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天上掉馅饼!中国这次恐怕是真真切切地占了大便宜。据相关报道,俄罗斯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向中国出口天然气,折扣力度高达四成,售价几乎逼近成本线。这简直如同雪中送炭,一份意外的慷慨大礼落到了中国手中。面对如此“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俄罗斯为何甘愿如此?难道真的不在乎利润,有钱也不想挣吗?
要知道,在国际市场上,一艘满载的常规天然气运输船,其天然气的售价通常在4400万美元左右。若是运往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的日本,价格可能还会更高,毕竟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大约为每百万英热单位10美元,而日本则高达14.2美元。
然而,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如今每船天然气的进口价格却仅为2800万至3200万美元。与国际常规价格相比,足足便宜了40%!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按照中国目前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数量计算,每个月就能节省高达14亿美元的开支。但对于出口方俄罗斯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亏损。如此大幅度的降价,几乎意味着无利可图。
那么,俄罗斯为何还要执意亏本甩卖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中俄关系好到如此地步吗?
事实上,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俄罗斯正面临着严峻的困境。由于受到来自美国的制裁,许多原本与俄罗斯有天然气贸易往来的国家纷纷停止合作,转而寻求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这无疑是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实施的众多制裁措施中,影响最为显著的一项。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生意难做,为何不直接关闭相关设施呢?然而,对于天然气开采、炼油厂、化工厂等大型工业设施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设施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实现7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突然停止整个系统的运转,会导致管道、反应塔等设备内部的物料凝固、堵塞,甚至引发不可控的化学反应,从而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装置造成永久性损害。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恢复生产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经济损失将难以估量。
因此,对俄罗斯而言,持续开采,即使是亏本出售,也比停止开采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破坏后,俄方宁愿选择烧掉已经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也不愿停止开采作业。更何况,已经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如果无法及时出售,就只能滞留在运输船上,或者转存到储存仓库中,而这每天产生的成本也是非常惊人的。所以,对于俄罗斯来说,天然气必须尽快卖出去,即便亏本也在所不惜。
当然,对于中国而言,原本并不缺乏天然气进口渠道。我们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国包括澳大利亚和卡塔尔,而俄罗斯原本的目标客户群体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也并不算大。然而,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许多国家都不敢再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使得中国成为了俄罗斯仅剩的主要买家。
这就好比一家手工面包店,原本生意兴隆,供不应求,即使价格稍高也无所谓。但现在只剩下一个人愿意购买,而面包店又不愿意出售隔夜面包,只能想方设法让这位顾客买下所有的面包,即使亏本也要卖。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换量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笔买卖并非完全轻松。其他国家之所以不敢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那么,中国大量承担这些天然气,意味着在国际上也要承担相应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商业和政治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之间在天然气领域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是计划未来投产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通过当前的打折液化天然气贸易维持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巩固双方的互信,为这条关键管道的最终落地营造良好的背景。
从短期来看,只要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不解除,俄罗斯以折扣价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模式很可能会持续下去。而从长远来看,两国能源合作的重心将逐渐转向“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一旦该项目在2030年前后投入运营,将把中俄能源合作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加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