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微软CEO:今天AI最大的限制因素不是模型能力,而是社会系统的惰性,衡量AI的最终标准是能否为世界创造盈余
创始人
2025-07-20 11:55:34

图片来源:Y Combinator

当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重新定义软件、平台、人与组织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微软CEO Satya Nadella来了。

在这场由 Y Combinator 总裁 Garry Tan 主持的重磅对谈中,微软董事长兼CEO Satya Nadella 带来了他对AI时代的系统性思考——不仅是一次技术范式的跃迁,更是一次关于全球基础设施、生产力组织形式与社会契约重塑的深度审视。

Nadella 把 AI 称为继客户端、互联网、移动和云之后的“第四个范式”,他强调,“每一次平台转变,都会引发一次产品跃迁;而每一次产品跃迁,又会推动平台进一步演化。”

这不仅是关于模型与工具调用的讨论,更关乎底层堆栈的重构。他认为,AI的终局不是“模仿人”,而是建立一种全新的智能协作操作系统,其基本单元是“模型 + 记忆 + 工具 + 权限”所构成的 Agent 架构。

但 Nadella 也直言,今天AI的最大限制因素,不是模型能力,而是社会系统的惰性:“我们正在告诉企业和机构——你不仅要换工具,还要重写流程,甚至重塑‘工作’本身的定义。”

他认为,AI部署的瓶颈是“变革管理”,而不是推理速度。那些继续沿用旧流程、却叠加了几十个Agent的公司,最终只是在堆叠混乱。

从软件定义的未来,到Copilot如何成为新时代的“Excel”;从超级智能体对能源系统的冲击,到Agent如何获得行动权限;从AI对开发范式的颠覆,到社会如何衡量“AI的正当性”——这场对谈一再突破“模型能力”的话题边界,把讨论拉回一个根本问题:我们是否配得上AI所消耗的资源与信任?

“我们衡量AI的最终标准是:它是否为世界带来了盈余。” Nadella 坦言。正如他对年轻创业者的建议——不要等到成为CEO再努力,而要把手里的每一件事都当成最重要的产品来做。

这不是一场围绕大模型的炫技展示,而是一位技术领袖在AI临界点上的公开备忘。对正在重写代码、重组团队、重构秩序的人来说,这是一场不可错过的高密度通话。

AI重塑平台格局:从战略定位到基础设施转型

Garry Tan很高兴欢迎微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登场。

Satya Nadella谢谢你。这感觉就像主场观众啊,伙计们。旧金山很好,但你们真的该考虑搬去西雅图。我在西雅图开启了职业生涯,那是个了不起的地方。说实话,任何成功的人都应该从微软开始。

Garry TanSatya,你之前强调过,人工智能将重塑我们所做的一切。那么在实践中,它到底长什么样?在微软,它具体是如何推动你们的公司战略的?尤其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AI是否已经超越了令人惊艳的产品功能,成为支撑你们背后的核心思想?

Satya Nadella微软是一家平台公司,也是一家产品公司,同时还是一家合作伙伴驱动的公司。我总是从这三个维度去思考。在我35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客户端、客户端-服务器、互联网、移动、云计算等多个技术浪潮,而现在,AI是我看到的第四个范式。所以这是我进行模式匹配时的参考框架。

我首先会关注平台层的机会。尤其是当我看到台下这些开发者时,会特别意识到:每一代平台之间的复合效应,是AI能如此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AI本身的广度与深度,其实是建立在上一代技术之上的。比如说,如果没有云计算,我们不可能训练出AI超级计算机,也不可能构建模型并把它们产品化。这种代际复合效应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每一次平台转变,都是一次新的产品跃迁,而新的产品又反过来推动平台进一步演化。

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大规模模型训练时,立刻意识到这类工作负载和传统的云计算方式完全不同。它是数据并行、同步执行的任务,与我们过去做的Hadoop作业等完全不一样。所以底层平台也需要被重新构建。这对我来说是令人振奋的时刻——我觉得我们正处于系统软件的黄金时代。如果让我思考今天从基础设施层面能做什么,无论是像我们这样的超大规模企业,还是正在起步的初创公司,都存在巨大的创新机会。而模型层,同样也有着极大的潜力。再往上走,就是产品层。归根结底,所有这些思考都服务于一个终极目标:推动经济和GDP的增长。所以如果你问我,我衡量AI的终极标准是:它是否真正为我们的世界带来了盈余?这种盈余可以体现在社区、国家、行业,乃至公司层面。

