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末市场高位震荡,具有一定防御属性的港股红利类资产再度走强,逐渐成为资金关注的焦点之一。
年内资金净流入近290亿元
拉长时间来看,资金加速流入港股红利类资产并非短期趋势。在低利率环境持续深化与“国九条”对上市公司分红提出政策指引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港股红利类资产凭借高股息、低估值和低波动的特征持续获得资金青睐。
从沪深港通数据来看,南向资金也用行动表达了对港股高股息板块的重视。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规模为12349亿元,其中金融业累计吸金超3200亿元,能源业、地产建筑业等其他传统港股高股息板块也迎来了不同程度的资金净流入。
此外,在监管引导与会计准则切换的双重推动下,险资作为中长期资金的代表持续加大对港股红利类资产的配置。保险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险资举牌次数已达36次,其中对H股的举牌占比超过80%,标的集中于银行、公用事业、环保等高股息行业。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随着2026年保险公司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高股息资产的配置规模或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27年,仅5家A股上市险企在FVOCI项下的高股息资产配置规模即可达每年2500亿—5000亿元。叠加“开门红”保费流入,险资对红利类资产的配置动力或较为充足。
股息优势明显
相较A股红利类资产,港股红利类资产具备较高股息、较低估值等特点,且近年来的表现较为出彩,配置价值持续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主打攻守兼备,但港股红利类资产近一年的表现并不逊色。Wind数据显示,港股通高股息(CNY)全收益、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全收益指数近一年累计涨幅分别达37.39%、41.97%,与恒生科技等部分港股科技类指数相比表现也较为亮眼。
责编:汪云鹏
校对:李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