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出的一枪,在2025年正中人形机器人眉心!
当三一重工、徐工机械还在工地搬砖时,恒立液压于2021年9月悄悄扣动了跨界的“扳机”——宣布砸15亿建设线性驱动器项目。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项目里藏着人形机器人的“关节心脏”:丝杠。
一眨眼四年过去,在2025年半年报中,公司再次提及:线性驱动器项目上半年累计开发超过50款新产品,所有新品均已顺利完成量产转化并正式投放市场。
其实提到恒立液压,大家的第一印象多是“工程机械液压龙头”。其从单一液压油缸起步,如今已是覆盖液压元件、系统集成的综合性厂商,稳坐国内工程机械液压件头把交椅。
可恒立液压放着液压行业的舒适区不待,为何偏要入局人形机器人?其跨界入局的底气又来自哪儿呢?
跨界机器人:不得不为
虽说恒立液压多年来稳坐国内液压领域的“老大”宝座,但随着下游工程机械行业需求的减少,公司业绩似乎也进入了瓶颈期。
2022年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下滑44.6%,恒立液压当年营收同比下滑11.95%,净利润同比下降13.03%。2023年、2024年虽稍有回升,但净利润也没追上2021年的峰值。
而在2022年之前,画风完全不是这样。2016年到2021年,恒立液压曾连续6年,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同比增速。
由此也可见,公司业绩的走向很大程度上与下游工程机械行业的周期波动绑定。
这种周期绑定的痛点,也让管理层清醒地意识到:再守着传统业务,早晚会遇到“天花板”。要想打破困局,就要找到一条非周期性的“第二曲线”。
而2021年的人形机器人,恰好递来了一把“钥匙”。
彼时特斯拉Optimus原型机曝光、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迭代升级等,都在暗示着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概念”走向“量产倒计时”。
更诱人的是,行业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0亿元,占全球一半;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更是有望飙升到2300亿元。
不过,恒立液压并没有盲目跟风做整机,而是聪明地盯上了产业链里最“值钱”的环节——丝杠。
丝杠就是机器人关节的“动力传输带”,相当于人的肌腱,机器人走路、抓东西全靠它,价值量在全部零部件中占比达19%。
像特斯拉的一台Optimus机器人就要装14个丝杠,单这部分价值就有1.4万至2.8万。
除了价值量高,人形机器人所用的丝杠(行星滚柱丝杠和滚珠丝杠)技术壁垒也很高,目前大部分市场被海外企业垄断。
这种高端产品“卡脖子”的现状,与2010年前后国内高端液压件80%依赖进口的格局很相似。
而当初,恒立液压正是抓住了液压件国产替代的机遇,一步步成长为行业龙头。如今,面对人形机器人丝杠的国产替代需求,公司也不愿错失良机。
跨界机器人:底气充足
那么,恒立液压又能否成功跨界呢?
恒立液压敢跳出液压行业舒适区闯关人形机器人丝杠,从来不是头脑发热,而是踩着三十五年积累的“底气”稳步向前。
一边是老本行的技术能直接挪用,一边是传统业务持续造血,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第一,技术上“老手艺新用”。
在液压产品制造领域,恒立液压早已是国产替代的代表。
1999年成功推出挖掘机油缸打破海外垄断,到2024年5000吨级超大油缸问世,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全球最大液压油缸”,公司早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这份辉煌背后,是公司对研发的执着投入。2021-2024年,恒立液压每年研发投入都超6亿,研发费用率在7%左右,比长龄液压、艾迪精密这些同行都舍得砸钱。
而人形机器人丝杠所需的“高精度、高负载、长寿命”,恰与恒立液压深耕的液压件技术同根同源。
就比如,恒立液压生产的高压柱塞泵,柱塞配合间隙需控制在5-10微米,而人形机器人用行星滚柱丝杠的螺距精度要求达3-5微米,现有微米级加工工艺可直接迁移复用。
所以说,公司长期攒下的技术家底,就成了跨界最稳的垫脚石。
第二,资金上“老业务造血”。
有了技术打底,还得有足够的“弹药”支撑把想法落地,毕竟研发、建厂都需要钱。
尽管2022-2024年恒立液压经营业绩有所调整,但其家底殷实。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的货币资金高达84.67亿元,而短期借款仅有2000万元,完全能覆盖。
更令人欣喜的是,2025年以来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逐渐回暖。前三季度挖掘机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8.1%,国内销量同比增幅更是达21.5%,远超2024年同期水平。
恒立液压也从中受益,直接看业绩: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71亿元,实现净利润14.29亿元,环比分别增长了13.47%和17.13%。
并且,随着行业继续回暖,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提升,为未来业绩修复筑牢根基,更为人形机器人丝杠项目提供持续且稳定的资金支撑。
结语
从液压龙头到人形机器人的跨界,恒立液压的选择并非偶然——它既是对传统行业周期的主动突围,也是对精密制造能力的二次变现。
回望“2021年的那一枪”,恒立液压瞄准的不只是一个线性驱动器项目,更是人形机器人的“万亿眉心”。如今,量产产品已落地,这一枪的后续威力也正慢慢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