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银行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2024年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3.81亿元,同比增长9.61%;归母净利润169.83亿元,同比增长18.07%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99.78亿元,同比增长2.22%;归母净利润60.21亿元,同比增长17.3%。表面上看,业绩增长态势良好,然而深入剖析,其背后却潜藏着诸多隐忧。
1
资本压力与分红争议并存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稳健性的关键指标。截至2024年末,杭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虽提升至8.85%,但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仍处于倒数位置,远低于行业均值。2025年一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01%,在行业中依旧靠后。而2024年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达10.70% 。为维持资产扩张,杭州银行自2016年上市后累计再融资超321亿元,是IPO募资的8.5倍。不过,2023年提出的80亿元定增计划,因监管收紧进展缓慢,充满不确定性。
分红政策也引发了股东的不满。2021 - 2024年,杭州银行现金分红率均低于25%,未达证监会要求的30%“及格线”。尽管累计分红超170亿元,但股东认为其通过高拨备(2024年拨备覆盖率541.45%)隐藏利润,牺牲股东回报用于补充资本。在此背景下,部分股东选择离场,如澳洲联邦银行2025年初以10%折价清仓5.45%股份,虽有新华保险接盘并承诺5年锁定期,但仍引发市场对杭州银行战略稳定性的担忧。
2
资产质量风险逐渐凸显
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风险是杭州银行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年报数据显示,从2022年末至2024年末,杭州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从3.45%急剧上升至6.65%,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同期,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总额由13.65亿元攀升至25亿元,远超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6.79亿元。部分合作房企暴雷引发法律纠纷,进一步加剧了资产质量压力。不仅如此,2024年杭州银行正常类贷款迁徙率达0.86%,关注类、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均超40%,预示着未来不良贷款生成压力较大。
在大力发展大零售业务的背景下,杭州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也在上升,从2023年的0.59%增至2024年的0.77%。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增长明显,从2023年末的0.69%增至2024年末的0.93%,甚至出现部分贷款违规流入楼市的现象,导致风险敞口不断扩大。
3
业务模式面临挑战
杭州银行的业务模式存在结构性矛盾,贷款的41.75%集中于基建相关行业,如水利、公共设施等。虽然这类贷款不良率较低,但议价能力弱,致使净息差持续收窄。2025年一季度末,净息差降至1.33%,在上市银行中处于较低位置,这将对其盈利能力产生抑制作用。
在轻资本转型过程中,杭州银行同样面临困境。尽管理财业务和托管业务规模显著增长,但其中间业务出现“量增价跌”的情况。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下降0.18%,投行类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1.07亿元,凸显出转型面临的挑战。
4
合规内控问题频出
2024年,杭州银行合规与内控短板尽显,累计被罚超1200万元,违规问题涉及外汇违规、数据报送不实、理财产品设计缺陷等,暴露出严重的内控漏洞。例如,因未审查外汇交易单证真实性被罚645.5万元,EAST数据质量问题也多次被监管点名。
杭州银行前行长虞利明的突然辞职更是引发市场诸多猜测。公告仅以“个人原因”解释,且未按惯例对其贡献表示感谢,这一异常举动引发外界对其离职真实原因的种种揣测。加之澳联邦银行清仓离场,进一步凸显出杭州银行内部治理存在不稳定因素,对战略连续性产生影响。
杭州银行虽在业绩增长上表现亮眼,但背后的资本补充压力、资产质量风险、业务模式困境以及合规内控问题不容忽视。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其增长的持续性将面临严峻考验。(内容来源|知谭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