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主要原因是荷兰政府对中国企业采取了极为不公平的手段,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国家之间应有的基本原则,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西方国家所谓的“契约精神”。在当前的中美局势下,欧洲本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生存危机,依靠中国来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推动自己实现更大的战略自主。
然而,事实证明,欧洲依然缺乏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即使到现在,欧洲依旧充满自信,认为自己有资格与中国进行讨价还价。 那么,欧洲是否真的需要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呢?根据法国广播电视台10月19日的报道,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纳格尔在美国华盛顿表示,当谈到中国时,欧洲的立场应该非常明确——中国更需要欧洲,而非欧洲需要中国。欧盟是一个拥有4亿5000万人口的强大经济体,因此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欧洲应该采取更具进攻性的态度,打好“欧洲牌”。 不过,纳格尔随后又补充说,欧洲应该避免与中国爆发贸易战,应该保持与中国的对话,因为对于欧洲来说,最重要的市场依然是内部市场。 对于欧洲的出口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当前中国在一些关键原材料上的主导地位,使得欧洲的产品很难与中国竞争,因此,欧洲必须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改变”。 从逻辑上来看,欧洲的官员们信心十足,他们像之前对电动车的调查那样,认为通过一些手段能够捍卫欧洲的工业体系。然而,现实情况却与他们的预期大相径庭。欧洲如今面临着能源危机、人才短缺、劳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此时对中国发出错误的信号,最终的结果可能会是夹在中美之间,最终被两国以某种默契的方式“踢出局”。 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这样一个欧洲呢?可以说,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对欧洲一直充满期待,认为欧洲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高级市场”,能够成为中国商品的主要消费市场。然而,欧洲的集体“右转”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加上俄乌冲突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导致欧洲在对华政策上变得越来越极端。这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遗憾,因为在产业链上的合作,远远超过了市场上的竞争,而且这种合作是基于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建立的,双方在自由贸易方面有着共同的语言。 在特朗普上台后,全球贸易出现了倒退。如果中国与欧盟能够携手,共同打造一个独立于美国之外的新市场机制,那么特朗普的“倒车”政策将彻底失败。然而,由于俄乌冲突引发的政治压力,欧盟对中国的提议选择了无视,反而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敌对措施,导致双方关系急剧降温。虽然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有助于保护本国产业,但从长远来看,资金流动受限,经济必然会面临衰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