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庙”,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气势恢宏的建筑与肃穆精美的塑像,是祖庙宗祠中传承不绝的祭仪,还是逢年过节热闹的庙会上的“人间烟火气”?…… 在中国,大型庙宇刻印着历史、文化、生活的文明印记。而在与中国相隔万里的大漠中,有另一个古老文明,不约而同地用庙宇建筑,建构着自己文明的秩序——它就是古埃及。
巨大的石柱、雄伟的方尖碑、精致的浮雕壁画……古埃及的神庙,从这个文明的第一个王朝诞生之初,就出现在了尼罗河畔的土地上。 它比金字塔陪伴了古埃及人更久的时间,历经了三十多个王朝、三千多年,始终活跃于古埃及社会生活。
即使到了古埃及时代的尾章,神庙依然作为最后的堡垒,保存了埃及知识和信仰。 在古埃及人眼中,神庙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地上的人和上面的天、神联系在一起。在古埃及文化里面,神庙的屋顶就像天,神庙的地板就代表地,神庙就是整个大自然、整个宇宙的象征。 在世界最大宗教建筑之一的卡纳克神庙,人们能充分感受到古埃及人眼中的宇宙观。
它有140个足球场那么大。与几乎所有的古埃及神庙一样,都遵循着轴线对称布局。 沿着中轴线,依次坐落着将神庙内外分隔开的塔门,用于举行会议或者接待信徒的开放式庭院,巨型石柱支撑屋顶形成的柱厅,以及内部最神秘的、仅有法老和高级祭司进入的内殿和神龛。
神庙就是一个神圣的时空,把古埃及人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神庙的建筑设计,呼应着古埃及人关于世界起源的古老传说。神庙的围墙顶部呈波浪状,这象征着古埃及创世神话中的混沌之水,是宇宙最初的样子。
步入神庙,地面逐渐抬升,天花板则越来越低,神庙最深处,最高也最黑暗,呼应着神话中,从混沌之水中升起的原初之丘,那里正是创世神的居所。
神庙是埃及人眼里的小宇宙,建造神庙的过程,就仿佛是一次创造世界的过程。古埃及的法老们要扮演“创世主”,在卡纳克神庙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样的翻新与扩建持续了一千多年,30多位法老,在这里奉上了他们对神的敬意。
当然,像中国的庙宇一样,古埃及的神庙不但是一个神圣的空间,更与古埃及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被称为古埃及的“CBD”。这里是文化的中心,是银行、是临时法庭、是医院、是储藏室和图书馆,更是节日期间,热闹的中心。
例如,在古埃及最重要的奥佩特节,神祇的雕像会从卡纳克神庙出发,乘坐圣船前往卢克索神庙,完成一场长达三公里的巡行。古埃及人们会聚集在街道两旁,欢呼、祈祷。
在节日期间,人们充分放松。曾有一次,人们在节日期间消耗了上万条面包、数百桶啤酒——想象一下,那会是多么热闹的景象!
围绕着神庙,这样热闹非凡的场面,与中国逢年过节时,熙熙攘攘的欢腾场景也多有相似之处。古埃及的神庙与中国的大型庙宇之间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它们传达的内涵:对自然的崇拜、对神圣世界的崇拜,更重要的还有对秩序的建构与维护。 这其间展示出的,正是两种古老文明的不谋而合。
也因此,如今,许多中国专家正在埃及的土地上,为解读、传承埃及的神庙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的考古团队,正在把最先进的考古技术、数字化手段和资源带到埃及,与他们的埃及同行们一起打造埃及的考古学,共同探索古老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尼罗河畔的宏伟柱厅,到黄河边的雕梁画栋,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薛江所说,这些留下来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全世界的、全人类的。如今,我们也在共同探索,如何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带向更远的未来。
中国日报四集古埃及文明系列纪录片《穿梭生死: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座》9月27日全平台上线,每天一集,敬请关注。
下一集,我们将走近精美的人形棺,阅读神秘的《亡灵书》,探寻古埃及木乃伊中藏着的生与死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