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华尔街分析师纷纷将目标价调至300美元之际,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却做出一记漂亮回马枪——他旗下的Thiel Macro基金在第三季度清空了所有英伟达持仓,超过53.7万股股票瞬间消失于投资组合。
这位PayPal联合创始人、Facebook首位外部投资者,用高达80%的换仓率向市场传递明确信号:AI狂欢曲可能即将迎来休止符。
蒂尔的撤退并非孤例。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将AI热潮形容为“完美的工业泡沫”,高盛CEO所罗门预测股市将在12-24个月内经历10%以上回调,《大空头》原型迈克尔·巴里更是大举建仓做空英伟达和Palantir。
尽管英伟达交出了季度销售额467亿美元、数据中心业务增长56%的亮眼成绩单,但这些数字在蒂尔看来,恰似1999年互联网泡沫的昨日重现,他为市场狂热与实体经济价值之间的巨大鸿沟拉响了警报。
清仓行动后,蒂尔的投资组合规模从2.12亿美元骤降至7440万美元,仅保留三支股票:特斯拉被削减76%仓位,同时新建仓微软和苹果。
这种“断舍离”背后或许藏着精妙的投资哲学。微软和苹果拥有多元化营收来源,从云计算到消费电子,从软件服务到生态闭环,它们不像纯AI芯片公司那样依赖单一赛道,却能在AI变革中稳坐钓鱼台。
特别是苹果,凭借23亿台终端设备构成的庞大生态,既享受AI概念红利,又无需背负沉重的算力基建负担,俨然成为风暴眼中的“安全双栖乐园”。
这场仓位调整更像是对AI货币化路径的集体反思。当科技巨头们竞相投入千亿美元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时,蒂尔犀利指出:真正的持久经济增长价值将来自平台型软件公司。
微软的Azure云服务与苹果的“物理AI”愿景,恰恰完美诠释了“缓慢燃烧”的变革理念——它们不必急着回答“天量投入何时回本”的灵魂拷问,反而在动荡中展现出惊人的抗风险能力。
从特斯拉大幅减仓到新能源股Vistra被清空,从英伟达归零到重仓苹果微软,这幅投资版图的重绘正在诉说一个真相:当泡沫论调甚嚣尘上,聪明的资金已开始寻找既能触碰未来又不失稳健的避风港。
正如Zacks投资经理所言:“市场终于意识到,不必回答那个灵魂拷问的公司,才是当下最性感的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