Garry Tan你说得很有道理。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构建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略显混乱的阶段。模型出现得很快,让人有点措手不及。但与此同时,算力与应用本身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跟上。我的希望是,这个房间里的人将成为构建下一代应用的主力军。现在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模型和产品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模型是不是已经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又或者说,模型加上脚手架和工具调用,是不是就构成了一个完整产品?

Satya Nadella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就像我们说SQL和一堆业务逻辑组合起来就能构成一个应用程序一样,我们也可以把模型视为平台层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未来的AI应用应该是基于模型之上的一层抽象。就像SQL过去改变了数据库调用方式一样,我一直在等待AI/ML出现“SQL时刻”——也就是我们终于拥有了一个标准化、可组合的平台层。过去我们没有这个层,每个系统都是垂直整合的。但现在,模型让我们有机会构建一个通用的平台,就像SQL引擎一样,支撑起非常复杂的产品。这些技术极具力量。光是推理计算加上工具调用,就足以构建高复杂度的应用系统。

Garry Tan是的,确实如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模型既像平台的一部分,也像应用的起点。虽然它们本身非常智能,但它们和真正对业务用户有价值的数据之间,依然存在很大鸿沟。

Satya Nadella没错,你这个观察非常犀利。我的理解是,模型本身固然重要,但我们还需要脚手架、工具链以及调用系统,最终要有一个像应用服务器一样的基础设施,来支撑真正复杂的应用开发。更有意思的是整个反馈回路——应用生成的数据路径,最终可以用来训练下一代模型。为了实现这个闭环,我们必须拥有完善的工具体系。这正是产品创新的突破口。AI的扩展定律仍在生效,对智能的需求是无限的。昨天Elon Musk还提到:未来可能会有99个超级智能体服务一个人类。虽然这听起来很激进,但我并不觉得不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AI的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全球计算基础设施?模型不仅会变得更大,也会变得更智能,甚至具备多智能体交互能力。而这背后对算力和系统架构的要求,也将全面升级。

应用演进与社会责任:AI如何落地于真实世界

Garry Tan人工智能的未来,显然需要强大的全球计算基础设施。随着模型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智能,甚至能够进行复杂的多智能体交互,你如何看待这些基础设施需求的演化?

Satya Nadella这是个好问题。我们不妨退一步来看,如果你从计算或智能的对数量级来衡量,然后再问这样一个问题:计算会消耗多少能源?以美国为例,当前整个国家的能耗中,大概有2%3%用于计算。如果这个数字再翻倍,那就是6%——这可是非常可观的能耗。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需要我们额外生产大量能源。这也提醒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一个历史教训:任何能源使用,都必须获得社会许可。换句话说,AI的产出必须对社会有用。如果我们没能创造社会盈余,也就是在国家、社区层面带来真正的经济价值,那么就无法为它的能源消耗正当化。

这才是我们今天需要深思的关键问题。如何解决能源生产问题,如何创造足够多的价值,来证明AI技术是值得的?我对这一点其实很有信心,尤其是在医疗、教育和生产力等领域,我们有巨大的机会。但对整个科技行业来说,真正的挑战是:我们能否用明确的方式,向外界展示AI所创造的价值已经体现在真实的统计数据中?

Garry Tan对,换句话说,这不能只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幻想或某种基准测试而已。它应该体现在我们每天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场景里。

Satya Nadella比如你去申请一笔房贷,不再需要漫长地等待两三个月才能知道是否获批;又或者生活中的许多重要事项,原本被文书工作或官僚流程耽搁,如今可能会完全消失。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情况更是如此。以美国为例,我们GDP18%都花在医疗保健上。大家都在谈论神奇药物这些事情,但其实医疗开销的大头,常常不是药物本身,而是各种工作流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出院流程。你用EMR系统的后端,只需要一个LLM加一个prompt,就能替代大批手动流程。这背后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人力成本,全都可以节省下来。而且这是一种直接的价值回报。医疗开支本就庞大,但每一笔用于文书的支出,都是从某项可能挽救生命的治疗中挪走的资源。又或者,医生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病患,而不是文书流程。

Garry Tan那你觉得现在AI落地过程中,最大瓶颈是什么?

