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刷屏的“暑假滑坡”研究,翻车了
创始人
2025-07-04 16:03:20

最近朋友圈刷屏的“暑假滑坡”研究似乎翻车了。起初,该研究声称暑假期间学生学习成绩会大幅下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家长们的焦虑。然而,后续的调查和分析却发现,其研究方法存在诸多漏洞。比如样本选取不够科学、数据统计不准确等问题。这让原本被奉为圭臬的“暑假滑坡”理论瞬间崩塌,家长们也从最初的紧张不安转为对研究的质疑。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权威研究”,以免被误导。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


刚刚放暑假,就已经刷到朋友圈妈妈们摩拳擦掌,纷纷晒出严密的学习计划。原因无它,只是因为流传甚久的“暑假滑坡Summer Slide”理论太过深入人心。


“如果不好好搞学习,过了个暑假,开学后孩子成绩就会大滑坡!”


■每年暑假都有很多人打着“暑假滑坡”的旗号贩卖焦虑,卖课卖书,曾被央视曝光


这个理论诞生于100年前,现如今还能成为家长的心魔,很大原因在于理念看似无懈可击,将孩子学术能力退化,变成了一项项精准的数据:


  • 丢失2.5个月的数学能力、2个月的阅读能力;


  • 开学后老师需要花6周时间,才能补回放假前的水平;


  • 9年级时,优等生和差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大约有三分之二可以归因于小学阶段累积的暑假滑坡;


  • 比起那些家庭富有的中产孩子,贫困孩子没有考上大学的原因中,有三分之二也可以归因于暑假没学习带来的损失。


尤其是在各种贩卖焦虑的教育博主炒作下,字字句句都透露出:


“x 年级暑假很可怕,不努力就是毁掉孩子的人生啊!”


在深扒了“棉花糖实验”背后的漏洞之后,我有点不信邪,决定去细读下这些年N多关于暑假滑坡的论文(最新一篇发表今年1月):


100年前与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令我们焦虑不已的“暑假滑坡”数据和结论,如今还成立吗?


结果有点令人意外。


■如果希望了解教育理论,推荐大家直接找到原始论文来读,比任何媒体的引述都要清晰、逻辑严谨。


完全不同的结论


在教育界,暑假滑坡(summer learning loss,简称SLL)这个课题一直都超级火,有自己的维基词条。



最著名的研究,是1982年秋季发生在美国巴尔的摩公立学区的一项大型研究,被学术界称为Beginning School Study。


研究者挑选了838名一年级的孩子,让他们每年春季、秋季分别接受一次考试,想看看这些孩子在学期内、暑假期间的学习效果变化。


第一年的考试就发现,那些处于贫穷学区的孩子,阅读成绩比中产学区的孩子低16分。到了8年级的时候,这个差距变成了56分,相当于相差3倍以上。


而恰好,这些增长的差距正是发生在暑假期间,而不是学期内。


就这样,研究者推演出了暑假滑坡的经典结论之一:


“9年级时,优等生和差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大约有三分之二可以归因于小学阶段累积的暑假滑坡”。


请注意,这个结论发生在40年前。


80年代到现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环境、测试体系,甚至孩子的大脑都在潜移默化中被科技影响改变着。


现在依然成立吗?


■贫困学区指的是至少40%学生接受午餐补助的学校


早有学者提出过质疑。而且在复制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也确实得到了不相关,或完全相反的结论。


比如,1992年一项研究就推翻了“暑假会出现阅读、数学双双滑坡”。


实验同样让1~2年级孩子在春季、秋季接受测试,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阅读、数学能力不但没滑坡,反而提升了。


好学区的孩子单词能力提升更多,差学区的孩子数学的概念和应用能力提高更多。


而且,是否滑坡、滑坡多少,和孩子所处的学区质量,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没有相关性。


还有2010年的一项美国全国性研究,样本量巨大,选取了美国一批公立、私立幼儿园的孩子。


结果发现:好学区和差学区的孩子,一开始就有差距,而且这个差距到2年级一直持平,并没有在暑假期间拉大。


由此,同样也无法得到“暑假会滑坡”的结论。


■可以发现,在暑假阶段,差距都是和平时一样大。


研究的巨大漏洞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结论无法被反复验证时,我们就该质疑它本身的真实性、普世性。


对于家长来说,这个实验背后的“混乱”结论,其实带来一个非常有用的认知警示:


在教育中,一个理论哪怕拥有深厚的历史根基,甚至相当牛的学术背书,我们也不应全盘接受,而是要保持审慎的质疑精神。


在所有质疑暑假滑坡研究的学者中,有一个“硬刚派”——来自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教授冯·希佩尔(Paul T. von Hippel)。


