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光伏反内卷,别太乐观!
对于这一次的反内卷,尤其是光伏行业的反内卷,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值得关注,行业开始有了改变的契机。但另一方面,考虑到行业严峻的现实以及反内卷可能遇到的各种掣肘,也对这次反内卷有一些担忧和顾虑,尤其是二级市场已经开始交易政策预期,更担心很多投资者会因为盲目乐观而最终导致亏损。
今天以史为鉴,看看过去中国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去产能历史,再一次梳理一下这一次光伏反内卷存在的不同点。
关于去产能,国内最著名的自然是2016年钢铁煤炭行业的供应侧改革,相信很多读者朋友都见证过甚至亲身经历过。
中国过去的两次供应侧改革
201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钢铁、煤炭等行业出现大量闲置产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PPI连续32个月负增长,企业为争夺有限订单不断压低价格,导致行业整体亏损。于是从2016年开始,煤炭钢铁行业开始推行供应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具体包括淘汰落后产能、276个工作日制度、严禁新增产能等手段以及开发布局向西部转移、发展大型现代化煤矿等方式,实现了煤炭钢铁行业的去产能。
供应侧改革效果也非常卓著,钢铁产能利用率从2015年的67%升至2020年的80%;煤炭建成82处千万吨级矿井,先进产能占比超70%。企业数量大幅减少:钢铁企业减少44%,煤矿数量从1万处降至4200处。行业盈利也明显修复,2017年煤炭PPI同比转正,钢铁企业利润从2015年的全行业亏损到2020年利润总额超3000亿元。
不过也必须看到供应侧改革中依然存在"低效难去、高效难进"的矛盾,尤其是行政手段与市场化原则相冲突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从结果上来说还是成功的。
在钢铁和煤炭行业的供应侧改革之前, 其实1998年在纺织业也搞过一次供应侧改革。
1992年领导人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了投资热潮,产能快速扩张,尤其是纺织行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和低效产能。到90年代中期,纺织业已连续多年亏损,1996年亏损额居全国国有工业首位,亏损面达4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更是雪上加霜,甚至都威胁到了金融系统安全,于是在1998年,国家通过"压锭运动"实施行政化去产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三年间共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枚,分流职工120万人,中央财政为此投入30亿元补贴。
几乎是"一刀切"解决模式,效果也立竿见影,很快就扭转了行业亏损局面,2000年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不过简单粗暴的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大量优质资产在这个过程中被低估处理。此外,更加严重的是,行政指令导致产能衔接断裂,结果就是2001年棉价反弹时,国内纺织业因产能不足被迫高价进口棉纱,对市场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了过去两个案例的参考,相信大家对于这一轮去产能的改革会更加客观一点,尤其这一轮去库存还有很大的不同。
这一次的反内卷有何不同?
比如过剩的产业结构不同。
过去两轮产能过剩的都是传统行业,纺织、煤炭、钢铁等都是最典型的传统行业,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市场比较容易形成去产能的一致预期,但这一次,无论是光伏,还是新能源汽车,抑或是储能等,都是新兴行业,都有比较高的技术含量!
别看因为产能过剩,现在光伏、新能源汽车、储能这几个行业在很多投资者眼中就是垃圾产业,但其实这些项目很多都是此前各地ZF争相抢着招商引资的优质项目,尤其对于一些小地方,有一个这样的项目在当年而言就是重大的政绩了,现在你跟他们说这是落后产能,要去除?
而且此前过剩的主要是传统产业,基本都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更有理有据,基本上,环保这一关就可以卡死这些项目,但现在过剩的几个行业基本不存在这些问题,或者说政策端很难利用环保手段对它们进行限制。
此外,之前无论是纺织业还是钢铁,都主要面向2B行业,产品同质化也非常严重,企业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分辨,有利于根据一些相关指标快速进行产能关闭,但这一轮过剩,产品之间的差异度比较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加上技术含量更高、更复杂,很难自上而下进行技术路径优劣的排序,去产能的难度大大提升。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之前两次行业里最主要的玩家都是国有企业为主,尤其是钢铁和煤炭行业,不论是进行产能的关停还是合并,无非是国资的利益转移而已,去产能难度比较小,加上可以利用环保政策进行卡位配合。
但这一次,几个行业的主体都是民营企业,当下的中国市场经济已经比较成熟,在我们还在强调做强做大民营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即使要进行去产能,也只能是市场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这不仅会让去产能的成本大大提升(光这一点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就这几点不同,已经足够决定了这一次去产能绝不会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决策层,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关键这一次跟之前两次去产能的背景还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需求端都有很大的问题,但前两次的行业主要都是上游行业,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最终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刺激需求,再配合去产能,很快就实现了行业的供需平衡,行业发展转好。
但这一次去产能,不仅有光伏和储能这样偏上游的,还有新能源汽车这样需求主要是下游的行业,而且当下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也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投资固定资产。
需求端的压力其实也是更大的,如果不能在供应侧端或者境外市场上有更大的突破,供应平衡的时间节点很可能不会如大家预期的来得那么快。
当下的光伏行业所处的阶段更像是听到了鸡鸣,但距离天亮还有一段距离,给了我们一个希望,但还远没到可以盲目乐观的时候。
【来源】新能源正前方
【作者】价值事务所团队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