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实话,AI这玩意儿看着风光,背后全是烧钱的窟窿!
Meta、OpenAI、马斯克的xAI这些巨头,为了抢AI赛道,光靠自己的钱根本不够花,转头就拉着华尔街玩“暗箱操作”。
把天文数字的债务藏到表外,表面上财务好看了,可风险一点没少。
最近几笔百亿级交易的新进展爆出来,再加上万亿资金缺口越扩越大,这事已经藏不住了。
三大巨头的“融资套路”
先说Meta,去年搞的“弗兰肯斯坦”融资现在有了新动静。
当时为了建路易斯安那州的Hyperion数据中心,Meta不想自己背债,就找摩根士丹利设计了个合资方案。
让Blue Owl投30亿占80%股份,自己拿13亿占20%,然后合资公司发270亿债券(2049年到期),Pimco买了180亿。
关键是这债记在合资公司Beignet名下,Meta表上没这笔负债。
可到了2024年12月,Beignet第一次还利息,虽说没违约,但投资者开始犯愁:这债要还到2049年,几十年里流动性咋保证?
而且6.58%的利率,比Meta自己发债高1个多百分点,Meta还得承诺“退出就兜底”,算下来成本一点不低,根本不是啥“划算买卖”。
再看OpenAI,跟甲骨文、软银搞的Stargate数据中心,380亿的盘子靠银行银团贷款。
2025年1月,得州的数据中心总算试运行了,甲骨文也按时交了租金,可银行那边还有50亿贷款没卖出去。
为啥?因为只找了Kroll这家小评级机构,掌控1.3万亿资产的CLO管理人根本不认。
人家没法评估AI技术的风险,谁敢接这“烫手山芋”?
摩根大通牵头的30多家银行,现在还在到处找买家。
最激进的是马斯克的xAI。
为了给Colossus 2超级数据中心买芯片,去年就计划筹200亿(75亿股权+125亿债务),今年2月又有新动作。
不仅跟英伟达加了芯片订单,Valor的融资工具规模还涨到220亿。
可Apollo把债务利率从10.5%提到10.8%,理由很直白:风险涨了。
要知道,股权投资者的回报全看五年后芯片值多少钱,现在英伟达芯片价格波动越来越大,五年后要是不值钱,这些钱可能就打水漂了。
华尔街的“甜与苦”
说句实在话,华尔街愿意跟巨头们玩,图的就是高回报。
比如Blue Owl投Meta的项目,高管直接说“要固定收益的风险,赚股权的钱”。
Apollo给xAI搞融资,10.8%的利率比普通贷款高不少,要是芯片升值还能拿额外收益,这诱惑换谁都心动。
可甜头背后全是苦。
2025年初Pimco首席投资官又放话了:现在AI相关的债务规模,比以前任何信贷周期都大,而且经济好久没经历疲软期,大家都有点自满,风险早被低估了。
AI技术更新太快,今天值钱的数据中心,明天可能就落后了,到时候抵押的资产不值钱,贷款不就成坏账了?
更明显的是,私募信贷机构现在也怂了。
2025年以来,好几家大机构明确说,不再接没有明确现金流的AI项目。
以前只要听“AI”俩字就给钱的情况,现在根本没有了。
比如xAI后续的芯片采购,Valor得把已经买到的芯片当额外抵押,机构才肯放更多贷款。
说白了,华尔街也怕踩雷,毕竟AI热潮要是退了,这些复杂的交易结构,到时候连算账都算不清。
万亿缺口的“大窟窿”
从另一个角度看,巨头们这么折腾融资,根本原因是AI太烧钱了。
摩根大通年初更新了预测,以前说五年AI数据中心要5万亿资金,现在直接涨到5.2万亿美元,缺口也从1.4万亿扩到1.6万亿。
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好几个中小国家的GDP总和。
那这窟窿咋补?以前说靠私募信贷和政府资金,可现在私募信贷也开始挑挑拣拣。
2025年2月,有机构统计,私募信贷对AI项目的放款规模比去年少了30%,还要求更高的抵押率。
政府那边呢?美国政府倒是提了要给AI基建补贴,可钱还没落地,就算落地,也填不满1.6万亿的坑。
更让人担心的是,不良债务指数还在涨。截至2025年2月底,彭博全球不良债务追踪指数比去年11月又高了3个点,这说明已经有部分高风险债务开始出问题。
要是AI热潮真的退了,这些藏在表外的债务、复杂的交易结构,会不会变成压垮巨头和华尔街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
AI赛道的火热,让资本疯狂涌入,可“烧钱换未来”的游戏总有边界。
巨头们的表外融资看似聪明,却把风险藏进了细节里;华尔街追逐高回报,也得面对AI技术迭代和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
万亿资金缺口摆在那,靠“暗箱操作”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未来AI要走得稳,还得靠真实的技术突破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不是资本的“障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