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求职者早就抱怨过——对我、对朋友、对宠物,甚至对任何愿意听的人,说找工作远比数据看起来要难。
这是华尔街日报最新一篇文章的开头,说的当然是美国的状况。
上周,美国政府下调了过去12个月的就业增长估算。本周三,美联储又宣布降息。这些消息印证了很多人的直觉:劳动力市场比表面上更疲软。劳工统计局现在承认,美国在那段时间新增的就业岗位,不到最初报告的一半。
我们这边的情况当然不遑多让。根据财新的最新数据,八月份,不含在校生的16-24岁青年失业率,攀升至18.9%,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新高。
未来的职场会是什么样,没有人能说清。
但在周二《华尔街日报》领导力研究院的科技理事会峰会上,有科技领袖们明确表示,“我们必须对整个公司重新布线。每个岗位都要重新思考:他们做什么?未来的劳动力是什么样?我相信,80%的岗位会因 AI 至少发生20%的变化;而20%的岗位会被 AI 改变多达80%。”
很多人将这一场“优化”归结为又一轮的经济周期阵痛。然而,真相更可能是:这并非阵痛,而是一场结构性“死亡”的开端。
大家感受到的求职压力、工作中的空虚、对未来的迷茫,并非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我们脚下那块名为“公司”的大陆板块,正在无可挽回地沉入海底,走向消亡。
这一代的白领或知识型工作者,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处境。我们接受教育时,这些岗位尚存在,可还没等我们退休,甚至还没毕业,它们就消失了。我们被训练去追求稳定,却生在颠覆年代。
我们这一代人,或许将是历史上第一代,完整经历“公司工作制”(The Corporate Job)从神坛跌落,直至消亡的见证者。求职的艰辛,失业率的数字,不过是这场巨大葬礼上飘下的一片哀乐。
一、现代白领工作,一场无意义的大型伪装
某主流媒体记者最近写道,上周,他和一位在大型咨询公司工作的朋友喝咖啡。朋友花了二十分钟解释自己的工作。不是因为复杂,而是因为她在努力说服自己它确实存在,并且有意义。
“我负责推动跨部门工作流中的利益相关方对齐。”她说完后笑了:“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
她不是个例。很多人用从不会在日常生活里说的词来描述工作。他们参加的会议是为了开更多会议。他们制作的PPT没人看,被附在没人打开的邮件里,衍生出根本不需要完成的任务。
最奇怪的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下班后,或在酒桌上,稍微卸下伪装,他们就会承认:工作不过是种精致的行为艺术。他们是专业的邮件转发员,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人形中间件,而这些系统本可以直接对话。
某银行的朋友说,他每天早8点到公司,晚8点才走。当记者问他十二小时具体做了什么时,他愣住了:“我推动决策。”然后停顿了一下,“不过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经济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称这些为“狗屎工作”(bullshit jobs),就连做的人都怀疑它毫无意义。
如今,五十岁的人花了几十年在虚无的狗屎工作上,想转型已太晚,想退休又太早。
二十几岁的人则纷纷躺平,他们目睹这一切,没办法再相信上班这件事。“父母觉得我没野心,因为我不想往上爬。可我为什么要爬向更大的虚无呢?”
三四十岁的人最尴尬:看穿了一切,但有房贷、学费和责任,无法抽身。
转变已经开始,只是还很缓慢,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
公司工作制不会轰然崩塌,而是像宗教一样逐渐失去信仰。教堂还在,仪式还在,但信念在消散。
办公楼依旧闪亮,会议依旧不断,邮件依旧往来。但人们对这一切背后意义的信仰——即它是否值得耗费生命的时间——正在蒸发。
接下来会出现什么,还不清楚。也许是某种平行经济,也许是全新事物。但这种无意义的假装,正在被拆穿。
二、水管工的凡尔赛:每天2500英镑
就在知识工作者们为一份毫无意义的报告耗尽心神时,在他们看不起的体力劳动世界里,正在上演截然不同的剧情。
一位英国博主,最近分享了一个让他崩溃的亲身经历。他想给家里装一个空气源热泵,花了整整六个月,一个合格的安装工都找不到。
原因简单得令人嫉妒:不是技术有多难,而是根本没人有空。大多数水管工的订单,早已排到了半年后。少数有资质的工匠,则牢牢掌握了定价权。他收到的一份报价是:每天2500英镑 。
这个故事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甩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老信念上。它揭示了一个残忍的现实:
公司工作可以无限扩展,一个AI模型就能取代一千名分析师。但物理现实无法扩展。
每一个坏掉的锅炉,每一根故障的电线,都需要一双真实的人手去修复(至少目前还是)。与此同时,科技公司拿到天量的投资,大部分都砸向了那个即将取代知识工作者的东西——AI 。
人类工作正在分化成两类:
1.实用型:修理物理事物;
2.人本型:提供真实的人类连接。
除此之外,庞大的知识工作中间地带,都处在危险之中。
我们这一代人,被鼓励、被训练去从事“抽象的工作”,却发现,现实世界的需求,正以一种蛮横的姿态,宣告着实体技能的回归和胜利。当硕士毕业生们为一份起薪微薄、朝不保夕的“入门岗”挤破头时,电工学徒的起薪可能已经超过了他们 。
这种巨大的反差背后,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剧变:公司工作制,这个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定义了成功、稳定和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体系,正在从根基上瓦解。
