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货币贬值”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
从华尔街到小散户圈,不少人纷纷涌向黄金、白银、比特币等避险资产,仿佛这些传统的“避风港”能提供抵御通胀和货币贬值的保障。
黄金的价格突破4300美元/盎司,比特币也逼近历史新高,这让很多投资者眼热不已。
但这个现象背后是否真如媒体所说的那样简单?
我们真的能通过盲目跟风投资这些资产来避开货币贬值的风险吗?
事实上,许多投资者正站在一个“高位接盘”的边缘,在看似避险的背后,却可能成了市场的“韭菜”。
我们能否避免被市场热潮所迷惑,抓住真正的机会呢?
这其中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
近年来,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2)的飙升无疑成了“货币贬值”话题的核心,很多人看到1960年到今天M2货币供应量的上涨,误以为货币必然会贬值。
但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片面的,咱们要清楚,市场真正关心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而不是其绝对总量。
从1960年到1980年,M2的增速确实进入了一个爆发期,这也是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之一。
但从1990年开始,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近几年,M2的增速逐年下降,2023年甚至出现了货币增速放缓的趋势。
尤其在疫情期间,大量的货币注入并未造成预期中的通货膨胀,反而随着经济复苏,货币增速逐渐放缓。
因此,单纯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等同于货币贬值,实际上是在陷入“过时的叙事陷阱”。
今天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环境,与上世纪80年代那种“无限印钞”的局面截然不同,盲目跟随市场的情绪波动,可能会错过真正的投资机会。
随着货币贬值的讨论愈演愈烈,很多散户投身黄金、比特币等资产中。
然而,这样的“跟风”行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资产价格已经接近历史高位时,盲目入市可能变成“高位接盘”。
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避免这种风险呢?
我建议采用一种分层配置的方式,将投资划分为防守层、进攻层和高弹层三大部分,从而分散风险,平衡收益与风险。
防守层的核心目的是保值,不是暴富。
黄金、白银等传统避险资产是这一层次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黄金,其在长期历史中一直表现出稳定的保值特性。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配置15%到20%的资产用于购买黄金ETF、香港金矿ETF或实物金条,可以为资产提供稳固的底盘。
进攻层的目标是寻求适度的增值。
在这一层次,白银和一些商品类资产,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因素更加敏感。
例如,2020年疫情后白银的涨幅远超黄金,因此适度配置5%-15%的白银和商品类ETF,可以为投资组合带来较高的回报,同时避免单一投资的风险。
高弹层资产,如比特币,具备极高的波动性,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
如果你属于保守型投资者,可以将比特币的配置控制在5%以内。
对于进取型投资者,也不要超过10%,因为比特币的高波动性意味着其价格一天之内可能剧烈波动20%-30%。
在配置中,这部分资产应当作为“尖刀”,只占极小比例,切勿视其为基础资产。
我们经常听到经济学家提到“收益率曲线”,它反映了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差异。
正常情况下,长期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债券,这意味着收益率曲线是向上的。
而在经济衰退或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短期利率会高于长期利率,导致收益率曲线“倒挂”。
当前,美国的收益率曲线已经出现了深度倒挂的现象,这通常预示着经济衰退即将来临。
如果衰退确实发生,美联储可能会降息,短期利率下降较快,而长期利率可能下降较慢,收益率曲线将会重新变陡。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根据这一变化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策略:
市场的叙事再热闹,也不如跟着数据和规律走。
为了避免在“货币贬值”浪潮中迷失方向,建议普通投资者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再平衡机制。
例如,每隔一定时间检查一次投资组合,根据市场环境和收益率曲线的变化,及时调整投资配置。
此外,切记不要被市场上的“大V”或热点新闻牵着走。
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导致资产配置的失衡,最终成为市场的接盘侠。
在面对当前的货币贬值与市场波动时,普通投资者要保持冷静,避免盲目跟风。
通过科学的三层配置法,不仅可以保护自己的资产免受市场波动的冲击,还能在适当的时候抓住市场的真正机会。
同时,善用收益率曲线等市场信号,调整投资组合,避免情绪化操作,确保资产的长期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