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速公路领域传来大消息:浙江宁波绕城高速西段从11月起永久免费,G30连霍高速西宝段也将在12月到期停收!加上之前免费的四川成绵高速、成都城北出口高速、武汉天河机场高速等,全国已有十余条高速(约三百公里)告别收费,覆盖湖南、四川、湖北、广东等地。这下,司机朋友们可高兴坏了:以后开车跑高速,钱包能省下一大笔!不过,高速免费真的能全面铺开吗?背后又有哪些挑战?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
这事儿得从高速公路的“寿命”说起。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高速收费不是想收多久就收多久:政府还贷公路最多收15年,经营性公路最多25年,中西部偏远地区能延长到20年、30年。一旦到期,必须停止收费。为啥这么规定?因为早期修高速主要靠“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用通行费还银行的钱。如今几十年过去,首批90年代建的高速陆续“还完债”,自然要回归公益属性,免费让老百姓用。
比如四川成绵高速,一免费首周车流量就激增30%,成都到绵阳通勤族单程省下50元,物流企业成本降了12?5%。还有陕西的西宝高速,12月到期后直接拆收费站,西安到宝鸡通行费全免,两地居民探亲、旅游、做生意都更方便,甚至带动了沿线餐饮、民宿的发展。说白了,高速免费就是政府把修路欠的债还清后,让利于民,降低出行和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流动。
高速免费好处肉眼可见:老百姓省钱,企业降成本,区域经济更活跃。比如郑州绕城高速对本地ETC车辆全免费,年省1亿辆次通行费;洛阳、南阳绕城高速免费后,和成都一起组成了“西部免费高速圈”。但硬币另一面,问题也不少:
1、养护资金缺口大:高速不是修完就一劳永逸。路面老化、桥梁维护每年都要花大钱。交通运输部预测,未来养护资金需求将增加超3000亿元。如果高速全免费,钱从哪儿来?现在主要靠财政补贴、服务区经营收入等“多条腿走路”,但压力不小。
2、车流暴涨,拥堵加剧:免费后,部分路段车流量飙升20?0%,尤其节假日容易堵车。比如成绵高速免费初期,早晚高峰拥堵指数上升37%,需要动态限速、错峰引导等措施缓解。
3、改扩建延长收费引争议:有些地方通过改扩建高速(比如加宽车道)重新申请收费年限。比如济青高速改扩建后获得25年收费期,广深高速也在扩建中。这虽然能解决资金问题,但老百姓难免质疑:“明明到期了,为啥还能继续收费?”
4、债务打包,统借统还:省级平台把多条高速债务打包,用效益好的路段补贴差的。如果整体债务没还清,个别路段即使到期也可能延长期限。这种“统借统还”模式拉长了收费链条,老百姓看得云里雾里。
面对这些挑战,相关部门已在行动:
?修订法规:交通运输部正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未来高速到期能否免费、改扩建如何延长期限,将会有更明确的规则。比如可能允许通过差异化收费(比如分时段、分路段收费)平衡拥堵和资金问题。
?探索新模式:比如上海建立财政资金 社会资本合作的养护机制,鼓励企业参与服务区商业开发,用增值服务收益补贴养护成本。宁波绕城高速免费后,通过优化路网、智能疏导系统,缓解了拥堵。
?推广节假日免费 区域试点:全国节假日高速免费(春节、清明、劳动节、国庆)已深入人心,地方也在尝试常态化免费。比如海南高速一直免费(费用纳入油费),西藏为支持旅游全免,这些经验或可借鉴。
高速免费时代,未来可期但需智慧
高速免费是大势所趋,但绝非一蹴而就。既要让利于民,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又要保障公路养护、防止拥堵,这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平衡。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精准调控”:
?差异化收费:拥堵路段高峰收费,空闲时段免费;货运车辆分时段优惠等。
智慧化管理:用大数据、AI疏导车流,提升通行效率。
?多渠道融资:除了财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速运营,比如开发沿线土地、服务区经济等。
随着90年代建设高峰期的高速陆续到期,更多路段有望加入免费行列。但关键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把省下的通行费,转化为更好的路况、更智能的服务,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实惠。高速免费不是终点,而是公路回归公益属性、服务民生经济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