他曾经也是这个理论的支持者,从2018年开始尝试复制这个实验,却发现无法得出相似的结论。


为此,他撰写了好几篇论文,最新一篇发表于2023年1月,犀利地提出了对暑假滑坡真实性的质疑。其中一篇的标题格外有讽刺意味:《暑假滑坡到底是真是假?论我如何对教育界经典研究之一失去信心》。



对于上文提到的暑假滑坡最经典的Beginning School Study,希佩尔教授抽丝剥茧,发现了一个重大瑕疵——


在研究中,如何评估暑假滑坡呢?就是对比上学期期末考试和开学时测试的成绩,考察暑假滑坡情况。


按照常理,两次考试应该难度一样,这样控制了变量,才能得知真实的滑坡程度。


然而真实情况是,研究者给孩子们的摸底测试,难度竟然提高了一个level,相当于用2年级的题目去考1年级的孩子。


这样一来,第二次的考试成绩,势必比第一次低。研究者就这样得出了结论:“暑假导致了成绩滑坡”。


显而易见,这种方法测试出来的暑假滑坡,是被夸大、被扭曲的。


希佩尔教授在论文中直接开怼:


“就像我要测量一个孩子暑假长了多高,却让他站在两面哈哈镜前,看镜子里的身高相差多少”。 


很难想象,这样幼稚的错误,竟然出现在一个经典研究中,还被流传了几十年,过了二三十年才被人公开质疑。


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当足够多的人都屈服于它的权威性而闭口不谈,就渐渐没有人能看得见了。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阅读了数百篇关于暑假滑坡的论文后,希佩尔教授说:


“几乎所有2000年前的研究,都使用了这样的测试方法。很多流传至今的黄金理论,我们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至此,对于“暑假滑坡到底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相信我们都得到了认知更新——


根据数据样本、测试方法的差异,它在有些研究中的确存在;而在有些研究中,孩子们不仅没有滑坡,还得到了进步。


这不再是一个100%确定的话题。


■希佩尔教授的论文很精彩,很犀利,我读完以后缓解了不少焦虑


过度学习的好处,长期内完全消失


那么,到底真正会滑坡的孩子,长什么样呢?


在一项2017年的研究中,有学者得到结果: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会在暑假遭遇滑坡,最有力的预测因素,竟然是上一学期学了多少知识。


这个结论在当下的暑假滑坡研究领域都是极其少见,且反常识的,背后的原因或许和认知科学相关。


南佛罗里达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项研究,想找出“过度学习”对大脑的影响


他们找了两组学生,进行了相同的词汇测试:


  • 一组将列表里的单词读了5遍,马上进行测试,发现每个参与者获得满分的次数不超过一次;


  • 另一组,将单词读了10遍,又是马上测试,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参与者至少有3次获得了满分。


这样的结果似乎可以发现,在短期内,学习越多,成绩越好,效果越强。


但接下来,研究者又对学生进行了几组测试,想看看记忆留存情况,却意外地发现:


  • 一周后测试的人:读了10遍的学生成绩依然更高;


  • 四周后测试的人:发现两组人的分数拉平,没有差异。


过度学习的好处,在长期内竟然完全消失了。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细水长流的规律复习,一次性的“爆肝”努力,其实是浪费的。


除了背单词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数学涉及抽象思维的科目,在一次性集中的高强度学习后也会忘得更快。


那些在学习中间插入休息的孩子,反而获得了更高的分数。


在内卷氛围下,很多孩子不得不超前学、超量学,上学期间将日程排得满满,放假后依然被加了密密麻麻的任务。


短期内,他们一定是所有人眼中不会滑坡的人。


但在研究者看来,长期内,大脑有可能率先泄气,将辛辛苦苦学来的内容无情忘掉。


读完这些颠覆认知的新发现,相信你也和写文时的我一样,被震得不轻。


与其被贩卖焦虑的博主吓到囤一堆课,报一堆班,买一堆书,倒不如留出一些时间,像认知科学家给出的建议一样,与孩子一起做些动用一切吸引大脑的活动,如一起读书,去旅行,去探索,做手工……


同时,经历这一番认知洗礼后,我也明白了:


什么样的家长,不会被贩卖焦虑的博主,和暗藏漏洞的研究理论裹挟?


