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正面临深刻变革,未来走向引人关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发布了全国住房调查的初步结果,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住房图景。全国房屋总数高达6亿栋,城镇地区占据3.3亿栋,乡村地区则有2.5亿栋。粗略估算,如果每栋房屋容纳5人居住,这些房屋理论上可以满足30亿人口的居住需求,远超我国14亿的人口总数,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显露无疑。
然而,房屋空置并非全国普遍现象,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以上海、深圳、杭州、成都为代表的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空置率相对较低,大约在20%左右。而三四线城市的情况则不容乐观,空置率飙升至30%以上,部分新建城区在夜幕降临时,亮灯率甚至不足三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城”。
与此对应的是,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持续下跌。以东北某城市为例,2021年房价尚能维持在每平方米1.2万元,而到了2025年初,价格已跌至每平方米6500元,跌幅超过40%。不仅如此,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其核心区域的房价也从2023年的高点——每平方米9万多元,回落至目前的6万多元,跌幅也超过30%。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5年的房地产市场将经历四大关键转变:
首先,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将加速。按照既定计划,今年全国将新增120万套保障性住房。权威机构的测算显示,每增加10万套保障房,周边商品房的价格预计将下降3%至5%。更重要的是,上海、深圳等地的保障房租金仅为市场价格的50%左右,这将进一步对房屋租赁市场构成下行压力。
其次,现房销售模式将逐渐取代预售制。 2023年,部分头部房企出现烂尾楼和债务违约等问题,购房者遭受巨大损失。因此,社会各界呼吁取消房屋预售制度的声音日益高涨。有关政府部门已提出逐步提高现房在新房销售中的比例。目前,全国商品住宅现房销售占比已上升至26.5%,且已有30个省市出台现房销售试点政策。未来,购房者将有更多机会选择现房,亲身实地验房,满意后再做决定。
再次,房地产企业将面临大规模洗牌。过去几年,许多房企盲目扩张,过度举债,导致负债率高企,甚至资不抵债。如今,销售不畅、融资渠道受限、债务集中到期等多重压力叠加,不少企业将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当然,也可能出现一些企业被兼并重组。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预测,中国九万多家房企最终将缩减至两万家以内。只有那些负债率较低、融资顺畅、流动性良好,并且能够打造出受市场欢迎的优质住宅产品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最后,房产税的征收将日益临近。住建部完成全国住房摸底调查,加上不动产登记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为房产税的开征扫清了技术障碍。实际上,早在去年,国家高层就已宣布将逐步扩大房产税试点城市的范围。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城市加入房产税试点行列。届时,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将被征收房产税,这将显著增加多套房产持有者的成本。
总之,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理解这些变革,对于购房者、投资者以及整个行业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