Satya Nadella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估计在座很多人都太年轻了,听不懂我以前的比喻。但你想象一下早期的企业管理流程——比如销售预测。过去做销售预测靠传真,人们把传真发到办公室,再被转成备忘录,大家做批注、再汇总,直到季度末才能得出预测。后来有了电脑、电子邮件、Excel,人们就说:我把Excel表格发给你,通过邮件收发并填写数字,最终拼出预测。这个过程中,工作本身、工作产物、工作流程都发生了变化。现在人工智能也必须发生同样的转变。你不能说我继续用原来的方式做我的工作,但同时又调动了99AI agent。工作流程不能一成不变。你得真正改变整个流程,甚至是工作本身的定义。

所以变革管理是当前AI部署中的最大速率限制因素。我们正在告诉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医疗系统、软件公司这些行业的参与者:我们要彻底改变你们的工作方式,甚至是工作的内容。就像你在LinkedIn上看到的那样,一些公司开始把产品、前端开发、设计功能合并,构建起全栈构建者角色。这不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整个产品组织的重构。你得重新构建产品团队,重新定义角色与职责。所以在我看来,技术层面的挑战是一方面,但真正拖慢AI落地速度的,是社会层面的变革管理。要把AI真正推向世界,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但这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当我跟AI初创公司交流时,大家几乎都有一类叫前线部署工程师的角色。你曾在Palantir工作过,你懂这个模式对吧?Palantir是个很棒的模型,核心就在于它重视变革管理。

Garry Tan你是说,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实现,还要帮助客户真正理解产品对他们的价值,甚至知道怎么在工作流程中用起来?

Satya Nadella正是如此。在YC,我们也常对年轻创业者这么说。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AI研究员、计算机科学家,但刚刚开始职业生涯。我们告诉他们:去卧底,去当一名医疗账单员,亲自体验一下日常知识工作是什么样的。很多人会发现,所谓知识工作,其实就是在浏览器里复制一段信息,粘贴到电子表格中,再发邮件——就是这样。

Garry Tan然后他们意识到,这些工作其实根本不需要动用你的高级思维。

Satya Nadella完全正确。过去我们可能称之为纸上谈兵,而现在不是写纸,而是发电子邮件、附加文件……大家依然在重复那些流程,但其实整个业务方式都可以被重构。而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最大转变机会。

从工具到AgentAI新范式下的系统架构与认知转变

Garry Tan你说到点上了。就拿我们每天在知识工作中浪费的时间来说,大量时间其实都花在了信息收集上。如果你从人类前额叶皮层的角度思考综合思维这个过程,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花在这部分的时间非常少。未来真正的变革是让智能模型与人类大脑协作,把那些重复、低效的环节交给AI Agent完成。

Satya Nadella是的,除了简单地采用AI工具,我现在看到的最大变化是:整个领域的进展速度之快,连我都没想到。

比如,仅仅一年之前,我们甚至不会预料到今天能通过推理时计算做到现在这种程度。从预训练到后训练,再到推理时计算,这一整套技术路径现在都进入了大规模扩展定律的范畴。

所以我感兴趣的是,是否即将迎来一些新的算法突破。也许在这个房间里,就有人会提出一种更高效的做法,真正改变整个路径。过去我们一直在预训练、强化学习之间演进,那么接下来会不会出现某种端到端训练循环?这就是下一个重大样本级别的跃迁。

我相信明年这个领域会迎来一次爆发。很多团队,包括我们在内,正在尝试构建更加一体化的响应式推理模型。这其中有个很有趣的思路是——LLM的每个实例视作一种意识的投射。人们开始把它看作一个实例化的存在,它能执行很多任务,然后又自动消失。你关闭对话框,它就不存在了。那么未来,它是否需要某种循环记忆才能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我不太喜欢人工智能这个词,因为它其实是个非常糟糕的命名。我并不认同把AI“拟人化的那一套,它不是要复制我们人类的思维。对我来说,AI更像是一种工具,一种具备智能迹象、但与人类智能完全不同的系统。它的角色是赋能,而非取代。所以如果你问我AI的下一步是什么,我会说有三件事至关重要:第一是记忆系统,第二是工具调用能力,第三是行动权限

