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经济评论分析房价下跌背后的经济转型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深度调整,曾经被视为只涨不跌的房价,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转折,到2025年,一二级线城市平均房价较2021年高点下跌约40%,部分三四线城市跌幅甚至超过50%,曾经最为坚挺的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房价出现显著回落,这场调整看似是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房价下跌的多维影响
房价下跌首先对居民消费心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冲击,与传统经济逻辑相悖,房价下跌并未带来消费的繁荣。
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滑至4.5%,而居民储蓄余额却攀升至151.2万亿元的历史高位。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逆向财富效应”在发挥作用 。
当房产占据家庭资产近70%比重时,房价下跌使居民感觉“变穷”,从而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一个典型例子是:一个家庭在2020年以500万元购入的房产,到2025年市值降至300万元,但银行贷款余额仍有320万元,这种“负资产”状况迫使家庭紧缩开支,延缓大宗消费决策 。
不同世代群体在这场调整中受到的影响各不相同。
数据显示,在2016-2021年房价高点期间购房的家庭中,80后约占38%,90后约占29%。
这意味着全国约有9000万个家庭因高价位接盘而遭受财富损失。
若按每套房产平均减值100万元计算,这两代人的财富损失总额高达9万亿元。
相比之下,60后、70后多在房价低位时购房,即使价格回调,账面仍有盈利,而00后、10后尚未购房,反而因房价下跌获得了入场机会 。
房价调整还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分化,人口持续流入、产业基础扎实的城市如深圳、杭州、苏州,虽然土地收入下降,但通过税收等多元财政来源仍能保持公共服务水平。
相反,产业基础薄弱、人口流出的城市则陷入“人口流出-房价下跌-土地滞销-财政困难-公共服务下滑-人口进一步流出”的恶性循环 。
房地产市场底层逻辑的根本转变
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从“经济引擎”到“民生保障”的定位转变,过去二十年间,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其金融投资属性被过度放大。
随着“房住不炒”理念确立,政策导向更加注重房地产的居住属性,推动住房回归民生保障本源 。
市场供需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升至2025年的68%,增速明显放缓。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户均住房超过1.1套,这些数据表明,住房总体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市场主要矛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
土地供应逻辑也发生显著变化,地方政府采取“减量重质”策略,2025年全国住宅用地计划供应量同比下降20%。
供地结构向城市核心区倾斜,通过推出优质地块维持土地市场稳定。
这种策略导致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房价差距拉大,加剧了市场分化 。
需求结构也在重构,所谓的“刚需”正在“软化”,在收入预期不稳的背景下,购房决策被推迟。
高净值人群则将资金转向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豪宅,将其视为“硬通货”,改善型需求群体则因二手房市场流动性下降,面临“卖旧买新”的困境 。
开发商经营模式被迫转型,传统“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难以为继,房企开始向精细化、高品质运营转变。
部分房企专注于打造“全生命周期住宅”,通过智能家居、社区服务等增值实现产品溢价 。
从房地产依赖到创新驱动的发展转型
房价下跌与房地产行业收缩实质上是对扭曲的财富分配模式的一次纠偏,过去二十年,中国居民财富增长主要依赖资产升值而非劳动所得。
这种模式既不可持续,也不公平,房价调整促使资源从房地产部门释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持 。
经济资源正从房地产向制造业转型升级领域转移。
2025年1-9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3%,明显高于整体投资增速。
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占比提升至32.5% 。
科技创新领域投入持续加大,中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已达2.8%,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这种转变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增长 。
政策导向也发生显著变化,与简单“发钱刺激”不同,政策重点转向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和高端制造业发展。
这种选择虽然见效慢,但更具可持续性,只有当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才能实现实质性增长,消费才能真正振兴 。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正在形成,对于个体而言,财富积累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
过去“买房即致富”的逻辑已被颠覆,未来财富增长更加依赖个人能力和技能提升。
房价下跌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体现。
这种调整短期内会带来阵痛,但长期看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房地产回归居住本源,社会资源更多流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经济才能突破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国运突围 。
这场转型涉及深刻的利益调整和结构重塑,其过程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只要方向正确,阵痛过后,经济结构将更加健康,增长基础也将更加稳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