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无疑是中国新消费大爆发的一年,潮玩IP众星捧月,泡泡玛特一骑绝尘,二三季度在美洲地区的营收增速大涨12倍,超高的成长性使公司在上半年获得近100倍的市盈率(PE),年内的涨幅一度高达近300%。
然而,股价一度在8月底接近340港元的泡泡玛特,近阶段股价持续回调,截至上周五(10月31日)收盘来到了221.6港元,PE倍数更是缩水到了20倍。
100倍PE的含义是,投资者愿意以该股票EPS(每股盈利)100倍的价格买入该股票,目的则是投资者认为公司的高成长性可以消化高估值,为自己带来股价上的回报。
当然泡泡玛特不负众望,今年业绩大爆发,EPS几乎是去年的三倍,市场预期泡泡玛特未来一年的远期每股收益(Forward EPS)将达到约11.31港元,这意味着泡泡玛特目前的远期PE已经消化到了近20倍的程度,早已经不如100倍时候那么贵了。
作为最近两年涨幅最大的现象级公司,泡泡玛特被深深打上了超级成长股的烙印,市场一度对泡泡30倍PE的估值习以为常,25倍PE的估值是合理偏低,直到突然用一根阴线杀到20倍PE也着实让很多投资人破防了,为什么价格便宜了却没人买了?
下跌的原因在于,迷你Labubu销售不及预期、二手平台价格下降引发担忧、爆款IP过度集中,各界对于明年泡泡玛特能否维持今年的营收盘子存疑;但是,股价短期的回调并不能否认泡泡玛特仍旧是一家优秀的潮玩IP企业,甚至在北美等国际市场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未来股价能否再次冲高,可能取决于两点——国际业务能否持续发力,以及能否创造下一个爆款IP。

业绩高增但股价回调
近期泡泡玛特公布了三季度财报数据,数据不可谓不亮眼。
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245%~250%(华尔街投行此前预期为180%),较第二季度约235%的增速进一步提升。
按区域划分,各区域增速均超预期:
大中华区:同比增长185%~190%;
海外市场:同比增长365%~370%,其中亚太地区(含澳新):同比增长170%~175%;美洲地区:同比增长1265%~1270%;欧洲地区:同比增长735%~740%。
基于第三季度业绩,摩根大通还上调了盈利预期,预计2025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91%;2026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5%;2027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
但是,股价的反应和二季度发布财报后完全不同。当时的财报数据和如今相差无几,但股价立即从250港元附近冲高至8月底的340港元附近。然而,10月23日,泡泡玛特股价大幅跳水超10%,当日成交量是平时的3倍,引发全球投资人关注。
华尔街投行人士对笔者分析称,股价已跌破心理关口250港元和230港元(盘中跌破),创下四个月新低。尽管公司在10月21日盘后公布的三季度销售额大超预期,但股价仍大幅下挫。
下跌最早从其美股ADR(PMRTY)开始,夜盘下跌约10%(成交量是平时6倍)。此外,同类潮玩IP日本三丽鸥(Sanrio)当日也下跌(-3.1%),其他“新消费”板块的股票也受到拖累。
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单一驱动因素,因此笔者整理了一些观察和反馈如下:
动能回撤+做空
泡泡玛特目前是香港市场成交额最高的股票,10月23日成交额超过95亿港元(相比阿里巴巴的78亿港元)。空头交易额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9.9亿港元,为公司上市以来最高水平。仅泡泡玛特一家公司就占了整个港股市场卖空成交额的10.8%。
摩根大通观察到,对冲基金和长线基金都有削减仓位动作,而买盘兴趣较少。最新的空头数据(T-2日)显示:泡泡玛特约有4680万股被卖空,占自由流通股(FF)的6.3%,环比上升+52%、同比上升+64.3%,相当于2.9倍的日均成交量。

