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数百家内企赴港排队IPO,全球各路资金闻讯而来。
近日,管理资产规模高达1920亿美元的欧洲老牌投资机构Ardian正式宣布在中国香港开设新办公室,以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及亚太地区业务布局。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原属于保险巨头安盛集团旗下一个业务部门的顶级投资机构,自2013年独立之后,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在北京成立团队,此次在香港加开办公室,令人关注。
“大多数人对这家PE并不熟悉,但是Ardian在全球的S业务可谓声名远扬,现如今打理着超过1万亿人民币的全球资产,在内地和香港设立办公室,盯上的不仅是港股IPO战略投资机会,而且也想通过两地向内地和海外投资人抛出橄榄枝,募集资金加码中国香港资本市场。”11月2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香港资本市场业务合伙人谢明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顶级PE加码中国市场
Ardian进驻香港始于今年1月,一家名为Ardian Hong Kong Limited的公司注册成立,其正是由Ardian设立的香港子公司。彼时就有消息传出Ardian正在向香港证监会申请牌照,并计划招聘8至9名负责销售、投资和合规的员工。
今年8月,香港证监会(SFC)披露信息,该公司获得证券交易(1号),就证券提供意见(4号)以及提供资产管理(9号)牌照,持这些牌照意味着Ardian获得了在国内市场开展业务的“通行证”,可以开展证券交易、投资顾问、资产管理一条龙服务业务。
Ardian香港办公室发布介绍称,“此次扩张彰显公司对中国及亚太区客户的长期承诺,将进一步加强在该地区的业务布局。”
据领英资料,Ardian香港办公室负责人姚斌超2011年加入Ardian,其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时还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EMBA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MBA学位。姚斌超最初在新加坡办公室工作,之后调任北京,担任北京办公室负责人,从无到有带领Ardian北京团队拓展中国市场,在推动公司私募二级与一级市场平台在中国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他也是Ardian大中华区负责人。
“香港是亚洲主要金融中心,也是连接中国内地市场的超级枢纽。新办公室将为我们提供更强大的平台,以便更好地联系客户、与金融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并加速我们在这一市场的投资策略。”姚斌超在香港办公室开业之日曾表示。
据了解,Ardian私募股权板块管理规模最大,达1340亿美元,该板块的细分投资策略包含了S基金、母基金、共同投资基金、并购基金、成长型基金等。尤其是今年初,Ardian宣布第九期旗舰S基金ASF IX已成功募集到约300亿美元的资金,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单只S基金,也创下了整个私募股权行业有史以来最大单只基金的规模纪录。
更多资料显示,通过私募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投资,Ardian已在亚洲投资达43亿美元,覆盖近200只基金,当中完成了12宗涉及亚洲卖方的私募二级市场交易,交易总额达66亿美元。同时,其在亚洲的共同投资组合亦包括11项现有投资,其中就包括Leqee、康基医疗等国内项目。
“Ardian在大中华区已拥有近50家长期客户,包括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私人财富投资者以及捐赠基金,其中许多合作关系已持续超过二十年。该地区客户的承诺金额已达118亿美元。随着香港办公室的落成,Ardian在中国的团队规模扩大至20人,未来还将继续扩充。”11月3日,有熟悉Ardian业务扩张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瞄准哪些领域
事实上,Ardian加码中国香港的举动只是全球资本聚集的一个缩影。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随着香港特区政府持续加码科技创新扶持力度,私募股权投资(PE)在区域产业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香港已形成超80家PE机构设立实体或基金的集聚态势,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30亿美元。当地科创企业融资事件同比增长47%,其中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获得PE投资占比达62%。这一趋势不仅重塑区域金融生态,更为内地资本国际化布局提供了战略支点。
此外,超过200家家族办公室在香港设立或扩展业务。
“过去外资布局国内资产第一步,往往就是去香港。尤其今年以来,香港的热闹有目共睹。一个个超级IPO在港股诞生,老铺黄金、泡泡玛特、蜜雪集团等等,外资机构纷纷入场抢筹。 而接下来,以芯片半导体为代表的内地高科技也纷纷加入IPO团队,海外投资人愈发认识到,最好的资产在中国。”对此,国内一家大型券商香港投行部门研究人士黄楠(化名)分析指出。
不仅是海外巨头在加码,内地PE基金也朝香港聚集。
根据中国报告大厅最新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PE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下称“报告”),在政策端持续释放红利的背景下,香港正加速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香港今年发布的施政报告披露,其科创建设策略聚焦“新型工业化+低空经济+太空科技”三大方向,并配套15亿元政府引导基金推动联合基金设立。这一举措直接带动PE机构入场节奏——今年已有超20家内地头部PE启动香港子公司注册程序,其中包含专注硬科技投资的机构占比达73%。
“当前内地PE赴港路径呈现差异化特征,国资背景机构侧重‘双向通道’功能,如某上海国企系PE设立香港子公司后,已促成5个跨境技术转化项目;市场化机构则聚焦早期投资机会,部分机构通过与本地高校科研团队合作,构建起从实验室到资本市场的完整链条。”上海一家一级市场私募机构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
据该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创投圈明显感受到外资LP正对中国资产表现出强烈的关注意愿。来自中东主权基金、东南亚家办、欧洲养老金的调研团队,正密集在长三角、大湾区等创新氛围浓厚的区域调研。
而从港股的表现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港交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香港新股集资额达1823亿港元,同比大涨228%,新股数量年增47%,远超纽约证券交易所1256亿港元,成功夺回全球IPO集资冠军。不仅新股火爆,再融资同样旺盛。截至9月,港股通过股票配售、增发、认股权证等方式再融资金额超过1894亿港元,几乎是IPO的三倍。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