比如,如果我要让一个Agent执行某项操作,那它必须被赋予相应的权限。只有围绕这三件事,把它们作为一等公民构建在模型体系之中,我们才能真正打造出复杂的AI应用。现在有一种趋势是:我们正在重新思考软件堆栈的结构。以前我们有数据库、中间件、前端逻辑。现在你可以把权限管理看作新的访问控制逻辑,把脚手架作为中间件,把“Agent”作为最终执行体。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说——Agent系统的构建,本质上就是模型+记忆+工具+权限的组合体。有了ID、有了控制界面、有了执行能力,我们就能真正构建可管理的智能Agent

Garry Tan你担心Codegen这种方式会不会让用户不再使用现成的软件,而是偏好即时生成的应用?我们在走廊上其实经常讨论这个问题。YC一直在投资大量SaaS项目,未来也会继续,但与此同时,我和其他VC朋友也开始担心,B2B SaaS的模式是否会被新型AI开发范式替代

Satya Nadella的确很有意思。我最近看到VS Code的分叉人数不断增加,我就知道我们一定做对了什么。在我看来,一个伟大的IDE就像一个操作画布,它是用户和模型之间的交互中枢Excel本质上也是一个IDE,只不过是给分析师用的。所以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混合模式:你可以即时生成一个App,也可以预设一个App模板。这种预制+即时的双重路径,其实有助于实现模型的反馈闭环。我相信这两种模式会长期共存。

Garry Tan你觉得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就像坐在VS Code前的那个人,其实他是在充当软件终端用户之间的翻译者。但我总在想,普通人真的会想要去创建软件吗?

Satya Nadella它直指软件工程的核心变化。我们来做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个火星智能体在1980年代来到地球,它看到人们在办公室工作,有打字员、有幻灯片制作人员,有一堆人处理纸质材料。现在它再回来一看,会惊讶地发现——全人类都成了打字员!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状态。我们都在编写某种形式的软件,只是方式不同了。而软件工程师这个角色,也正在演化。未来的软件工程师更像是架构师,负责元逻辑与流程,而不是写每一行代码。我自己的感受是:AI生成代码当然很棒,直到它突然做出某些我完全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做的事情。这时候,我就必须回到我的仓库,理解它做了哪些更改。这也是我最喜欢GitHub一个功能的原因,可以完整查看所有Agent在我仓库中做过的更改记录。这正是AI协作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其实就是软件工程的未来。就像一个优秀的开发经理,他们的核心职责就是:确保构建不中断、代码质量保持一致。

软件未来与信任机制:人机协作、责任边界与治理挑战

Satya Nadella这在今天依然非常重要。即使在一个由AI Agent组成的工作环境里,抽象层级提升了,我们仍然要面对一个没有被充分讨论的问题:法律责任说到底,除非未来法律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类以及人类创设的制度才是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只要这一点不变,我们就必须确保人类仍然处于决策循环中,并为此开发大量工具来支持人类理解与介入AI开发流程。

Garry Tan你见过这么多不同的产品和团队,从你的视角来看,现在有哪些AI相关的点被严重低估了?哪些又是被科技行业过度炒作的?

Satya Nadella坦白说,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万物皆AI”的时期,这并不算过度炒作。对我们整个行业来说,生死存亡确实系于我们对新事物的热情。正如Steve Jobs说的,或者Bob Dylan那句更狠的:你要么忙着出生,要么忙着死亡。我们当然得忙着出生科技圈真正担心、真正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获得社会许可。最让我震撼的一次体验是2023年初在印度,当地开发者用GPT-33.5,加上印度本地的开源语音堆栈(speech-to-texttext-to-speech),打造了一个基于WhatsApp的聊天机器人,让一位普通的印度农民能够访问政府网站并申请农业补贴。这太不可思议了——美国西海岸开发的技术,竟然能以这种速度直接影响印度乡村的个体生活。这说明传播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强,这种故事反而是被严重低估的。

