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一些 100%就业的冷门专业,然而却让不少年轻人读完后追悔莫及。比如古籍修复专业,看似充满文化韵味,实则就业渠道狭窄。毕业后可能只能在少数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找到工作,且竞争激烈。还有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珠宝行业,而这个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就业稳定性不足。这些冷门专业虽能保证就业,但往往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不尽如人意,让年轻人在选择时需谨慎考量,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后悔莫及。
又是一年高考季,1335万名考生准备开始填报志愿。与此同时,1222万名2025届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即将进入就业市场。从校园步入社会,专业选择往往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人生走向。
在众多不确定性中,“养老专业就业率100%”的新闻屡上热搜。在国内,养老专业本科还是一个“相当年轻”的专业。2020年9月,才有高校设立养老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24年,首批养老专业本科生毕业,开始找工作,就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争抢”。
面对某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33名毕业生,30余家养老机构拿出120余个岗位。业内普遍认为,岗多人少的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养老专业却呈现出一种吊诡的现象。一边是“中国将在2035年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的预测,看上去行业前景大好;而另一边,则是“养老行业很少看到年轻人”“三分之二养老专业毕业生都不会干这个”的现实。
那么,养老专业值得学吗?入行后,学生们会遇到哪些具体的困境?他们为何离开,留下来的人又在坚持什么?我们问了几位“过来人”,听他们聊聊真实的养老专业与入行体验,也给大家提供参考。
一、行业缺口大,但钱少事多工作累
“这种给人端屎端尿的辛苦活,没必要去学。”这样的话唔唔听了4年。她今年6月毕业,学的是“养老服务与管理”,这是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与养老有关的专业。
2021年,唔唔在填报志愿时偶然看到了养老专业。虽然家人和朋友都担忧“这个新专业能学什么”“学完出来要做什么”,但她感觉“蛮有就业前景的”,坚持要试试看。
唔唔所在专业的培养重点是社会学、护理学和管理学,具体课程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包括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人体结构功能、老年政策制定、老年康复与护理等等。为了更好服务老人,还会补充安排插花、茶艺、书法这类手工课。相比其他专业,“实操课程更多”。
在实习中,唔唔感觉在学校学的“老年康复与护理”和“老年心理维护”相对有用,能知道怎么照顾老人身体和心理,手工课上的内容偶尔也能用到,但其他的理论知识远不如亲身体验感受得深,“书上学的其实没有太有用的”。
这同样是很多养老专业毕业生遇到的问题。谷雨数据提到,养老相关专业的课程表中,知识架构看似广博,但都只学了“概论”,所以当护理、康复、社工等岗位早已存在成熟对口的专业时,养老专业毕业生可能陷入“全而不专”的窘境。
唔唔正在上课
正因如此,学生们往往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实习上。
盛睿毕业于重庆某专科学校,学的是“老年保健与管理”,在两年内完成老年护理的相关课程后,她大三开始进入养老机构实习。在她看来,想要提升个人专业度和竞争力,只有在实际业务中学习。
还未毕业,养老专业学生们已经能感觉到就业市场的火热。
盛睿在填报志愿时料想,未来工作肯定不缺。毕业后,她换过几家养老院,中间还因心理原因休息过大半年,但每次重新开始上班,都能很快找到工作。
在我们通话时,唔唔正在学校准备毕业论文。毕业后,她将进入一家南京的养老机构工作,她在那边实习过一段时间。此前,唔唔曾经入职过一家养老院,仅仅3小时后因为理念不合提出离职:“目前工作不难找,所以我更希望能和想法一致的人一起做事。”
尽管如此,养老相关专业却常常招不到人。
唔唔的班上八十余人,只有四个男生,大多是专业调剂,“大家没有一定要做养老的想法”。毕业后,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考公、考研。
盛睿班上六十余人,同样女多男少,大部分在大二宁愿留级也要转专业,“很多人会转到护理妇女和婴幼儿的专业”。现在,盛睿的同学里还在做养老的不到五个人。
