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关系在2025年上半年陷入新一轮拉锯。
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包括中国商品在内的多数贸易伙伴征收34%的对等关税,针对船舶、物流和造船领域,直接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也破坏中美海运协定中的互惠条款。
这项政策导致双边贸易成本上升超过30%,被视为单边主义典型,旨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同时在印太地区强化经济围堵。
中国迅速采取对等行动。4月1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相同比例关税,以维护正当权益。
同时,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些物项具有军民两用特性,管制措施旨在保障国家安全并履行国际防扩散责任。
全球背景下,印太地缘博弈加剧,美国推进“印太经济框架”拉拢盟友,形成对华包围网。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拉美和非洲的经贸合作,贸易额同比增长15%,出口占比升至全球25%,有效分散对美依赖。
5月12日,中美在瑞士日内瓦举行高层经贸会谈,双方同意90天内逐步降低关税,并暂停部分非关税反制措施。中国据此向通用、福特和斯泰兰蒂斯三家美国汽车企业发放稀土临时出口许可,体现对话意愿。
不过,美方很快违约。日内瓦协议签署后,美国暂停向中国供应C919客机所需的LEAP-1C发动机,并强化芯片和设计软件出口限制,影响中国航空产业链。6月9日,第二轮磋商在英国伦敦兰卡斯特宫展开,会谈焦点转向互指违约。
美国抱怨稀土许可范围有限,无法满足汽车业需求;中国指出美方新管制破坏协议基础。谈判仅六个小时,美方代表贝森特、卢特尼克和格里尔用“富有成效”草草收场。特朗普在白宫直言“中国不好对付”,暴露谈判疲态。
这一系列摩擦源于特朗普第二任期关税战的系统化推进,覆盖半导体至能源产品,远超以往总统行动。
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风险,中国10月9日发布六项公告,进一步管制稀土设备、技术和锂电池材料,强调军民两用物项溯源。
目前,双边贸易额同比降8.1%,但中国对美出口结构优化,高科技产品占比升至35%。
国际社会担忧贸易战外溢,欧盟汽车业因稀土短缺减产10%,日本韩国芯片供应链中断,推动多元化布局。当前局势下,中美从局部争端转向全面博弈,中国稀土策略成为关键杠杆,确保在军事科技领域占据主动。
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的基石,其战略价值在中美博弈中凸显。中国控制全球60%的开采量和90%的精炼加工,尤其在中重稀土领域占比高达99%。
这些元素用于制造高性能永磁体、合金和催化剂,直接支撑电动车电机、风力涡轮机、半导体芯片和精密仪器。
伦敦会谈前,美国汽车制造商已因供应中断减产20%,通用和福特公开警告,若白宫不干预,将考虑迁厂中国。这暴露了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虚弱:本土稀土产能仅5%,加工技术落后15年,无法短期补位。
中国管制措施的实施路径清晰而高效。
4月4日公告后,商务部建立分级审批机制,省级部门负责民用许可,中央层面把关军工端用。任何含中国稀土比例超0.1%的产品,或采用中国冶炼技术的物品,均需出口许可;涉及外国军方或军事用户的申请,一律否决。
这不同于2010年对日短暂中断,或2023年镓锗管制,此次融入区块链溯源系统,从矿源到终端全覆盖。
技术上,中国掌握离子交换和溶剂萃取的低成本分离工艺,美国实验室虽产出99.1%纯度氧化镝,但商业化需5年以上。与之前对比,审批效率提升30%,民用出口便利化同时,军工封堵率达100%。
美国军工的痛点暴露无遗。F-35战机每架需920磅稀土,用于雷达天线和隐身涂层;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需求逾9000磅,支撑声纳和推进系统。管制后,洛克希德·马丁生产成本涨25%,部件延误率超40%。
五角大楼储备仅够18个月,F-47六代机研发已暂停子项目。相比之下,中国军工优先保障本土供应,稀土回收率达85%,成本降至美国的1/3。
这场不对称博弈中,美国试图“稀土北约”拉拢澳洲和加拿大,但盟友加工能力不足10%,短期难敌中国产业链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