必定是透彻了解学习本质,坚定自我,每天该干嘛干嘛,从不偏听偏信的家长。


学习本身就是点滴积累的一件事,所有的新知识、新技能,都是在孩子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一点点暂存在大脑的工作记忆区域。


随后,又在有反思、有休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练习,成为大脑深处牢固的记忆内存。


只要没有陷入“躺平放羊”和“过度学习”两个极端,大多数孩子都不需要担心出现大滑坡。


咱们大可放心,安心过假期。


当然,经过今天的“质疑训练”,如果你对我前面所写的内容持有怀疑,那么我也很开心:


在养娃教育认知升级的路上,你的思维方式已经走在了很多人前面,更不会被那些无端引人焦虑的内容所“绑架”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谷雨星球,作者:卷卷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千万人失去医保、清洁能源迎末... 美国总统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减税法案赶在他设定的7月4日最后期限之前被送到他桌上签署,但这份法案将...
天崩开局的“富士康打工妹”,逆... “果链巨头”之一,加入港股大军。作者|刘俊群编辑|刘钦文2025年7月,一则关于立讯精密(00247...
黄文涛:静水流深——2025年... 黄文涛 刘天宇 朱林宁(黄文涛系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摘要核心观点1....
越来越多人“逃离”复式楼,老业... 曾经,复式楼是中产阶级的梦想居所。其大气宽敞的形象,以及上下两层空间的灵活布局,吸引了无数家庭。楼下...
安井食品正式登陆港股上市,首日... 7月4日,速冻食品企业安井食品(02648.HK)正式登陆港股上市,实现在A股和港股双重上市。此次港...
北京办公楼空置率上半年降至20... 7月4日,CBRE世邦魏理仕发布《2025年上半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报告。 报告指出,北京办...
V观财报|株冶集团:上半年净利... 【V观财报|株冶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预增50.97%-75.23%】株冶集团公告,经初步测算,预计...
科兴生物巨额分红背后:股息率高...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赵鹏来源:图虫近日,美股上市公司科兴生物因将派发巨额现金分红而引发关注。今...
高通,被中国车圈“卷”飞 中国...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作者丨李赓头图丨视觉中国从历史经验看,高通在特定赛道的表现,最终“决定权”往往不在自...
7月4日沪深两市强势个股与概念... 一、强势个股截至7月4日收盘,上证综指上涨0.32%,收于3472.32点,深证成指下跌0.25%,...
深南电路,不装了! 深南电路,... 狭路相逢,勇者胜。过去6年,随着下游应用爆发,PCB(印制电路板)企业多次进入贴身肉搏的焦灼状态。而...
裁员2万,日亏1亿,“车圈恒大...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丨撰文丨学研前段时间,车圈上演了“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戏码,各车企明里暗里都在阴阳怪...
上交所:本周对*ST亚振等异常... 2025年6月30日至2025年7月4日,上交所对139起拉抬打压、虚假申报等证券异常交易行为采取了...
V观财报|退市锦港副总裁宁鸿鹏...   中新经纬7月4日电 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退市锦港”)7月4日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收到辽宁...
深陷召回风波后,大卖被曝已停工... 近期,充电宝头部品牌罗马仕、安克创新陷入了一场波及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召回风波。这些曾经备受瞩目的3C...
信达澳亚基金:旗下非货基近三年... 编者按: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指出,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督促行业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
ETF投资周报丨港股创新药“王... 本周,A股市场继续强势上行。周五,沪指一度逼近3500点整数关,最终报收于3472.32点,一周累计...
前中乔CEO接管亚玛芬大中华区... 不久前,一则人事变动在户外运动行业溅起波澜。 安踏在全资收购德国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
重磅!业务销售出身的董明珠拟提... 金融界7月4日消息71岁高龄的董明珠拟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 近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拟提名2025年度...
去美元化与中国资产重估 去美元... 上半年全球市场有两大交易主线:去美元化和中国资产重估。去美元化导致美元和美债弱势、黄金持续上涨;中国...
宁波港:预计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 7月4日,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港,601018.SH)公告,6月份公司预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
珀金埃尔默全球首席执行官彭睿德... 7月2日,全球领先的科学服务与分析解决方案提供商珀金埃尔默股份有限公司(PerkinElmer,下称...
“并购破局:存量时代的投退博弈...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
直奔3500点!证监会最新定调...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兆寰 北京报道网站和微博头像换新LOGO,7月的证监...
谈不出“对等” 美国关税谈判策... 日本派出的谈判代表,再次空手而归。两个多月内第七次访美,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为争取与美国财政部长...
退市锦港:副总裁宁鸿鹏、副总裁... 7月4日晚间,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退市锦港,600190.SH)公告,公司分别于2024年10月29...
日本小哥撞脸逃犯,身高体重都一... 在生活的奇妙际遇中,竟有这样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一位日本小哥意外撞脸逃犯,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身高体...
平安人寿继续增持邮储银行H股,... 港交所披露易信息显示,平安人寿于6月30日在场内增持2244.6万股邮储银行H股股份,涉资约1.23...
出海新兴市场:品牌塑造与业务增... 6月25日,由全球化媒体智库——霞光社ShineGlobal&霞光智库举办的「品牌引力·重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