现在被过度炒作的,是模型本身的能力。当然模型能力很强,但我们真正需要让全世界看见的是,这些模型已经在实际改变人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只是在提升估值、在公司间内卷技术展示,而这些成果从未被普罗大众使用,那最终结局不会太好。我们在Microsoft一直梦想能用技术改变教育,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努力,但这个研究给出的结论是:Copilot可能是非洲或拉丁美洲教育领域最有效的干预技术之一。这就是我们所有科技人长久以来的梦想——现在我们终于看到它在真实世界里发挥作用。

Garry Tan你怎么看Windows中的Copilot?很多科技人只关注最新最强的模型,但其实Windows才是很多人第一次真正接触人工智能的地方。你有没有注意到这背后的什么用户行为?

Satya Nadella我们对Copilot非常兴奋,甚至有点希望Clippy回归。不过认真说,我发现一件事非常震撼:哪怕是在传统的形态——一台有键盘鼠标的PC上,Copilot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浏览器时刻。它有视觉能力、有语音能力。我一直开着它,它可以看到我屏幕上的东西,我也可以对它说话。它像一个精确的鼠标移动器。这对我来说非常超现实。它让传统电脑的使用方式焕然一新,而未来新的硬件形态也会随之诞生。

现在正是一个硬件创新的黄金期。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了所有数据的超级集合:你的个人数据、工作数据、办公室文档,所有东西都能被访问。正如电影《Her》里说的,操作系统未来会嵌入你最信任的AI Agent。我一直相信,这个梦想终将实现。AI Agent可以成为你电脑的一部分,它就是你使用计算机的方式。要让这一切真正实现,还有一个关键点:信任。你必须相信它能完成你委托的事情,这涉及准确性、隐私、主权与安全等多个层面。

这些都是我们每天在Microsoft必须思考的问题。保护全球计算用户隐私不仅是Microsoft的责任,也包括Apple在内的公司。我们必须站在第一线。隐私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安全是每个客户最关心的问题,而主权则是每个国家都在关注的议题。所以你要构建任何产品,必须能够回答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个体:你怎么保护我的隐私?组织:我的数据和操作是否安全?国家:我的主权和法律能否得到尊重?这三个问题,都是系统设计绕不开的核心。

回归初心与展望未来:人才、团队、量子计算与年轻创始人

Garry TanSatya,你在微软的职业生涯非常不寻常,从一名工程师一路走到CEO。你觉得这段经历中有哪些值得传递给下一代建设者的东西?

Satya Nadella这并不是说一开始你就知道自己会走到什么位置,也不会从一开始就设定一个明确的终点。但你确实是带着目标上路的,瞄准第一的位置,并且对自己希望达成的事设定最高的期望。我总是说,我并不是等到成为CEO才开始努力工作的。实际上我做的第一份工作,那已经是我1992年加入这家公司时,所能拥有的最棒的工作了。当时我甚至觉得,如果我能从那份工作退休,那就太好了。现在回头看,那是一种非常棒的思维模式。重点不是等到下一次升职才去发力,而是利用手上的每一个机会,尽全力做好眼下的事情。今天刚刚起步的建设者、创始人、研究者、学生都可以带着这样的心态。保持热情,不要等待下一个大事件,把你现在手里的事情当成最重要的,然后不断扩展它的影响。

我还想说,伟大的事一定是靠团队完成的。你必须学会在团队中协作,让团队变得更好。这是我在微软真正学到的东西——项目的意义、工作的意义。事实上,这也是学校与职场之间的最大差异。在学校你完成个人作业,而在工作中你加入一个团队,你要想清楚怎么让团队成功,激励机制是非常清晰的。关键在于,你怎样构建一个真正有效的团队?你在团队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每个人都说,协同是别人的工作,而实际上,协同恰恰就是你的工作。如果你能在这两件事上做到最好——构建团队、提升团队效率,那么你对世界的影响就可以非常大。

我记得很清楚,我当年是在Windows Mobile团队里学会如何做产品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后来我去Palantir做第十号员工时,我把零缺陷边界的项目执行方式带了过去。这其实是我在微软做PM时受的训练,最终也影响了Palantir现在的产品管理方式。这真的很疯狂,但也足够说明:感谢微软。

Garry Tan很有意思。那么在微软你们看重哪些人才特质呢?尤其是在AI成为创造性工作和工程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当下,你们在面试和评估时会关注哪些点?