竞争担忧是否重新升温?
名创优品(Miniso, 9896.HK)董事长叶国富近期表示,公司将转型为一个“领先的全球IP平台”,通过签约更多艺术家IP并利用其8000家门店进行“文化输出”。这可能引发了市场对泡泡玛特竞争压力上升的担忧。
分销商兴趣减弱?
路透的一篇报道指出,Labubu系列产品的全球二级市场转售价格自夏季高峰以来出现下降,这引发了投资者对需求持续性的质疑。
不过报道也提到,“转售需求可能不是主要问题”。但投资者可能因此给泡泡玛特未来的盈利预期加上更高的风险溢价,特别是在今年收入增速可能见顶的情况下。这也是一些早在上月或更早就清仓的投资者提及的的主要担忧。
换言之,当前泡泡玛特近200%~300%的销售增速确实很高,但鉴于今年的销量非常耀眼,如果明年不能保持或甚至下降,那么当前20倍的远期PE估值就不能被消化,反而会导致估值升高,这意味着泡泡玛特的股价并不那么便宜。
无独有偶,美国独立研究机构伯恩斯坦(Bernstein)认为,三大潜在风险在于:增长放缓趋势、IP过度集中风险,以及二手市场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部分款式的二手价下跌40%)——Labubu销量或将于2026-2027年见顶,这一时间点早于市场普遍预期。
此外,泡泡玛特试图向电影、珠宝、家电等领域多元化发展,但这些业务营收潜力有限(仅占总营收的1%~2%),不足以抵消核心盲盒玩具业务可能出现的增长放缓。
全球布局能否加速突破?
当前,华尔街给予泡泡玛特的目标价分为三种情景——乐观、中性、悲观,而股价的差距最大往往可以达到300港元。
决定未来股价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泡泡玛特的海外业务版图,相比起中国市场,海外的利润率无疑要高得多,尤其是北美市场。第三季度泡泡玛特的美洲地区和欧洲地区销售增速都分别达到了12倍和7倍。
笔者此前亲赴美国纽约的Westfield世贸中心购物中心,泡泡玛特的旗舰门店就位于这座曼哈顿最大的购物中心内。店门前人头攒动,同中国门店类似,热门IP都已售罄,不同的是,美国当地的售价最低也达到19.9美元(折合143元人民币),而部分商品售价都在35~40美元。
即使是在人气同样旺盛的东南亚地区,同类玩具平均价格仅140元,可见全球化定价差异之大,也突出了北美市场的利润率之高。


|笔者拍摄
当前,盲盒玩具成为北美年轻群体的消费趋势,形成toy sensation现象。研究机构Acecamp的研究也表示,线上社交平台Facebook和Reddit等社区对于盲盒潮玩和泡泡玛特Labubu的讨论没有衰减,二手交易量逐渐上升。玩具专家称泡泡玛特颠覆了过去30年北美的玩具行业,热度远超过去红极一时Beanie Babies玩偶、Shopkins玩偶、冰雪奇缘玩偶等。
但是,如何在具有极强消费力的北美市场继续推进业务则是当务之急。例如,书店中设有玩具专区是北美的特色。Indigospirit书店里面就有toys and hobbies专区,销售迪士尼玩具等商品。有观点认为,书店的亲子客人画像适合盲盒销售,且书籍的客单价不低,书店自有的静谧和典雅氛围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
9月初,美国第二大零售书店Books-A-Million与泡泡玛特达成合作,已经开始铺货。Books-A-Million在美国有220多家商店,主要分布在东海岸、南部和中西部。
此外,泡泡玛特今年底将在加拿大开出1~2家直营门店。加拿大首店位于温哥华列治文的CF Richmond Center,Apple Store苹果店就在隔壁,估计泡泡玛特的面积是苹果店面积(600平米)的1/4,应该有130~150平米。据悉,当前门店还在装修,预计在4季度的11月开业。
未来能否再有爆款IP?
除了全球化战略,能否再造爆款IP也是未来的关键。
泡泡玛特凭借旗下Labubu系列的爆火,实现了市值飙升至约490亿美元的迅猛增长。尽管2024年股价回报率高达350%,2025年以来的最高回报率也超出了200%,但研究也发现,多项清晰指标显示其增长即将迎来拐点。受单一IP疲劳影响,泡泡玛特的增长放缓速度很难预测,或可能超出预期。
尤其是此前发布的迷你Labubu系列产品未能达到预期,机构认为这也主要由于两方面原因:
一是品控问题导致质量不佳,作为礼品的属性不强;
二是营销力度不足。
此外,高溢价和质量问题使消费者认为性价比不高,从而影响购买意愿。目前该系列主要在欧美地区放货,而国内、东南亚及东亚市场投放量较少,购买难度较大。原计划销售5000万支并保持150%的溢价水平,但实际仅投放了2000~3000万只,再增加投放可能导致价格跌破发行价。
当前的冉冉升起的新IP就是星星人(Twinkle Twinkle),那么星星人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与其他IP相比有何表现?

调研显示,星星人IP近期增长势头良好,有望成为明年(2026年)的主力IP之一,其体量可能达到Labubu的1/3至1/2。尽管星星人在美国市场占比较低,但凭借其在国内、东南亚及东亚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其整体体量依然可观。如果星星人能够实现50~6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将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新兴IP。未来其他新IP的前景也备受关注。
无论如何,泡泡玛特都是当前全球最成功的潮玩IP公司之一,其创造力、设计力、全球影响力、渗透力、营销能力和产品品质都毋庸置疑,股价的涨跌并不会改变这些事实。
未来,中国新消费的后续空间取决于创造新IP、不断引发共鸣以及出海的能力。
同时,维持高估值的核心仍是依靠创新力而形成的盈利能力,纯“卷价格”的老模式并非出路。强劲的IP周期与社交媒体传播力都将继续加速中国新消费的海外扩张,而这种增长则并非“一次性”的。
No.6606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Irene Zhou
「 投资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 」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