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 助力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支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文/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泊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等主要目标,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部署为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根本遵循。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承担服务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着力发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平台作用。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7年来,在中国证监会领导下,上交所锚定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守“硬科技”定位,以制度创新、产业协同、生态优化为抓手,努力蹚出一条资本市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道路。
一是切实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推进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创新。科创板自设立之初就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累计为592家科创企业提供IPO及再融资募资额合计超1.1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2024年推出《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创板八条”),以八大方面、35项举措,系统提升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激发市场活力。以并购重组为例,“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科创板新增披露产业并购交易超140单,已完成逾90单,重大重组数量超过前5年的总和。2025年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推出以“科创成长层”为核心的标志性改革,引入IPO预先审阅等创新制度,更加精准有效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发展,更好满足未来产业需要,目前首批科创成长层增量企业已经上市。
二是着力打造国家关键核心产业链,推动构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创板高度聚焦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国家重点产业“链群式”发展。目前,板块已汇聚超过120家集成电路企业,形成国内最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汇聚超过110家生物医药企业,成为美国和我国香港之外全球生物医药企业的主要上市地,助力创新药企业跨越式发展、BD交易屡破纪录;新能源、轨道交通、机器人等产业初成体系,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龙头企业加速聚集。
三是积极建设高质量发展生态圈,营造协同共进、义利共生、成果共享的良好生态。支持企业立足长远、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发布再融资“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中位数超过12%,2025年中报研发投入达净利润的2.87倍,平均每家公司发明专利数量230个,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奖138家次,有望创造一个又一个“DeepSeek”时刻。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创设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工具,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累计超440家企业、逾15万人次核心业务和技术人员受益。夯实市场内生稳定基础,率先倡导“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近九成科创板公司参与,回购、增持、分红力度屡创新高。推动投融资协调发展,加强“科技叙事”宣传,推动“科特估”理论探索和市场实践,完善科创板指数和产品体系,推动“长钱长投”,目前科创板指数达到33条,境内外跟踪产品规模超3300亿元,已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的板块。
站在宣布设立7周年的新起点上,上交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更好地服务“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一是持续深化改革,对标成熟市场支持科技创新行之有效的制度、实践,进一步提升科创板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和市场吸引力、竞争力;二是专注服务新质生产力,积极拥抱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先支持国家急需的“硬(硬科技)卡(卡脖子)替(进口替代)”头部企业上市,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级;三是加快推进投融资协调发展,更加精准高效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恶性违法行为,有力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上市公司提质增效,丰富指数化产品供给,壮大耐心资本,夯实市场内生稳定的根基。
值此科创板宣布设立7周年之际,《清华金融评论》邀请来自监管、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融合的路径,围绕科创板取得的成就与进一步发展空间,以精准法治赋能科技创新,进一步吸引增量资金入市,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资源配置新范式等议题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本期目录
卷首语
1
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泊:充分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 助力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支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承担服务科技创 新、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着力发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 自强的平台作用。
封面专题
金融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 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等主要目标,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中 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部署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 力发展,更好地服务“十五五”发展目标和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已构建起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科创板、北交所设立,再到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一系列顶层设计为科技企业营造了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和更加有 利的成长条件。值此科创板宣布设立七周年之际,《清华金融评论》特邀监管、业界、学界专家深入探讨科 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融合的路径,科创板取得的成就与进一步发展空间,以精准法治赋能科技创新,加快 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资源配置新范式等议题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封面专题
1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中证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尚颖:赋能新质生产力: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逻辑与对策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 增长的核心动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枢纽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 率成为共识。
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杜春野:深化科技金融范式创新:商业银行 助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商业银行须深刻把握科技企业“周期差异性”与“立体化 需求”并存的独特规律,突破传统服务范式,通过构建全 生命周期服务生态、重塑风险评价体系、优化客户开发策 略,实现金融资源与科技需求的高效匹配。
3
申万宏源集团、申万宏源证券董事长刘健,申万研 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龚芳:打造科技投行, 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要从科技企业的 融资需求、创新路径、产业链化和风险特点出发,提供更 具针对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打造科技投行,更好助 力资本市场发挥在服务科技创新上的引领作用。
4
国联民生证券总裁葛小波,国联民生证券战略发 展总部副总经理刘小萌:关于证券公司服务新质生产力和 推动科技创新的思考
只有在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出作 用,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和服务能力,证券公司才能在未 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 研究会会长程凤朝:以卓越治理与高质量 信披构筑科创资本循环新生态
科创板未来可从“融资导向”转向“治理与信披导向”, 通过强化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治理、完善多层次外部制 衡、推行差异化信披,尽快筑牢创新资本循环的基石,孕 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6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郭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助理教授尚博文: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 精准支持科技创新