Satya Nadella我一直在寻找三种品质。首先是比尔·盖茨教给我的——他曾描述过好的架构师糟糕的架构师的区别。他说:好的架构师会带来清晰感,坏的架构师带来混乱,即便两人一样聪明。所以我总在寻找那些能在不确定环境中理清头绪、带来清晰方向的人。这是种低调却非常珍贵的能力。你想想我们每天有多少次需要在混乱中搞清下一步该做什么。能够在模糊中厘清路径的人非常稀缺。

第二种是能够创造能量的人。不是只为自己注入能量,而是能够凝聚更多人、激发群体力量。如果一个人来找我说,我的团队很棒,但其他团队都很糟糕,那对我来说是没用的。我更看重能把公司内外的人凝聚起来的人。

第三个特质是能解决过度约束的问题。我的面试常会问:你有没有做过一个项目,几乎毫无希望,但你还是找到了路径?真正成功的人,就是那些能解除约束、打开局面的人。

所以这三点对我来说非常关键:带来清晰、创造能量、解决限制问题。这就是我对领导力的理解。领导力不是某天你当上了VPCEO才开始具备的,而是你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践行的事。

Garry Tan我们简单聊聊量子计算吧。你们刚在2月份发布了Majorana 1。这和人工智能的未来之间有什么互动吗?

Satya Nadella这让我非常兴奋。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深耕了很久,我是微软第三任真正投入量子计算的CEO。我们大概已经投入超过二十年了。我们的梦想一直很明确:如果我们要造出真正的通用量子计算机,那首先必须解决稳定量子比特和纠错量子比特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实现真正的容错量子计算

我们押注在一种物理属性上,是意大利物理学家Majorana提出的那种粒子。我们一路追寻,最终在物理学上取得了突破,真的制造出了那种粒子,也因此发明了这块芯片。在我看来,如果你想理解自然的语言——也就是模拟”——那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量子计算。毕竟,自然和物理本身就是量子的。而人工智能,我更把它视为一个模拟器。我们今天已经看到很多通过AI + HPC(高性能计算)驱动的进展,正在加速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的发展。量子就是下一步。我们对量子、AIHPC三者组合的未来可能性感到非常兴奋。

Garry Tan我们时间快到了。那我们来个小模拟:你现在22岁,微软等级59,刚入职。如果你从头再来一遍,考虑到2025年的情况和你已知的一切,你会怎么做?你会感到什么最让你兴奋?

Satya Nadella我会回顾微软Office的诞生历程,那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想想这些工具:文字处理器、电子表格、幻灯片——这些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意义重大。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有人问我最喜欢的产品是什么,我总是回答两个:VS CodeExcel。用这些工具的感觉太棒了,完全就是一种赋能感。你有数字感、有分析能力,而Excel这个简单的工具就像一个惊人的脚手架,有行有列,中间还有计算引擎。所以我会去研究下一套工具,比如Copilot。当我看到Copilot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未来可能就是 研究员、分析师、创作者们的Excel” PowerPoint”,是每天都要用的。所以对我来说,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打造那些能赋能用户的工具,把它们交到更多人手上。我总感觉,现在坐在这个会场里的某个人就会成为下一代这种工具的创造者。

Garry Tan请为Satya Nadella鼓掌。非常感谢,谢谢你!

