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许璐 李晖 北京报道
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过程中,资本市场的价值正在被市场关注。
“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的作用长期被低估。未来应更多关注新三板市场的功能激活与制度完善,通过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结构优化,使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更具普惠性与长期性。”首正泽富创新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起华在近期举行的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期间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首次设立“资本市场如何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分论坛,正是关注到资本市场作为普惠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正在显现。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10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6000家,其中多数集中在创新型中小企业领域。
直接融资市场赋能中小企业创新
元聚变(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30999.NQ)是一家新三板上市的小微企业,元聚变董事长李清龙告诉记者,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十余年,先后融资近2亿元,是新三板发展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公司公告显示,元聚变在今年10月份对内发行1212万股作为股权激励,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员工共计10人,占公司全部职工人数的比例为16.39%。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10月,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6033家,其中集合竞价交易公司有5819家,工业、信息技术、材料三个行业位列行业规模前三,占比分别为33.46%、24.13%、12.77%;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279家,绝大多数来自于新三板,总市值8382.95亿元。
“对企业而言,用股权纽带锁定顶尖人才,借战略投资者打开产业通道;对市场而言,验证了‘小而专’科技企业通过规范治理可获得资本认可,为北交所储备优质标的。普惠金融的本质是“赋能创新”企业成长,元聚变此次的股权激励,可看作是新三板普惠工具的落地实践。”李清龙表示。
针对新三板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价值,马起华向记者分析,新三板本身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天然具备普惠金融的特征,目前约25%的主板IPO企业来自新三板,北交所挂牌企业全部源于此。
“从被投资主体看,在新三板上投资的对象都是中小微企业,具有普惠属性;从融资渠道看,企业挂牌后不仅能够更便捷地获得银行贷款,也能通过股权融资拓宽资金来源,融资可得性显著提升;从成本角度看,挂牌门槛和费用远低于主板市场,体现出成本可负担的优势;从市场功能看,新三板具备交易与价格发现机制,为企业股权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而从资金结构看,市场中活跃的投资机构多为长期资本,以商业化方式参与投资,形成了可持续的资金供给体系。”马起华表示。
记者注意到,《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指出,深入推进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支持“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加快建立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服务统计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市场机构将资源向普惠金融服务倾斜,加大中小微企业对接服务力度。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周小舟今年2月公开表示,《意见》的出台是因为资本市场在分担创新风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关注功能激活与制度完善
长期以来,银行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其本质是贷款,是典型的间接融资方式,具有期限刚性与还本付息约束。与银行融资不同的是,资本市场是通过直接融资与风险分担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性资本支持,从而成为普惠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李清龙认为,在新三板融资大多是获得耐心资本,能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公司获取的不仅是资金,更是资源与信用背书,是寻找长期的事业合伙人,关系建立在认同企业价值和共同成长之上。
“新三板与银行融资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的金融工具。但新三板对企业的包容性更强,比如经营上的起落和业务调整,元聚变就是从互联网业务调整成专注于全场景AI赋能企业解决方案的业务方向。新三板普惠金融体系的核心预期,正是通过制度包容融资工具精准性与生态资源协同性,让科技型中小企业如元聚变科技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融资与人才激励的双重目标。”李清龙向记者表示。
实际上,普惠金融的“普”不只是覆盖面,更体现在融资渠道的多元与资金结构的可持续。
马起华认为,未来应更多关注新三板市场的功能激活与制度完善。一方面,通过做大做强新三板市场,可在“边融资边交易”的机制下,为企业主板上市前融资提供连续性通道,降低IPO审核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结构优化,有助于形成价值投资导向,使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更具普惠性与长期性。
“目前中国有超6000万家中小微企业,若新三板发展起来可以帮助到很多中小微企业。新三板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定位和价值应该被思考与关注,并在这一定位基础上思考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马起华表示。
在李清龙看来,普惠金融的意义不止于融资,更在于帮助企业构建“资本+产业+政策”的服务网络。当资本市场愿意为“技术”定价时,普惠金融便真正成为了创新引擎的燃料。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