三、“公司”之死:AI只是刽子手,体制本身已病入膏肓
在《华尔街日报》的峰会上,科技领袖们毫不讳言:企业正在经历一场“重新布线”。
金融服务机构TIAA的首席运营官萨斯特里·杜尔瓦苏拉(Sastry Durvasula)预测:“80%的岗位会因AI至少发生20%的变化;而20%的岗位会被AI改变多达80%。” 。
传统的“金字塔”式企业架构正在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杠铃”形态 。一端是少数顶层领导,另一端是大量的“个体贡献者”——那些真正动手干活的人 。
而中间那层厚厚的、负责“管理”“协调”“汇报”的中层管理者,正在被AI无情地削平。英伟达CEO黄仁勋直接管理超过50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却是未来组织形态的预演 。
企业甚至开始在“多招一个工程师”还是“多买一块GPU”之间做真实的选择 。但AI只是加速了这场死亡,并非根本原因。公司工作制早已百病缠身,其内在的荒谬性,才是真正的病灶。
一项普通的公司决策往往是这样展开的:
有人发现一个“机会”(通常是伪问题)→ 分析师分析 → 顾问咨询 → 中层管理者负责管理咨询与分析 → 开研讨会 → 启动“利益相关方沟通” → 出 PPT。
几个月后,或许会发生点事。但通常只是一个常识性的小调整,完全可以在下午由任何人拍板。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分析师知道模型大多是拍脑袋,顾问知道框架只是常识表格化,经理知道研讨会不过是戏剧。可大家彼此需要,来维持幻象。
这就像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所有人都看见皇帝没穿衣服,大家也都知道别人看见了,但因为还有房贷要还,所有人只好继续夸赞“衣服真华丽”。
一名科技公司的副总裁坦言:“我管理着一个十二人的团队,他们为其他团队创建文档,而那些团队又为从不阅读文档的高层领导创建文档。我年薪15万英镑。这完全是荒谬的,我打算一边尽力维持这份工作,一边在旁边打造一些真实的东西。” 。
这种建立在集体沉默和共同利益之上的“空转”,才是公司工作制最致命的顽疾。AI的到来,不过是戳破了这个巨大脓包的利器,让那些本就价值模糊的岗位,第一个被冲上沙滩。
正如Moderna摩德纳的首席人力与数字技术官Tracey Franklin所指出的,“如果你想想 HR,以前他们做传统的人力规划,关注的是人。而 IT 和数字团队则负责系统。其实这都是关于‘工作是如何完成的’。所以我们开始做一种新的东西,叫做‘工作规划。”
摩德纳正在根据员工的技能和能力来重组团队,同时也要考虑哪些部分可以交给 AI 工具完成。Franklin说,“你会不断看到这种演变:人们在适应,创造新东西,调整角色。AI 的快速进步就是催化剂,它推动人、机器和机器人全面融合。”
四、个体的应对之道:先“寄生”再创生
我们都困在同一个没有希望的系统里。现在,至少你可以不再假装相信。
如果你在这篇文章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到一种因认知失调而产生的疯狂,请记住:“疯狂的不是你,而是那个要求你假装转发邮件就是一份事业的系统。” 。
那么,出路在哪里?不是去报更多的班,考更多的证,也不是盲目地辞职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意义”。
第一步,拿回你的“伪装豁免权”
这是你的许可单:你可以停止假装你的工作岗位是真实的了。你可以照常上班,参加会议,但你不必再将你的身份与你的邮件签名绑定在一起。你周围的人,很可能也早就停止相信了,他们只是在等别人先承认这一点。
第二步,重新定义你的工作:从“身份认同”转向“基础设施”
一个有趣的新现象正在出现:人们不再辞职,而是利用公司作为平台,建立能够创造实际价值的“并行系统” ,即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他们利用公司稳定的薪水、笔记本电脑和安稳的环境,作为孵化自己真正事业的“资金来源” 。
你的公司工作不需要提供意义,它需要的是有用。对你培养技能有用,为你的真实项目提供资金有用,为你弄清楚什么对自己重要而争取时间有用。
当你停止相信公司的神话时,你才能真正开始利用它。你可以寄生在它的基建之上,去创造自己的生态系统。
第三步,投资AI永远无法取代的终极技能:自我认知
学校教我们追逐声望,遵循模板,追求人人都想要的东西。但它从未教我们理解自身的构造。过去,我们不需要。因为道路清晰,晋升线性,期望明确。
公司工作的消亡,揭示了一个我们早该明白的事实:如果只追逐外部的成功指标,而忽视内在驱动,结局必然糟糕。只是我们以为,还能再多撑几年。
在一个加速变化的图景中,当下最关键的能力,不是写代码,不是学提示工程,而是足够清晰地理解自我,以便在一个比任何职业指南更新都快的世界里航行。
你需要理解哪些你身上的人类元素是无法被自动化的。你需要分辨,什么是你真正擅长的,而什么只是你为了迎合系统而强迫自己学习的。你需要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才真正适合你大脑的运作方式。
多数人其实从未真正弄清自己适合什么。过去不需要,因为道路清晰,晋升线性,期待明确。可如今,一切皆不确定。
而在不确定中,自我认知就是绝对的必修课。
会收2500 英镑一天的水管工,不需要思考下一步。但那些看着岗位消失的知识工作者,需要。
旧世界正在沉没,但一个新的、更个性化的、也更需要你诚实面对自己的世界,正在海平面上缓缓升起。你的船,需要你自己来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懂经,作者:也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