体现。
显然,养老机构的“劝退”,并不是简单蛮横的“筛选客户”,而是对整体运营秩序与照护质量的守护。
养老机构与老人及家庭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双向选择,更是一段需要建立信任、共同奔赴的旅程。这段旅程最理想的终点,便是为家庭寻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老人们享有自在、安宁的生活,家属也能真正感到踏实与安心。
有时候,退一步,风平浪静;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康养新天地,作者: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