原视频Satya Nadella: Microsoft's AI Bets, Hyperscaling, Quantum Computing Breakthrough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UZuzVHKdo

编译:Nicole Wang

欢迎扫码加群参与讨论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李迅雷:从“资产荒”角度看“内... 李迅雷、贺钟慧(李迅雷系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
专班!是时候重新认识宗馥莉与杜... 文丨康康 编辑丨百进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本文约为2300字)娃哈哈集团国...
苏超上演榜首大战,悬着的心终于... 文/段修健昨晚,“苏超”在南通足球训练中心如皋基地上演榜首大战,常规赛目前积分排名第一的南通,对阵排...
五星级酒店集体摆摊了?豪华酒店...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各家豪华五星级酒店来说可谓是日子相当不好过,就在最近五星级酒店集体摆摊的消息上了热...
硅谷巨头齐聚链博会:以伙伴力量... 中新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 吴家驹)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深化合作成为穿越不确定性的关键路径...
吴晓求:高度重视提高上市公司竞... 编者按: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国家一级教...
出轨视频疯传!涉事CEO已辞职 美国IT公司Astronomer首席执行官(CEO)安迪·拜伦在“酷玩乐队”演唱会上被拍到与公司人力...
监管摸底助贷权益类产品:拆解“... 7月流火,但在助贷圈,比气温更灼热的是,一场关于助贷权益产品的监管热浪或将来袭。 “监管已经在摸底,...
对话中科创星李浩:硬科技投资要... 科创板走过六年发展历程,全面注册制落地两年有余,伴随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政策东风持续吹向科技创新,这让...
投资1.2万亿!史上最大的水电...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电工程来了,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程。7月19日,雅鲁藏...
科技周报|AMD将重启AI芯片... AMD将重启对华AI芯片出口当地时间7月15日,美国超微半导体公司 (AMD)表示,美国商务部将对该...
原创 泡... 雷达财经鸿途出品 文|彭程 编|江北 凭借LABUBU的全球爆火,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9992.H...
正扬科技主板IPO撤单 正扬科... 7月19日,深交所官网显示,广东正扬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扬科技”)主板IPO终止。深交...
对话金浦智能田华峰:一级市场面... 科创板将迎来开市六周年。六年来,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一定成效,股权投资“募投管...
速看!2025年首批中报成绩单... 业绩快报中营收增速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谢碧鹭 北京报道随...
AI抢走程序员饭碗?未来只有两... 朋友在软件行业打拼,让我分析一下AI对行业的影响。我说你要么考公要么跑路。AI对软件行业的影响是颠覆...
东京干细胞成吸金石,国内富豪秘... 日本干细胞,正悄然成为中国富豪竞相布局的新赛道?据《胡润百富》报告披露,尽管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深度|微软CEO:今天AI最大... 图片来源:Y Combinator 当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重新定义软件、平台、人与组织的那只“看不...
陕西前“首富”!成功减亏28亿... 光伏行业的寒冬仍在持续,但最冷的时候已经过去。7月14日,光伏巨头隆基绿能披露了上半年业绩预告,预告...
A股已连涨四周,创业板指“偷偷... 刚过去的交易周(7月14日至7月18日),A股实现连续4周上涨,“慢牛”趋势进一步显露。个股方面,超...
国内卖不动,老外却抢疯了?国产... 美国迈阿密世界健康展会现场,一台白色大机器冒出森森白汽,在装饰冷光的映照下似乎有些神秘。开门后,几个...
半年度业绩轮廓渐显:超四成A股... A股上市公司半年度业绩轮廓渐显。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累计超过1500家上市公司预告了公司...
农银行业成长混合近一周上涨1.... 金融界2025年7月20日消息,农银行业成长混合(660001) 最新净值2.6682元,该基金近一...
经济学家宋清辉:一个成熟的企业... 从“企业家敢于直面不同声音”的角度看,法律诉讼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直面”商业讨论本身的姿态。它将论...
美格智能赴港IPO:前五大客户... 瑞财经 严明会6月18日,据港交所披露,美格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格智能)向港交所主板递...
疯传!浙江5部门通告追溯娃哈哈...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有关宗庆后子女财产继承纠纷以及娃哈哈方面的相关新闻不断发酵,一度成为社会热点...
连土豆都得从中国进口,俄罗斯拉... 连土豆都得从中国进口,俄罗斯拉响了经济警报!要知道,俄罗斯最不缺的就是粮食,它是全球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比特币创出历史新高,你必读的5... 比特币再次创出历史新高,突破12万美元/枚。想起来5年前的2020年3月12日,我曾经在几个小时之内...
湖南又有村行启动改革重组,湘阴... 湖南又有村镇银行宣告启动改革。与此前湖南银行、长沙银行、武冈农商银行收编不同的是,此次星沙农商银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