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该来的总会来。
7月20日傍晚,甘肃发布关于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
总的来说,信息量很大,问题很严重,处置很严肃。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详细的通报。
这里,我想指出的一点是,此事或许抖落的是天水,以及天水所代表的某一类城市,愈发难以掩盖的“另一面”。
01
对很多外省人来说,天水是一座比较陌生的城市。
从区位上看,它地处大西北,天然远离聚光灯;
从经济、人口体量看,2024年,天水GDP仍未突破1000亿,人口低于300万。
这在万亿城市、千万人口城市似乎遍地开花的大背景下,显然过于“小透明”。
但这座城市近些年,却又多次“走红”:
去年1月,天水市因盲目举债上马“有轨电车”项目造成巨大资金浪费,被相关部门通报批评。
最新的消息是,上个月18日,经整改后的天水“有轨电车”二期已开通运营,并推出了首月免费乘坐优惠。
去年3月,天水因一碗麻辣烫被泼天流量砸中,成为“网红城市”。
上个月,央视报道称,今年1至5月,天水共接待游客2592.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3%和6.65%,创历史同期新高。
这说明,在麻辣烫“流量”火爆一年多之后,天水文旅看起来并没有昙花一现,而是展现出了一定的“长红”气质。
从有轨电车,到文旅,这座西北小城似乎都在展现出某种积极信号。
然而,引发全网哗然的幼儿园铅中毒事件,却彻底撕下了这座网红城市的滤镜。
02
通报中,这两个细节可能是最扎眼的:
涉事幼儿园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即公开招生。
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直接修改检验结果”。
这一幕的荒诞程度,已无需作过多形容。
毫无疑问,这是比之前轻轨“烂尾”更触动人心的细节,也是远比“网红城市”的外表更能映照一座城市“内核”的镜子。
对此,天水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在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态度。
数据显示,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010年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的2020年,天水10年常住人口减少27.78万,减量居全省第二。
从2020年到2024年,天水常住人口由298.5万缩减为289.18万人,四年时间再减少9.3万。
其中,在园幼儿由2020年的10.54万人,减少为2024年的8.48万,更是减少了接近20%。
很难说,人口的流动趋势,与此次事件暴露的某些真相,没有隐秘的联系。
只是,经过此轮风波,更多当地人“用脚投票”的速度会不会更快?
03
其实,在全国人口总量持续缩水,在园幼儿也开始减少的大背景下,天水的上述表现,或许很难用特殊来形容。
但是,天水身上,还是有几个特殊之处需要注意。
其一,这座城市曾长期是甘肃“第二城”——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
目前的天水,常住人口依然位居甘肃第二,但GDP排位早已跌落至第四。
这背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更新滞后,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个非常刺眼的细节是,天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竟从2023年的25.4直接跌落至21.7,一年内下降了3.7个百分点。
原因,或在这个图表中能够找到答案:
其二,现在的天水,也肩负着打造甘肃“副中心”的重任。
前几年,甘肃确立了以兰州—白银都市圈为核心,天水和酒泉—嘉峪关为副中心的“一核两副中心”城市格局。
可见,不管是从过去的“辉煌”,还是现有的地位看,天水至少在甘肃,都算得上是绝对的“重镇”。
然而,一个仅次于省会城市的“副中心”,却爆出这般系统性“失灵”的一面,这无疑形成了一种令人五味杂陈的“错位”。
这或揭示的是,相比产业上的振兴,天水,以及像天水这类肩负某种重任的城市,可能更需要在最基础的城市治理生态提升上,谋求站上起码的“及格线”。
这也呼应了前不久城市工作会议提到的城市转变任务: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如果说过去,在房地产、传统工业等的拉动下,一些老牌工业城市,尚能够通过经济上的惯性,掩盖一些治理上的缺陷,那么,随着产业下滑、人口流失加速,治理内核的不足,或将被进一步放大、暴露……
很显然,这种“里子”的不足,将给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人口凝聚力等等,施加更大的“反作用”。
留给天水们“转变”、“补课”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