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高调宣布与印尼达成“里程碑式”贸易协议时,国际舆论场瞬间沸腾——这份被白宫吹嘘为“双赢”的协议,究竟是印尼经济崛起的机遇,还是又一个被迫让步的“不平等条约”?更耐人寻味的是,协议中暗藏的稀土合作条款,是否标志着中美资源博弈已蔓延至东南亚?
一纸协议背后的“霸王条款”
当地时间7月15日,特朗普在“真实社交”平台上宣称,美国与印尼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印尼承诺购买价值190亿美元(部分报道提及4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包括农产品、能源产品和50架波音飞机。与此同时,印尼需向美国缴纳19%的关税,而美国对印尼出口则享受免关税待遇。更苛刻的是,协议中设置了"双重关税"条款——若印尼出口的商品含有他国原料,需额外叠加美国对该国的关税。这一条款被国际观察家直指针对中国,意在切断东南亚供应链与中国市场的联系。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这份看似“互惠”的协议实则暗藏玄机。特朗普曾于7月初威胁对印尼商品征收32%的惩罚性关税,如今却以19%的“优惠税率”达成协议。经济压力之下,印尼不得不接受美国开出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协议中提及的关键矿产合作,尤其是镍、铜等资源的加工领域,暴露了美国的真实意图——印尼经济部门官员此前表示,本国可与美国深化精炼铜合作,而高品质精炼铜正是特朗普政府觊觎的目标。尽管美国铜矿储量丰富,但受限于精炼技术和人工成本,其国内铜供应高度依赖进口。
稀土博弈:中美战略竞争的新前线
协议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条款莫过于稀土合作。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印尼的表态被视为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队”。中国虽在去年放开了民用稀土出口管制,但在军工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讽刺的是,就在6月下旬,中国刚协助印尼建成投资59亿美元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中心,这一被东南亚媒体誉为"改变地区产业格局"的项目,如今却因美国的介入蒙上阴影。
普拉博沃(资料图)
美国的算盘显而易见:通过施压印尼开放稀土市场,既能削弱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影响力,又能补足自身供应链短板。然而,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仍是难以逾越的壁垒。正如分析人士指出,印尼虽拥有丰富矿产,但缺乏先进的提炼技术,“有矿无锅”的困境使其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
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困境
印尼并非唯一被美国盯上的东南亚国家。此前,特朗普政府已与越南达成初步贸易协议,将越南输美商品关税从威胁的46%降至20%,并计划对“非法转运”货物征收40%关税。然而,越南至今未正式签署协议,暴露出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大棒加胡萝卜”策略的警惕。新加坡总理曾直言:"跟美国打贸易战,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印尼的选择更显尴尬。作为东盟最大经济体,该国总统普拉博沃上台后两次访华,去年更将中国作为首访国家,外界普遍看好中印尼关系升级。如今突然倒向美国,不仅冲击双边外交关系,也让中国在印尼59亿美元投资项目的未来蒙上不确定性。
普拉博沃(资料图)
中国的应对与全球格局重塑
面对美国的资源围堵,中国展现出战略定力。一方面,中国坚持通过平等对话解决贸易争端;另一方面,凭借稀土全产业链优势,中国牢牢掌握着全球供应链的话语权。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本质上是维护经济霸权的焦虑表现,其逆全球化操作已引发欧盟、日本等盟友的反制。欧盟已拟定206页的反制清单,日本首相石破茂更公开表态“绝不妥协”。
历史经验表明,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往往被迫牺牲长远利益。印尼协议能否最终落地仍是未知数——越南的前车之鉴显示,美国的承诺未必可靠。对中国而言,唯有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在变局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发展空间。
这场围绕稀土与供应链的博弈远未结束。当特朗普高调庆祝"胜利"时,东南亚国家正面临艰难抉择:是接受短期利益换取美国的暂时青睐,还是坚守主权完整,在大国竞争中谋求多元平衡?答案或许将决定未来十年亚太地区的经济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