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一次劳动仲裁,彻底撕开了昔日自动驾驶明星企业的遮羞布。
最近,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公示了一张民事裁定书。上面显示,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智行”)无力支付1.5万元的劳动仲裁款,被申请破产清算还债。
这家由前百度高级副总裁、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任总经理王劲创办的企业,如今已资不抵债收场,实在令人唏嘘。
这个曾被誉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人”的王劲,从意气风发到黯然退场,究竟经历了什么?
PART.01
履历辉煌
2018年,中智行正式成立,定位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和出行服务运营商。不仅注册资本高达1.5亿元,而且创始人还大有来头。
公开信息显示,王劲的职业生涯十分亮眼,曾担任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eBay中国CTO、阿里巴巴集团技术最高负责人,还曾供职于E-Loan、Informix、甲骨文等多家位于硅谷的公司。
不仅如此,王劲上一份工作是百度高级副总裁、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任总经理,还被业界称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人”。
2015年12月,当时“自动驾驶”概念还没彻底破圈,公众更是几乎完全陌生。时任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任总经理的王劲,率先提出“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的目标,明确了百度研发L4技术的战略方向。
2016年底至2017年上半年,自动驾驶迅速成为“风口之中的风口”,无数资本的涌入,造就了一个十万亿级的市场。
王劲顺势离开百度,开启了创业之路。第一站就是返回美国硅谷,联合他人创立了自动驾驶企业景驰科技,也就是文远知行的前身。
凭借过去的积累,景驰科技成立仅一个月就实现车辆路测,两个月后便获得了加州自动驾驶的路测牌照,并拿下5700万美元的融资。
可惜好景不长,回过神来的百度很快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将王劲以及景驰科技一并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索赔5000万元。
2018年2月,景驰科技董事会将王劲解雇。随着王劲的退出及景驰与百度展开合作,百度撤销对景驰科技的诉讼,但针对王劲个人的诉讼仍在继续。
2018年6月,不甘就此退场的王劲拉上景驰科技前硬件负责人黄坤,成立了中智行。
同年11月,已经改名为文远知行的前东家向美国法院对中智行、王劲和黄坤提起诉讼,状告三者窃取文远知行商业秘密,此外还起诉王劲商业诋毁、扰乱公司融资。
2019年4月,文远知行称美国法院已向中智行和黄坤颁发临时禁令。随后,中智行对文远知行提起反诉,要求对比源代码,以证明自己没有侵害商业秘密。
此后两年,王劲与文远知行之间一直纠缠不清。王劲还在英国开曼群岛对文远知行提起了反诉,称他和家人被迫离开公司时共持有39%的股权,但后续文远知行以不当方式增发新股,导致股份被稀释至3%。因此,王劲要求清盘文远知行。
可能是不想因为纠缠拖累公司发展,又或者是其他原因。2020年,双方宣布和解,百度亦撤回对王劲的起诉。
尽管场外一地鸡毛,中智行还是取得了首批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这下王劲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全心全意搞自动驾驶了吧?
然而,在预想场面到来前,中智行便已轰然倒下。
PART.02
技术的分岔路口
创立之初,王劲就为中智行规划了“车路协同”的技术路线,这是一种区别于主流“单车智能”的自动驾驶方案。
单车智能聚焦于车辆本身的智能化,通过搭载高性能传感器和强大的车载计算平台,使汽车自主感知环境、决策行驶。诸如特斯拉、Waymo,以及国内的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企业,均以此为主攻方向。
而车路协同则是一种更加宏大、也更依赖于生态的构想,它不仅对车辆本身智能化有要求,还需要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同步智能化。
前者最大的门槛是自动驾驶技术,后者的挑战在于产业融合和协调,需要车企、自动驾驶技术、电信、出行四大产业全部参与其中,车路协同才能像轮子一样“转”起来。
毫无疑问,车路协同难度更大,但如果能做好,大概率能形成商业模式的差异化竞争。中智行的大胆押注,确立了其在自动驾驶创业江湖中的新定位。
王劲也早早地为中智行贴上了“5GAI”的标签,中智行在早期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宣称,自己是全球首家在底层深度融合5G与AI(即5GAI)的新一代无人驾驶技术路线公司,将通过5G赋能车路协同,弥补单车智能的局限。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推动“车路协同”真正落地,对一家初创企业来说还是太难了。技术只是一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升级(道路改造、设备铺设与网络覆盖等),这些都需要政府主导、巨额投入,并经历漫长的等待周期。
车路协同的未来或许可行,但中智行已等不到那一刻。
与同期其他自动驾驶公司相比,中智行的融资规模和频率明显偏低。
公开信息显示,中智行自成立以来仅完成过四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在2023年3月。此后,便再没有获得新的资金注入。
同样是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小马智行,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完成多轮融资,在IPO前共经历了7轮融资,涉及金额超13亿美元。去年11月,小马智行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募资约4.5亿美元。
不仅如此,中智行技术商业化进展十分缓慢。2019年,中智提出了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RoboTaxi的计划,预计2021年进入实践性的商用落地,2022年后大规模应用。
期间,中智行部署了相关测试车在南京、深圳等区域行驶测试,还与曹操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双方将从苏州市相城区起步,落地运营RoboTaxi自动驾驶服务。
但随后几年,关于中智行技术进展和商业落地的报道越来越少,之前提到的项目也没有实质性进展。
不得不说,车路协同技术路线本身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也面临着更大的商业化挑战。
融不到钱,商业化又没进展,加上资本对自动驾驶投资热的退潮。无法给出清晰的盈利时间表的中智行,很难说服投资人继续承担高昂的研发投入与持续的亏损,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从2024年10月开始,中智行多次成为被执行人,历史被执行总金额达4736.6万元,其中未履行部分达2192万元。
与此同时,中智行创始人、董事长王劲卸任法定代表人,接任的张水生已多次被限制高消费;中智行官网已无法打开,公开的座机号码已是空号,手机号始终无人接听;北京、福州、深圳的三地分公司均已注销,公司的微信公众号从去年2月开始便停止更新。
看得出来,这家曾经的明星企业已经处于凉凉的边缘,而最后这笔1.5万元的劳动仲裁则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民事裁定书
当然,法院并非仅因这1.5万元债务就作出“执转破”裁定。更为关键的是,后续审查显示,中智行所负债务远超该笔金额,债权人也不止一方,公司财务状况早已陷入深渊。
自动驾驶赛道本就竞争残酷,中智行也并非个例,毕竟一路上淘汰的企业太多太多。比如联想、小米投资的纵目科技、估值曾超过90亿元的“清华系独角兽”清研微视,以及从纳斯达克退市的“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
资本是现实的,再美好的技术愿景,也需一条能穿越现实生存压力的可行路径。再辉煌的创业经历也难以抗衡市场规律。
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成功,如何把握技术投入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如何应对长研发周期与资金压力的矛盾等困局,才是初创企业需要思考的头等大事。
王劲,这位曾经率先提出“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的行业先驱,因为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加上资本撤退,最终也未能在这场行业洗牌中幸免。未来,其预言的车路协同或许真的会实现,但已经与中智行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