从科创板七年来的发展答卷来看,资本市场必须立足国 情、遵循法治,以制度创新打通科技与金融良性循环的 堵点。
7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义中,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哲:科创板制度 未来发展路径探析
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和企业类型的不断丰富,科创板 部分制度设计仍须与科技创新的发展节奏更加契合。面对 新一轮“1+6”改革机遇,亟须在制度设计上实现“由试 点走向体系化”。
8
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玉贵:科创板推动金融资本力提升, 助力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科创板七年初成其能级跃升直接决定中国能否在全球科 技—资本博弈中打破美元主导、夺取高端价值链与金融主 权,进而成为金融强国的战略支点。
9
资本市场学院研究员徐雅婷,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专职研究员邢洋:科技金融赋能未来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启示——以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为例
金融赋能未来产业目前仍存在早期企业股权融资不足、银行信贷支持额小期短等问题,建议下一步可采取多维金融 赋能方式、推动政策供给实施、完善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 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管理学院教授姚加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讲席研究员、智库中心常务副主任范保群:耐心资本推动 人工智能企业发展
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竞争与文明进程,其长周期、高投 入、高不确定性亟须“耐心资本”护航。
11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事业部执行总经理邵鹤令:人工智能重塑耐心资本:从“经验驱动” 到“数智驱动”的范式革命
在未来的耐心资本全周期管理中,AI识别“看得见的规 律”,人类领悟“看不见的洞见”,共建“AI为眼耳,人 为心脑”的人机共智协同体系。
最新关注
1
前瞻
2
回顾
3
观点&数字
道口金融晴雨指数
1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张 铧兮 :9月环比小幅回调同比显著走高
2025年9月,道口金融晴雨总指数环比微降至139.6,但同比仍劲升15%,长期向好趋势未改。
宏观经济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姜婷婷: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纠纷的多元化解决路径
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的履行对于保障金融的人 民性具有重要意义,纠纷解决是保障金融消费 者权益的最后防线,也是金融消费者参与度最 高的重要环节。
2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执行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投融资研究 中心副主任陈经伟:新时代国家金融安全 三重内涵
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国家金融安全基本内涵,对构 建国家安全体系新格局,把维护国家安全战略贯穿党和国家日常工作各方面及其全过程,将产生 深远影响。
政策与监管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教授、金融研究所所长、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剑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博士 生张靖璐:优化城投债融资担保监管 防范经营性债务风险
融资平台的经营性债务可细分为城投债、银行贷 款和其他非标债务。其中,城投债作为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融资方式,应该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2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烁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航:金融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从理论逻辑到制度路径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较强的政策协调能力,应以深化金融体制机制 改革为契机,强化金融科技驱动,构建更好适 配未来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银行与保险
1
人保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人保财险党委书记、总裁于泽:数据资产化浪潮下的保险 赋能与价值重构
作为数据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保险业近年来 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大局,应抢抓机遇,加 强生态合作与机制创新,加快塑造我国保险高 质量发展新优势。
2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张伟,中央财经大学保 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副教授陈辉:我国寿险业高质量 发展模式的构想
寿险业重构发展逻辑、构建商业模式,关键在于 推动“负债端”结构调整、“销售端”能力升级、 “管理端”降本增效、“投资端”提升收益,实施 一场全面、深刻、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转型。
资本市场
1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聂庆平:全球资本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讨论全球资本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离不开中美 地缘政治竞争和冲突的大背景。理论上,资本市场是 有国界的,但中美地缘冲突对全球股市的影响显著。
2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理郑泽华、杞易航:国际并购基金运作经验及我国 并购基金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
发展我国并购基金,在一级市场可为初创企业提供 直接资金支持,在二级市场可以存量股权受让主导 创新型企业重组优化,“扶上马还能送一程”。
财富与资管
1
国泰海通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汪浩:美联储预防式降息周期下的全球大类资产前景
预防式降息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出现边际下滑或未来 有下滑趋势,整体降息速度慢、幅度小,降息路径的 不确定性更大。
2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研究员李艺轩,上海寻梦信息技 术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廖依林:中国智能投顾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智能投顾产业在法律和监管层面出于保护投资 者考虑,尚未放开全权委托服务,建议多措并举落实 好信义义务,推动我国智能投顾产业行稳致远。
金融与科技
1
中国太保产险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超:信用险与保证险视角下数字资产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数字资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保险业的应对 不应是被动适应,而应是主动构建,从技术、监管、 生态三个维度,探索符合行业实际的发展路径。
2
华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祖艳,中债金科信息技术 有限公司区块链实验室技术总监贾晨:隐私保护计算实现金融 数据匿名化处理
可借鉴金融行业丰富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经 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个人金融数据匿名化 处理落地路径。
论文故事汇
1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 学院副院长田轩:住房投机与创业:隐藏在房地产繁荣背后的经济解释
房地产过度繁荣引发的住房投机会推高创业的机会成本,从而反而抑制创业活动;不过这样的挤出效应同时也 可以筛选出高质量创业项目,从而提升创业的平均质量。
道口研究
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何龙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余影,清华大学五道 口金融学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张艺伟:AI财富管理服务现状调研分析
展望未来,AI财富管理将朝着更专业、更拟人化、更深度融合的方向不断发展。
国际
1
江苏省金科数字与科技金融研究院院长邹传伟:美元稳定币在我国外贸结算中 的应用场景与反洗钱监管挑战
随着美元稳定币在我国跨境结算中逐步应用, 我国应坚决防范稳定币相关洗钱风险,加快 构建覆盖跨境资金流动全链条的穿透式监管 体系。
2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中国民 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张梦婷:服务业对外开放的 国际比较研究
随着全球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对外开放 成为各国经济开放领域的重要议题,开放不仅有 助于优化国内服务行业供给、改善消费者福利, 亦能够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增加国际收支。
金融人文
1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朱安祥:中国古代对货币起源的探讨
“圣王创制论”不仅是我国货币起源论的滥觞,而且在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11月刊总第144期
编辑丨王茅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上一篇:V观财报|港交所第三季度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56% v观财报是公司年报吗 v观财报收获八连板
下一篇:南京大学食堂因被质疑太奢侈下架“999元帝王蟹”,“大学生想吃点好的错哪了” 南京大学食堂事件 南京大学食堂为什么这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