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行业从不缺热闹,顶流代言、花式营销曾是品牌破圈的“万能钥匙”,但最近又一饮料巨头突然“暴雷”,股价直接暴跌60%,市值蒸发超百亿,即便此前砸重金签约顶流明星造势,也没能挽住颓势。
在小李看来,这波暴跌绝非偶然,顶流代言的流量加持,按理说能快速拉动销量、提振市场信心,为何到了这家巨头这里就彻底失灵?
是消费者对明星营销审美疲劳,还是品牌背后藏着产品、渠道的致命短板? 这场“明星救不了的危机”,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而它的困境,或许也戳中了整个行业的痛点。
狂欢落幕
资本市场的热度往往来得快去得更快,IFBH的股价走势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去年6月30日,公司以27.8港元/股的价格登陆港股,凭借if椰子水在中国市场34%的市占率,远超第二名七倍以上的亮眼成绩,首日股价便迎来近58%的暴涨。
次月,股价更是触及48.8港元/股的峰值,让市场见证了“网红饮品”的资本魔力。
但这份狂热从7月后便急转直下,股价开启了漫长的下行通道。
11月以来,公司股价连续多日承压,17日单日下跌7.59%,19至21日更是连续三日收跌,盘中创下17.8港元/股的历史新低。
股价的剧烈波动背后,是业绩增长的疲态初显。
2024年公司还保持着营收同比增长80.32%、净利润同比增长94.12%的高增速,但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4.9%,尽管公司将原因归咎于上市相关专业费用,但资本市场显然并不买账。
在小李看来,这样的股价“过山车”行情绝非偶然,消费品行业的估值逻辑从来不是单一的短期爆款效应,而是长期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IFBH的暴涨源于市场对椰子水赛道的乐观预期,而暴跌则是理性回归后的价值重估,当爆款光环褪去,商业模式中的漏洞便会被无限放大。
46人撑起11亿营收的风险暗码
IFBH最引人注目的标签,莫过于“46名员工创造11亿元营收”的极致轻资产模式。
这种模式在行业上升期确实能最大化效率,用最少的人力成本撬动最大的市场规模,但当市场环境变化,其暗藏的风险便会集中爆发。
核心风险首当其冲是供应链的高度集中与依赖性,IFBH将所有生产环节全部外包,12家代工厂悉数位于泰国,这种地域集中化使得公司时刻面临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不可控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与控股股东General Beverage存在深度绑定,后者既是主要代工厂,又是唯一的原料供应商。
这种双重依赖让IFBH在成本控制与生产调度上完全丧失自主权,就像被扼住了咽喉,即便计划2025年底降低原料依赖比例,转型成效仍有待观察。
消费者对代工模式的敏感本质上是对品质不确定性的焦虑,而IFBH的全代工模式恰恰放大了这种焦虑。
没有自有生产基地,意味着品控标准的执行全依赖代工厂的配合,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品牌形象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与此同时,产品与市场的单一化让风险雪上加霜。
95.6%的收入来自椰子水,92.4%的营收依赖中国内地市场,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布局,让公司对消费趋势变化极度敏感。
如今椰子水赛道品牌数量已从32个激增至50多个,低价内卷愈演愈烈,IFBH的市场优势正被不断稀释。
更令人担忧的是极致精简的团队结构背后的创新短板,46名员工中仅有5人负责研发,在消费者需求快速迭代的饮品市场,这样的配置很难支撑持续的产品创新。
签约肖战作为全球代言人或许能带来短期流量,但缺乏产品迭代与场景拓展的长期支撑,流量终将散去。
小李认为消费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始终绕不开产品本身,研发投入的不足,终将成为制约企业长远发展的致命短板。
消费品的生存命题
IFBH的股价暴跌,与其说是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不如说是对消费品行业生存逻辑的深刻拷问。
在健康饮品赛道快速发展的当下,椰子水凭借“天然、低卡”的标签成为风口,但风口之下,企业更需要思考如何穿越周期,而非仅仅依赖爆款红利。
轻资产模式本身并非原罪,但其核心应该是“轻而不弱”,剥离非核心环节,聚焦品牌、研发与渠道等核心能力。
而IFBH的问题在于将“轻资产”做成了“空资产”,放弃了对生产、原料、研发等关键环节的掌控力,最终导致抗风险能力极度薄弱。
反观行业内的稳健玩家,要么构建了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要么保持着充足的研发投入,通过产品矩阵抵御单一品类的市场波动。
对于消费品企业而言,爆款是敲门砖,但绝非护身符。
中国消费市场的迭代速度远超想象,消费者的偏好从单纯追求健康转向“健康+场景+情感共鸣”的综合体验,单一产品很难长期占据市场心智。
IFBH的案例警示我们,过度依赖单一产品与市场,就像在悬崖边行走,一旦市场风向转变,便会面临无退路的困境。
此外,资本市场对“讲故事”的容忍度正在降低,投资者越来越看重真实的盈利能力与可持续的经营逻辑。
明星代言、短期营收增长或许能撑起一时的股价,但长期来看,稳定的供应链、持续的创新能力、多元的市场布局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结语
IFBH若想扭转颓势,仅靠降低控股股东的原料依赖远远不够,更需要在产品创新、市场拓展、供应链优化上拿出实质性动作。
消费品行业从来没有捷径可走,爆款的诞生可能靠运气,但品牌的长青必然靠实力。
小李始终认为,IFBH的股价暴跌给所有依赖轻资产模式的消费品企业敲响了警钟:真正的轻资产,是把核心能力做重,把非核心环节做轻,而不是本末倒置,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丢失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
只有守住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