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布鲁塞尔。欧盟又开了会。议题是关税和能源。华盛顿递来新要求。莫斯科盯着结算方式。北京这头货轮正出港。
时间回到2023年。欧美以为制裁能断俄油气。顺带能压住中国影响。结果刚一落手就不顺。供应缺口到处冒头。工厂开工率跟着抖。
接着是原材料的门槛。2023年下半年,中国对镓和锗上许可。对石墨也加了管理。用途大家都清楚。芯片、光纤、太阳能、电池都要。于是欧美车间立刻紧张。
美国随后加码。2024年5月14日,华盛顿把中国电动车关税提到100%。半导体、关键矿、光伏也跟着加。官方说保产业安全。业内心里都明白。这是承认短期替不掉。
然后出现了绕行。关税落地后,材料还是在转。东南亚成了中转站。企业嘴上强硬,下单却没停。IEA在2024年报告称,中国仍是电池和关键矿物的供应中心,占比多在七成以上。
连美国官方也提醒。能源部多份评估说,石墨和稀土的短板会拖慢项目。想改造供应链不可能一脚油门。矿山要时间。加工更要技术和环保账。
再看油这头。2023年欧洲与俄气渐行渐远。亚洲迅速接盘俄原油。中国买得多也买得稳。到2024年日均超过两百万桶。占俄对外原油的大约四成。
结算方式也在变化。人民币开始进入能源贸易。莫斯科大量用人民币支付。早在2023年,人民币在莫交所成交就超过美元。到了2024年还在扩大。这一步影响不小。
欧洲的日子不轻松。能源账单压着厂子。部分国家重启燃煤机组。民生补贴一波接一波。中国炼化装置满负荷跑。成品油出口更活跃。
美国也想补位。页岩油和LNG往欧洲走。运距和成本却不好看。亚洲价格反而更稳。中国和中东的长约在发力。能源的重点在往东边挪。
贸易上也在重排。2023年中俄贸易破2400亿美元。2024年延续高位。俄方有了现金流。欧洲靠中国产品稳住节奏。钱和货又转回东方。
电动车成了放大镜。关税提了,订单还在。原因很简单,同价位造不出来。欧盟发起了反补贴调查。2024年夏天上了临时税。港口里的车还是照样到。
再说产业外移。比亚迪泰国工厂投产。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中国光伏企业在中东落子。关税挡住一条路。企业就换一条路走。
同样的故事出现在软件和充电网。电池、车机、桩网捆在一起卖。价格打包更实惠。服务也跟着走出去。标准慢慢变成中国定。美欧一时难接上。
夜色落在盐田港。电池包的箱子排成直线。工人扫码、装箱、关门。汽笛一声又一声。远处集装箱吊臂还在忙。等北风再起,各方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