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性能GPU芯片领域的“独角兽”,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沐曦股份”)上市将近。据上交所公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2025年10月24日召开2025年第46次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将审议沐曦股份。
招股书显示,沐曦股份拟募资39.04亿元,以210亿元估值吸引红杉、经纬、葛卫东等明星资本云集,其“全栈GPU+国产算力”的战略路径,正成为国产替代浪潮中的关键样本。
一、营收暴增40倍背后:研发投入占比超120%,累计售出2.5万颗GPU
财务数据显示,沐曦股份处于典型的“高增长+高亏损”发展阶段。2022-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从42.64万元飙升至7.43亿元、3.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74.52%;
但同期归母净亏损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14.09亿元和2.33亿元,累计亏损32.9亿元。亏损主因包括:研发投入占比持续高企(2024年达121.24%)、股权激励产生的4.73亿元股份支付费用,以及战略备货导致的存货(8.9亿元)、预付账款(11.07亿元)激增。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回升至55.26%,较2024年全年的53.48%略有改善,主要得益于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系列量产规模扩大,单季贡献97.55%的营收(3.13亿元)。截至2025年3月,公司累计销售GPU超2.5万颗,其中2024年销量占比超80%。
二、技术突围:
沐曦股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全栈自研+生态兼容”双路径。其产品线覆盖训推一体(曦云C系列)、智算推理(曦思N系列)、图形渲染(曦彩G系列)三大领域,其中曦云C500系列基于自研XCORE1.0架构,支持7卡高速互连,已在10余个国家级/省级智算中心部署,支撑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软件层面,自主MXMACA软件栈兼容超6000个CUDA应用,适配主流AI框架(PyTorch、TensorFlow等),降低客户迁移成本。
据悉,目前正在研发中的下一代旗舰产品C700目前正处设计开发阶段,芯片的核心设计、功能验证已大部分完成,正在进行更深入的性能调优。该产品号称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及能效比等方面进一步大幅提升,能够接近NVIDIA H系列旗舰H100 水平。
截至2025年3月,公司拥有245项发明专利,研发人员占比74.94%(652人)。在硬件层面,公司突破HBM3e显存集成、MetaXLink高速互连等技术,曦云C600系列(基于国产供应链)已回片点亮;软件生态方面,通过开源社区累计吸引超5000名开发者,覆盖金融、医疗等6大行业——如与中山医院合作的“镜观大模型”,基于沐曦算力实现基层医疗AI部署,预计三年接入300家医院。
三、股东阵容豪华:葛卫东、红杉坐镇,上市前估值210亿
招股书显示,上市前公司总股本3.6亿股,估值达210.71亿元。创始人陈维良通过上海骄迈、上海曦骥合计控制22.94%表决权,为实控人。明星股东包括:葛卫东(直接持股3.98%+混沌投资3.5%)、红杉系(红杉瀚辰3.47%+红杉雅恒0.71%)、经纬系(经乾二号2.31%等),以及国调基金(1.96%)、中网投(1.09%)等国家队。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A股公司通过私募间接持股:如光线传媒通过当虹科技间接持股,闰土股份通过同创致芯持股0.47%,友发集团通过砺思星沐持股1.76%。上市后,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44.83%,其中上海骄迈(13.30%)为第一大股东。
四、大客户集中度88%:股东变客户引关注,应收账款高企
2025年一季度,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高达88.35%,其中超讯通信(39.95%)、源庐加佳(28.39%)为新增客户。值得注意的是,源庐加佳于2024年8月入股0.55%,2025年一季度即贡献9100万元收入,引发“股东变客户”质疑。公司解释称,双方合作基于算力集群建设需求,价格与其他客户无重大差异。
应收账款方面,2024年末账面余额4.79亿元,2025年一季度增至6.15亿元,占当期营收191.96%,主要因智算中心客户回款周期较长。同期预付账款11.07亿元,主要用于HBM显存、晶圆战略备货,以应对海外供应链风险。
五、现金储备160亿:募资补血研发,万卡集群布局提速
尽管持续亏损,公司现金流因2025年上半年66亿元股权融资显著改善。截至2025年6月,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达162亿元,短期偿债能力优于同业。此次募资39.04亿元将用于三代GPU研发(C600/C700系列)、推理芯片(N300)及前沿技术,目标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
行业地位方面,公司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约1%,系少数实现千卡集群商用的国产厂商(已支持128BMoE模型训练),正推进万卡集群落地。其“1+6+X”战略(1个算力底座,6大行业,X个场景)已在金融、医疗等领域落地,如招商银行智能客服、长沙智慧交通等项目。
结语:亏损与希望并存的国产算力突围战
沐曦股份的IPO之路,折射出国产GPU的“成长阵痛”:一边是三年30亿亏损、大客户依赖、生态追赶的压力,另一边是210亿估值、政策红利、技术突破的机遇。但随着大模型算力需求爆发,摩尔线程、沐曦以及早已成为参照的寒武纪,能否持续在英伟达、AMD垄断下撕开缺口,关键在于量产规模、生态粘性及供应链安全(国产替代率提升)。
对于投资者而言,沐曦故事的核心不仅是财务数据,也是中国算力自主的未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