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美妆市场,相信香港的莎莎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家巨头,作为美妆的知名企业其在香港可以说绝对头部,就在最近莎莎被曝出退出内地线下零售市场,让人不禁想问这家香港美妆巨头是怎么了?
一、莎莎退出内地线下零售市场?
据商业周刊的报道,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妆店莎莎国际,继续收缩线下门店了。近日,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透露,其在中国内地的最后18家线下门店会在6月30日前全部关闭,这意味着该香港美妆集合店将退出中国内地线下零售市场。
莎莎国际的2025财报显示,公司全年业绩呈现大幅下滑态势,营业额同比减少9.7%,降至39.42亿港元;净利润暴跌64.8%,仅录得7697万港元。其中,中国内地市场营业额减少10.5%至5.21亿港元,线下渠道占比仅为19.7%。
莎莎国际宣布,集团计划重整中国内地业务布局,调整线下营运模式,目前18间线下店铺将有序关闭,并改以供货商的形式,向中国内地合作方提供莎莎指定的品牌产品,继续服务中国内地地区的顾客。集团相信,此轻资产模式的转变,有助降低营运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预计2025/26财政年度可覆盖内地超过20间美妆线下店铺。截至2025年3月31日,莎莎国际在中国内地已关闭14间店铺。截至5月31日已经关闭9间,其余店铺预期在6月30日前全部关闭。莎莎国际表示已预留3000万港元专项闭店成本,用于支付员工遣散、门店赔偿及存货处理等费用。
根据莎莎官网信息,莎莎于1978年成立,为亚洲著名美妆产品零售集团。集团于1997年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目前业务遍及香港及澳门特区、中国内地及东南亚,销售逾600个产品品牌。
二、香港美妆巨头是怎么了?
面对着莎莎全面退出当前的内地线下零售市场,让人不禁想问这曾经的美妆巨头到底是怎么了?
首先,早年间,莎莎作为一家知名的美妆零售连锁品牌,曾凭借“免税店同款”、“低价大牌”等标签在早年间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并实现了快速扩张。尤其是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初期布局中,莎莎凭借其在香港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和价格优势,成功地在内地开设了多家门店。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莎莎不仅提供了一个购买正品进口化妆品的渠道,还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百货商场购物体验的新鲜感。这种模式在当时为莎莎赢得了广泛的市场份额和忠实顾客群体。
其次,随着国货美妆的崛起和本土美妆集合店的异军突起,莎莎国际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近年来,国货美妆品牌凭借着对国内市场的深入了解、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不断创新的研发能力,实现了快速发展。国货美妆品牌在产品质量、品牌形象、营销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摆脱了过去“廉价”“低端”的刻板印象。一些国货美妆品牌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誉。例如,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品牌,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创新的营销模式和高性价比的产品,迅速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积累了极高的人气。
与此同时,本土美妆集合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更加注重本土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在产品选择、店铺运营、服务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本土美妆集合店不仅涵盖了丰富的国货美妆品牌,还引进了一些小众、特色的国际美妆品牌,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且,本土美妆集合店在店铺选址、装修风格、促销活动等方面更加贴近当地消费者的习惯和喜好,能够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沟通。相比之下,莎莎国际虽然也有国际大牌美妆产品的加持,但在面对国货美妆和本土集合店的双重竞争时,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除了国货美妆和本土集合店的竞争外,电子商务的全面兴起更是对莎莎国际造成了重大打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购物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美妆领域,电子商务的优势尤为明显。消费者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或滑动屏幕,就可以在海量的美妆产品中进行选择,而且电商平台上的产品价格更加透明、优惠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特别是海淘的兴起,让莎莎国际的“免税店同款”优势几乎丧失殆尽。过去,消费者之所以选择莎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能够提供与免税店同款的大牌美妆产品,且价格相对较为优惠。然而,随着海淘平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到全球各地的美妆产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价格更加诱人。海淘平台上经常会有一些限时折扣、满减优惠、包税包邮等活动,使得消费者能够以更加实惠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美妆产品。
此外,电商平台还具有便捷的购物体验、丰富的产品评价和反馈机制等优势。消费者可以在购买前查看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使用心得,从而更好地了解产品的质量和效果。而且,电商平台的物流配送也越来越高效,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能够快速送达手中。相比之下,莎莎国际的线下门店在购物便利性、产品价格透明度、信息获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劣势。
因此,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莎莎退出内地线下市场其实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任何企业都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醒其他传统零售商重视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重要案例。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才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持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