除非一开始就决定“死磕”养老,大多数年轻人即使不在读书时放弃,也很难在实习阶段坚持下来。回忆自己刚开始实习的情景,盛睿直言:“我是真的不想待在那里。”
盛睿实习的养老院有将近200多位老人,她负责的楼层有40位,且大多是半失能老人,护理员却只有4名。因为缺人,她刚去就承担着繁琐的工作内容和超额的工作量。
每天早上,她需要叫老人起床,给他们洗漱、梳头、穿衣、更换纸尿裤。老人身体情况不同,打餐时她要注意搭配,比如糖尿病的老人要少喝白粥,有些老人只能喝流质。
除此之外,每天还要给老人洗澡,根据老人的情况选择淋浴、泡澡和擦浴,“通常4个护理员一天要洗20多位老人”。只有在带老人活动做操的时候,才稍微轻松一些。
唔唔则是在第一次刷马桶时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在家很少做家务,动作不熟练。老人还在旁边调侃:“你一看在家就不经常干活。”唔唔只能说:“那阿姨我再好好学学。”
唔唔的养老院通常一个护理员照顾3~5位老人,节假日最多是7位。如果是照顾活力老人,这样的配置能给到护理员一定休息时间。
唔唔在照顾老人
马达曾在日本的养老院工作了七年。虽然护工人力短缺是全球老龄化都在面对的问题,但日本法律明确规定,养老院一个护理员只能照顾三位老人。根据养老院情况不同,这三位老人可能是可以自理的,也可能完全失能。
但到晚上,老人大多休息了,需求减少,马达也遇到过1个护理员要看护16位老人的情况。
虽然工作负荷大,但回报并不吸引人。护理是养老基础岗位中工资相对较高的,但在一线城市,转正后工资也只有5000出头。“对于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单休为主的员工来说,扣完五险一金就只有四千多了。”
盛睿转正后工资只有3000多,甚至达不到扣税标准。好在她用两年时间晋升为护理主管,税后工资七千多。
在重庆,这样的工资让她生活得还不错,“每年可以出去旅游个两三次”。但她也知道:“如果我用做养老的决心转行做母婴护理,工资肯定比现在高。”
二、情绪消耗,远比996更可怕
最终在养老行业坚持下来的人,往往在最开始就明确有要干养老的心。
盛睿和马达都提到,家中老人身体不好,学这个专业,一方面是看中了未来就业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学到这方面的知识,以后能照顾家人。
马达在日本读完了养老专业的本硕,这是他初中毕业就开始的规划。他所在专业大概400多人,其中中国留学生只有6个,现在也都进入了养老相关行业。
平日放学和休假时间,马达都在养老院实习,尝试过几乎所有岗位,从一线护工到和营养师一起制作菜单。他直言:“每天能把活干完就是幸福,更幸福的是下了夜班还能有1000多块钱的补贴”。
盛睿工作中最幸福的瞬间来自于“被需要”。不仅是老人需要她,她也需要老人。
她照顾过一位老奶奶,曾经是中学英语老师。奶奶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不认人。每次盛睿照顾她,她就乖巧地坐在那里,说:“你对我真好啊。”奶奶会给盛睿编辫子,聊起自己过去读书和工作的经历,告诉盛睿:“你好好学习,好好赚钱,只要心里头富足、手上有钱,人就会活得更快乐一些。”
盛睿与老人在大堂组织活动
“我把TA当亲人一样看待”是从业者常提及的感受。老人们年轻时经历过不少风浪,晚年渴望与人交流,爱听故事的唔唔感慨自己遇到的老人大多和蔼可亲,每当自己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们都会以亲身经历鼓励她。
一次,她请了一周假,复工的时候,一位爷爷拉住她,把自己攒了一周的鸡蛋都给了她。同事告诉唔唔,爷爷以前攒鸡蛋是留给孙女吃,现在都分享给唔唔了。
但作为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从业者也难免经历被老人误解的情况。
有老人跟儿子告状,说唔唔给她的餐食少了,儿子当天刚好也在,知道具体情况,便劝母亲:“你别多想,人家不会这么对你。”
老人觉得儿子在指责自己无理取闹,更生气了。唔唔左右为难。后来院长告诉她,老人其实不愿意住养老院,只是借这个由头闹着想走。但唔唔仍然感到受伤,“因为我对那位老人很好很好。”
与老人一起工作和生活,对自身情绪的消耗是巨大的。很多人第一次崩溃,出现在自己照顾的第一位老人离世。
在电话那头,马达对中日养老产业的情况十分熟悉,一直显得理性而专业。但当聊起自己照顾的第一位老人时,仍不免唏嘘。
那是一位老奶奶,碰巧和马达同一天进入养老院。当时马达刚去日本不久,总用蹩脚的日语和老奶奶聊天,奶奶不仅耐心地听,还和马达介绍自己的拿手菜。马达照顾了老奶奶4年,几乎听她聊完了自己的一生。
四年时间,马达眼睁睁看着老人的阿尔兹海默症从轻度到重度。“可以说,我是一边观察奶奶的状态,一边推进学习的。”
第一年,奶奶只是偶尔忘记事情,经常要去上厕所;第二年,奶奶开始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也不记得自己是否吃过饭;第三年,她开始吞咽困难,出现幻视幻听,也不认识自己的孩子;最后,老奶奶以完全卧床、难以沟通的状态离开。
马达说,奶奶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几乎一样:“你可以告诉我厕所在哪里吗?我想去上厕所。”他产生了自我怀疑:以后这样的生离死别还有很多,养老专业真的适合我吗?
