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特朗普采取的一系列不合理措施促使中国决定对稀土资源进行全面管控。这一决策让美国措手不及,完全没有预料到这种变化。而在中国实施稀土管制后,欧美国家也感到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欧盟的汽车制造商纷纷表示,如果中国的稀土管制真正生效,他们可能在短短两个月内就面临停产的巨大风险。欧盟方面认为,中国的稀土管制缺乏正当理由,并且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然而,关于如何应对中国稀土管制的措施,欧盟内部并未达成共识,意见各异。德国甚至提出,欧盟应当通过《反胁迫工具法案》来反击中国。该法案被一些欧洲媒体形容为“贸易战的核武器”。然而,正如中国应对美国时的态度一样,单纯的威胁并不是与中国交往的正确方式。中国的稀土管制完全是符合国家法律、合理合规的决定,背后是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国家安全的深思熟虑。更重要的是,中国并没有关闭与各方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大门。 深入分析原因,欧盟目前的困境其实是自作自受。德国之声的一篇文章揭示了背后的真相:过去30年,西方国家本着“全球化分工”的理念,将高污染、低利润的稀土开采和冶炼等环节交给了中国,而他们则专注于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简而言之,西方国家主要从“吃肉”,而中国只能“喝汤”。这种不平等的分工模式,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此外,欧盟在与中国的互动中也频繁触碰中国的底线。最近,普京在与特朗普通话后,为了推动俄乌停火,单方面威胁乌克兰,不仅未履行对泽连斯基的战斧导弹承诺,还提出用土地交换的方式换取和平。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泽连斯基及欧盟的强烈反对,紧接着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第19轮制裁。在这轮制裁中,欧盟不仅将俄罗斯公司列入制裁名单,还将中国的12家企业一并列入,理由是这些企业协助俄罗斯绕过西方的技术禁令。 显然,这种行为是故意挑起事端,而且这也不是欧盟第一次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早在9月,欧盟就已经将多家中国的石油炼厂、贸易商及石化公司列入制裁名单。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国并非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应承担因此而来的责任。中国坚决反对欧盟以涉俄问题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单边制裁。 从这些事态的发展可以看出,欧盟实际上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在稀土问题上争取更多的发言权。但在此我提醒欧盟,不要像美国那样采取对抗性策略,及时收手才是明智之举。中国一向对胁迫采取坚决的反制立场,面对挑战时,中国的回应一贯是毫不手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