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佳儒
一个东北人,在饮食口味较清淡的广东,卖无辣不欢的重庆小面,不仅年入超11亿元,更向港股“中式面馆第一股”发起冲刺。
10月15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遇见小面”)更新招股书,向港股发起冲刺。遇见小面冲刺上市的底气,在于其高增长的业绩。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营收从4.18亿元涨至11.54亿元,年内利润从亏损3597万元到盈利6070 万元,2025上半年延续增长态势。
不过,高增长背后,遇见小面的财务压力同样突出。比如,遇见小面2024年末流动比率仅0.51,流动资产难以覆盖流动负债,4219万元的现金储备较5000万元的短期借款也存在资金缺口。
然而,遇见小面在财务承压下仍坚持分红,最近一次发生在2025年3月。分红之后,公司又将“补流”列入募资用途中,这样的操作也引发了市场对其资金分配逻辑的关注。
财务紧张的背后,遇见小面近年来加快了门店扩张,IPO计划中,遇见小面也将扩张门店作为核心。然而门店扩张之下却难掩单店日均订单下降,平均消费额下滑等隐忧。
整体来看,遇见小面的港股 IPO 之路,俨然成为一场 “高增长故事”与“财务隐忧”、“经营隐忧”的博弈。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此次二次递表前两个月,也就是2025年8月,遇见小面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选择减持股份。这一关键时间节点的股东减持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
遇见小面是以重庆小面系列为主打的中式餐饮连锁品牌。2014年6月,遇见小面第一家门店在广州开业,小店由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宋奇、苏旭翔、罗燕灵三人共同创立,其中核心创始人宋奇是黑龙江人。
企查查显示,遇见小面创立一年时间,也就是2015年,就拿到了300万元天使轮融资,估值1300万元。2021年,遇见小面拿到融资1亿元,估值30亿元。
根据招股书,遇见小面曾于2021年3月与一名B轮投资者订立投资协议。协议约定,若遇见小面未能在 2021年3月11日起第七周年日或之前实现IPO,则公司需要连本带息赎回股份。
这一对赌协议给遇见小面带来了一定的上市压力,促使其加速推进IPO进程。直到2025年4月15日,遇见小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始向港股“中式面馆第一股”发起冲刺。
招股书显示,遇见小面高增长的业绩之下,财务上并非“财大气粗”,而是持续高负债率,且面临着不小的财务压力。
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95.77%、93.62%、89.86%。2025 年上半年,其资产负债率为87.83%,延续此前的下滑趋势,但依然不低。
作为对比,在遇见小面的中式面馆同行中,和府捞面2021年资产负债率为62%,2022年提升至75%。公司其他同行财务数据暂未有公开披露。
短期偿债能力更不容忽视,比如2024 年末,遇见小面流动资产2.48亿元,流动负债4.90亿元,流动比率仅0.51。这一年,公司4219万元的现金储备较5000万元的短期借款也存在资金缺口。
到了2025上半年,这一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遇见小面流动资产增至3.09亿元,但流动负债也同步增至5.49亿元,流动比率0.56。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流动比率低于1,资金使用效率高,杠杆效应显著。同时,短期偿债压力大,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面临不小的财务压力,遇见小面仍坚持向股东分红,这一决策兼具“资金账”与“人心账”的双重考量。
从“资金账”看,2023年,遇见小面首次盈利4591.4万元,便迅速向股东派发股息1950万元。2025年3月,遇见小面继续派息1470万元,累计派息超3400万元。通过真金白银的分红,遇见小面直观证明了盈利的真实性。
从“人心账”看,遇见小面也是在安抚早期投资方,回应部分股东对“阶段性回报”的需求。
但是8月份,遇见小面最大外部机构股东奇昕控股以4800万元的对价,减持了遇见小面1.71%的股权,持股比例从17.16%下降到15.46%。套现原因为“可适时回笼初始投资成本以补充营运资金并寻求新投资机遇”。
从股东套现案例可见,部分投资方对“阶段性回报”有需求。若其他机构不跟风减持,那么分红就是获得阶段性回报的最佳方式。
分红后,遇见小面在IPO募资使用规划中,又明确将“补充一般公司用途及营运资金”这一“补流”计划列入其中,可见其对缓解资金压力、优化财务状况的迫切需求。
遇见小面业绩增长与财务压力,都和其经营策略有关,而门店扩张是其中的核心变量。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末,遇见小面门店数从170家增至360家,其中2023年净增82家店,平均约每4.5天开一家新店;2024年净增108家店,提速到约3天开一家店。截至2025 年上半年末,遇见小面门店已达417家。
IPO募资计划中,遇见小面也将扩张门店作为第一位。2026年至2028年,公司计划在国内外新开设520至610家门店。若计划落地,其未来三年门店数量有望实现“翻倍式”增长。
从当前的门店分布上看,遇见小面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性特点,门店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像广东省门店数量众多,广州有 141 家,深圳有95家,此外,北京有56家店,上海有35家店。
在全国化持续扩张的进程中,遇见小面多个关键经营指标下滑,暴露出规模与效益平衡的隐忧。
就单店日均订单而言,2023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直营餐厅整体单店日均订单从409单降至386单;特许经营餐厅整体单店日均订单从405单降至390单。
进入 2025 年上半年,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扭转,直营及特许经营餐厅的日均订单均从390单进一步下降至371单。
此外,遇见小面直营及特许经营餐厅的订单平均消费额也有所下降。2022年,两者的订单平均消费额分别为36.2元、36.0元,2023年降至34.2元、33.5元,2024年进一步下滑到 32.1元、31.8元,2025年上半年延续下降趋势。
对于订单平均消费额的下降,遇见小面解释,公司主动降低菜品价格及为顾客提供更实惠的用餐体验。
降价换量策略下,遇见小面的翻座率这一反映客户粘性的指标反而出现下滑。
2023年到2024年,遇见小面直营餐厅整体翻座率从3.9降至3.8;特许经营餐厅整体翻座率维持在3.6,没有下降。而到2025年上半年,直营餐厅整体翻座率由上年同期的3.8降至3.4;特许经营餐厅整体翻座率由3.6降至3.1。
不过,由于门店数量的大幅增长,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总商品交易额及订单总数大幅增加。
资本市场对“中式面馆第一股”的期待,不仅在于规模扩张,更在于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如何在加速开店的同时,提升单店营收与盈利能力,实现扩张与盈利水平的平衡,将是遇见小面上市后需要面对的核心课题。
需要注意的是,门店高速扩张本身对资金也提出高要求。在财务压力下,遇见小面港股上市募资的成败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支撑未来三年 “翻倍开店” 计划的资金基础,更是缓解当前短期偿债压力、优化财务结构的关键。
对于遇见小面上市进展,我们将保持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