盛睿的遭遇则更显惨烈:她照顾的一位老人,趁护理员不在,在一个夜晚跳楼自杀了。
盛睿解释,老人的身体没有大问题,但一直大便困难,去看医生也无济于事,这让他十分焦虑。为此,他让女儿每隔几天就给他买来开塞露,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厕所里呆着。跳楼前,他甚至还很平静地跟盛睿聊天,谢谢她这么辛苦照顾自己。
“他不想这样活。”盛睿感觉自己能体会老人的心情,“也许在外界看来,这不过是便秘而已,但对老人而言,他感受着自己的身体在慢慢衰弱,而子女还需要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经历过这件事后,团队的很多人陆陆续续离职了,也包括盛睿。
在这种情况下,“我把TA当自己亲人一样照顾”成了多年后正中眉心的那颗子弹。之前的关系越亲密,告别时就越难过。
马达提到,日本养老专业有一节重要的实操课程是“不能共情”,他们认为过分共情会影响服务的质量。但马达很难说服自己,“我知道自己努力做到最好了,但还是担心是不是哪一口饭喂得不对,影响了他的身体。怎么都会有精神内耗的。”
盛睿花了很多时间调整。从那之后,她开始更加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关注护理员们是否过得开心,“一个不快乐的照护者,也无法让老人感到快乐”。
三、行业风口在5年后,也可能是10年
虽然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从业者都对养老工作充满热忱,但工资不高、工时又长的工作环境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护工更是成了一种考验良心的工作,“有时候真的太累了,员工也会想,那我是不是可以给老人少换一次纸尿裤?”
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指出: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人的工作越是明显地对他人有益,他得到的酬劳就越低。
压缩劳动力成本的背后,是目前许多养老机构也处在亏本经营的状态。《经济观察报》报道称,从2019年至2024年,养老机构相关企业注册量呈快速下降趋势。
一般养老机构为了实现收支平衡,机构入住率需要达到60%。但以北京为例,全市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为45%。入住率越低,亏损就越大。多位养老机构负责人认为,“老人入住意愿不强”和“老人消费能力有限”是当前入住率低迷的最主要原因。
唔唔辗转过许多养老院。她观察到,很多养老院收回成本就可能需要5~10年,而如果落到个人身上,“男生从事养老得到回报需要五年,女生可能需要七年”。
男护工与老人一起画画
外界的目光无疑是另一重阻碍。“这跟服务员没什么区别”“年轻人做养老,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从事养老专业的年轻人在相亲市场上也通常处于劣势,“有些人会很介意伴侣在养老院帮老人擦身体、端屎端尿的”。
除此之外,盛睿经常听年长的同事说,“你年轻又有文凭,为什么不去做育婴师、儿童陪伴师,甚至月嫂这样的工作呢?”同样是照顾人,照顾妈妈和小孩的工资远高于照顾老人。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信息: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和未来,但老人是不会再生产的群体,这导致家庭很难对他们付出更多金钱与时间。
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多年研究老年独居与照护理论,她指出,过去老人都由家人照顾,大多是女儿和媳妇,这种劳动经常被视为是无偿的、顺理成章的工作。如果想要改变现状,首先应当意识到,照护工作不能靠爱抵挡万难,需要把照护视为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
这种责任不单单体现在观念上的转变,也应当有经济上的支持。
日本养老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在人民币18万元到20万元之间,随着等级和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般不会超过25万元。通常,毕业生入行的工资会比其他工作更高,但在毕业五年后,可能会被其他行业超过,但也足够生活。目前日本全职护工都是双休。
盛睿在工作中发现,其实仍然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做养老,甚至是以很少的回报在做。“如果想要吸引和留住年轻人,就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尊重和福利保障”。比如盛睿的朋友在浙江某养老机构工作,凭借护理员的高级证书,机构帮她申请到了每年4万元的补贴。
日本已经有完善的养老体系,但马达觉得,这也导致他们的养老院略显死板,“照顾老人,更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老人不见得快乐”。反观中国养老行业还处在“群雄逐鹿”的阶段,这不是一件坏事,“有许多新的养老品牌诞生,也有各种实验性的方案出现”。
盛睿带老人在公园里玩耍
对于行业内常说“养老行业风口在10年后”的预测,盛睿说:“那当下就一定要开始做了,它才能成为风口。”
(为保护隐私,文中提到的名字为化名。除特殊标注外,文中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参考资料:
1、大卫·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
2、澎湃新闻《首批养老专业毕业生遭疯抢!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3、谷雨数据《就业率100%的专业,年轻人为何都想转行?》
4、商隐社《号称30万亿市场潜力,这“朝阳产业”却留不住年轻人》
5、经济观察报《养老院生意不好做,新注册量五年下降七成》
6、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点人物志,作者:三金,编辑: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