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又开始玩命冲销量。
但今年的主角,不是手机,也不是家电,而是茅台。
是的,就是那瓶曾经一度炒到三千多块一瓶、送礼必备、黄牛疯抢的飞天茅台。
拼多多、天猫、京东,一个接一个放出1499元的活动价,还限时拼单。
更离谱的是,这个价格比酒商的批发价还低。
有人感叹:“电商连茅台都敢动,这回是真要掀桌子了。”
但在我看来,1499元的茅台,不只是一次价格战,而是中国消费心态的一次集体转向。
茅台的价格在跌,真正坍塌的,是“面子消费”的神坛。
过去十年,茅台之所以贵,不是因为它真稀缺,而是因为它装得贵。
贵州那边的产量其实年年在涨,真正的瓶颈不在生产,而在“人为控量”。
茅台的游戏逻辑是:宁可库存放着,也不多出一瓶。
供不应求一拉高,市场价格自然蹭蹭往上窜。
2019年那会儿,一瓶飞天茅台零售价指导价1499,但你敢去专卖店问,工作人员笑都懒得笑,早就被黄牛和关系户买空。
黄牛转手就是2200起,节假日能炒到3000,这时候,“能买到平价茅台”成了一种身份象征。
有人请客喝茅台,不是图那口味,而是图面子。
婚宴摆茅台、商务送茅台、领导聚会喝茅台,喝的不是酒,是社会地位的隐形门票。
但2024年开始,这个体系崩了。
拼多多一瓶1499的茅台出来,黄牛直接傻眼,批发商也脸绿。
有人算了笔账:我一瓶进货1640元,你平台零售1499卖,我还怎么活?
茅台第一次被“贴着地面”卖了出去,而那种“你买不起”的高贵感,第一次被戳破。
别误会,拼多多、天猫不是靠卖茅台赚钱,它们更像是在拿茅台做广告。
为什么要拿茅台当引流?因为这玩意有“共识”。
不论你是中年老板,还是打工青年,看到1499茅台这几个字时,都会点进去瞧一眼。
电商补贴这瓶酒,不是亏本做慈善,而是拉人进场。
哪怕最后没抢到茅台,也可能顺手买了个洗发水、加了个购物券、点了个会员,这就是典型的流量陷阱式生意。
从更深层看,这场补贴战其实在干一件事:砸碎实体渠道的垄断。
过去茅台靠层层分销吃饭,全国经销商几千个,每一层都要赚差价。
电商直接一脚踹开中间环节,酒厂出厂价和平台补贴,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上。
这是一次彻底的渠道革命。
对茅台集团来说,这无伤大雅,反正酒照卖,钱照收,但对那一群靠倒酒过活的中间商来说,这是灭顶之灾。
从前囤一箱茅台就能躺赚几万块,现在是压货亏本、越卖越穷。
有人调侃:“黄牛转行卖演唱会门票去了。”
这句话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他们的黄金年代,已经结束。
茅台不是一瓶酒,它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投射。
过去十年,中国的消费逻辑是越贵越有面子。
人们买车、买包、买酒,讲的不是实用,而是身份。
一瓶茅台摆上桌,气场就变了,但这几年,不一样了。
疫情之后,大家的钱袋子变紧了,从中产到打工人,消费观正在集体转弯,不为面子花钱,只为性价比买单。
淘宝不香了,拼多多火了,星巴克不香了,瑞幸、库迪一杯接一杯,茅台不香了,电商补贴才香。
更现实的是,喝酒的场景也变了。
以前一桌人比拼谁带的酒贵,现在聚餐讲究谁请的真诚。
职场文化也在变,越来越多公司开始“禁酒令”,年轻人更宁愿点个果啤、无糖可乐。
当“酒桌文化”退潮,茅台的舞台也就塌了一半。
更何况,现在年轻人讲究健康、控糖、减脂,谁还天天灌烈酒。
那种用茅台撑场面的“仪式感”,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茅台不是被电商打败的,而是被时代淘汰的。
真正的敌人,不是拼多多,而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这波“茅台1499元现象”,不是个孤立事件,而是一次结构性变迁。
我们正在从“炫耀型消费”走向“理性型消费”。
过去是“看我有钱”,现在是“看我会花钱”。
茅台跌价,黄金大卖,白菜涨价,这些都在说明同一件事,钱更难赚了,消费者更聪明了。
以往大家有点余钱,喜欢买点“象征身份”的东西,现在则开始回归刚需、追求实用,年轻人宁可把钱花在健身、旅游、AI课程上,也不愿意在酒桌上拼面子。
更重要的是,信息差的时代已经结束,过去酒商靠消息封闭、供货有限赚钱。
现在一个APP就能查到全国价、批发价、到手价。
当“价格透明化”成为常态,那些靠炒作、靠关系、靠供需错位生存的行业,就得全体洗牌。
茅台只是第一个倒下的符号,未来可能还有手表、奢侈品、甚至地产,被电商打穿的不止是价格,更是阶层幻觉。
当年的茅台,是中国中产的精神坐标,它承载了成功、体面和身份”的象征,而如今,拼多多让它回到了地面。
有人说,茅台跌价是悲剧,其实未必。
它意味着中国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捧稀缺感,也意味着我们开始直面生活本身?
精打细算,不丢人;算清账,本身就是清醒。
这个时代的牌面,不再是桌上摆的酒,而是能让人真正活得踏实的一种理性。
茅台跌了价,但社会的价值观,或许正因为这次下跌,变得更真实,也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