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业绩下滑与不良贷款压力中迎来新董事,能否逆风翻盘?
北京金融监管局2025年9月8日的一纸批复,核准了曹艳红担任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的任职资格。这已是北银消费金融今年获批的第三位新董事,此前李岩和王文杰的董事任职资格也先后在今年1月获批。
作为中国首家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其净利润行业排名跌至第19位、频繁抛售超过7亿元个人不良贷款的背景下,新董事的加入能否帮助这家老牌机构重回“第一梯队”?
昔日行业龙头
北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3月,总部位于北京,是国内首家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该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北京银行,持股比例35.29%,西班牙桑坦德消费金融公司持股20%位居第二,其余股东还包括联想控股、大连万达等民营企业。
回顾北银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其巅峰期在2015年,当年净利润高达4.79亿元。
彼时,整个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余额为573.7亿元,而北银消费金融的贷款余额接近200亿元,市场份额占据35%,稳居行业榜首。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北银消费金融便“由盈转亏”,净利润亏损高达13.49亿元,同比暴跌381.63%。
虽在2018年后净利润逐步恢复增长,但其行业地位已一落千丈,逐渐跌出“第一梯队”。
业绩增长背后的行业落差
2025年上半年,北银消费金融的业绩数据显示,其总资产达154.2亿元,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50%。
从增速看,这一表现相当亮眼。但放在整个消费金融行业中,却显得相形见绌。
横向对比,三家头部机构同期净利润均突破10亿元——招联消费金融15.04亿元、蚂蚁消费金融14.6亿元、马上消费金融11.55亿元。
北银消费金融的盈利规模不足这些头部机构的十分之一。
纵观2024年全年数据,北银消费金融的净利润为1.53亿元,在行业中排在第19位。
与行业第一的蚂蚁消费金融(净利润30.51亿元)相比,两者差距近20倍。
总资产方面,北银消费金融2024年末为141.7亿元,排在行业第21名,而蚂蚁消费金融的总资产高达3137.51亿元,两者相差22倍有余。
不良资产压力凸显
在业绩位居行业中下游的同时,北银消费金融的资产质量问题同样引人关注。
2025年以来,北银消费金融在银登网已发布了3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公告。
三期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超过7亿元,反映出公司面临的贷款逾期与催收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良债权的起始价均不足一折,折射出公司加速出清不良资产的迫切性。
事实上,消费金融公司加速不良资产出清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截至2025年5月,年内已有超过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转让不良资产,并呈现多期数、转让价格低的特点。
曲折发展路
北银消费金融为何从行业“老大哥”跌落至中下游位置?回顾其发展历程,合规风险是导致其掉队的关键因素。
2015年11月,原银监会因北银消费金融涉嫌通过合作公司“拉人头”骗贷,对其开出150万元罚单。
处罚依据包括:贷款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造成个人消费贷款用途不真实,部分资金被挪用;资产质量严重不实等。
2017年8月,监管部门再次对北银消费金融开出了900万元罚单。
处罚事由包括: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超经营范围开展业务、提供虚假且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开展监管叫停业务等。
两次百万级罚单,暴露出北银消费金融在内控管理和合规经营方面的严重缺陷。
此前激进的扩张战略带来的合规危机,直接导致其市场份额逐步萎缩,难以重回消金行业“第一梯队”。
强监管下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新的监管环境,北银消费金融也在积极调整。
2025年10月1日,“助贷”新规正式实施,预示着消费金融行业可能迎来新一轮“洗牌”。
新规首次提出了助贷行业“名单制管理”要求,并明确“综合融资利率不超过年化24%”的标准。
为响应监管号召,北银消费金融在2025年5月披露了84家“助贷”合作机构名单。
名单涵盖了风控、征信、移动支付、贷后管理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类型,包括支付宝、度小满和腾讯等头部平台。
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也在加大对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
2025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了《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将评价要素调整为“体制机制”、“适当性管理”、“营销行为管理”等7项。
在政策层面,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条重点举措,明确金融促消费的“路线图”。
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拓宽资金来源,扩大消费信贷规模。
这对面临资金成本高、渠道单一等问题的消费金融机构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
能否逆袭重生?
新董事加盟后,北银消费金融能否迎来转机,重回行业主流?
根据批复要求,曹艳红需自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到任,并要持续学习和掌握经济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风险合规意识,熟悉任职岗位职责。
北银消费金融的董事会构成正逐步完善。今年1月,公司两位新董事李岩和王文杰的任职资格先后获批。
加上9月份获批的曹艳红,公司董事会已增至5名成员。
新董事的加入,可能增强北银消费金融与股东方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能力。
但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中实现“逆袭”,北银消费金融还需在自主获客和自主风控等核心能力上下功夫。
2025年10月1日实施的助贷新规,要求消费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主风控能力,不能完全依赖合作机构。
对于曾因“对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被罚80万元的北银消费金融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截至2025年6月末,北银消费金融的总资产达154.2亿元,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50%。然而,从2015年的行业榜首到如今净利润排名跌至第19位,北银消费金融的“掉队”是不争的事实。
三次董事变更、超7亿元不良资产抛售、84家助贷合作机构名单公布,北银消费金融正试图通过一系列举措重整旗鼓。
但在强监管时代,消费金融行业面临着不良攀升、客群流失和助贷风控等多重考验,北银消费金融能否把握住政策红利,真正实现“逆袭重生”,仍需市场检验。
来源:经理人网
编辑:曹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