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倪卫涛
最近美股这架势,活像刚喝完三瓶红牛的兔子——标普500创历史新高,纳斯达克跟着凑热闹,财经新闻天天喊“大牛市来了”,连隔壁不炒股的王阿姨都问:“美股还能买不?”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前高盛的“预言家”跳出来了:前高盛明星策略师、现在Citadel Securities的鲁伯纳说,“别急着跑,美股至少还能涨一个月!”
这话听着让人心里痒痒,跟逛街时店员说“最后一件打折”似的。但鲁伯纳转头又补了句:“9月可能给你个‘惊喜’。” 合着这是“先让你爽,再让你哭”的剧本?今天咱就唠唠,这美股的“夏日狂欢”到底能不能蹭,以及这“秋天的雷”到底有多响。
一、现在的美股:连空气都是“涨”味,但散户慌得一批
先说说眼前的美股有多“疯”。今年标普500已经涨了7%,周五刚创完新高;纳斯达克更夸张,科技股带头冲锋,苹果、微软、英伟达这些巨头跟开了挂似的。打开华尔街的聊天群,机构们都在晒收益,说“今年KPI提前完成”;但点开散户论坛Reddit,画风完全不一样:“这涨得没道理啊,经济数据也就那样,凭啥一直涨?”“我上周刚清仓,结果踏空了,现在不敢追,怕一买就跌!”
这种“机构狂欢,散户迷茫”的场景,像极了演唱会前排蹦迪、后排踮脚看热闹的——前排的人知道节奏,后排的人只能跟着瞎晃。而鲁伯纳,就是那个站在舞台边的“指挥家”,突然喊话:“别晃了,再蹦30天!”
为啥他说话这么有分量?因为这哥们儿以前在高盛的时候,就靠“精准预判”出圈。两次美股大回调,人家都提前喊了“快跑”,江湖人称“华尔街乌鸦嘴(褒义)”。现在跳槽到Citadel Securities——就是那个靠高频交易和做市商业务赚得盆满钵满的巨头,他的第一份报告就扔出个“九轮反弹论”:现在美股反弹到第七轮,接下来“先高后低”。
听着挺玄乎?咱掰开揉碎了看,他说“再涨一个月”,到底有啥依据。
二、鲁伯纳的“一个月看涨论”:四个理由,个个像“催涨符”
鲁伯纳说美股能再涨一个月,不是拍脑袋说的,列了四个“硬理由”。咱挨个瞅,到底是真干货还是“画饼”。
第一个理由:7月是美股的“亲儿子”,1928年以来都是“绩优生”
他说“自1928年以来,7月都是标普500表现最好的月份,9月最差”。这话听着挺唬人——近百年的数据,够权威了吧?但咱得较真:1928年是啥时候?那会儿美国还在禁酒令,汽车刚普及,互联网是啥都不知道,现在都AI时代了,拿近百年前的“老黄历”套现在,靠谱不?
举个例子:1928年标普500成分股里,铁路公司占了大半;现在呢?科技股占了快30%。以前7月涨,可能是因为农业社会“夏收完了有钱炒股”;现在7月涨,可能是因为机构半年报做完了,开始“粉饰业绩”。时代变了,逻辑能一样吗?不过话说回来,市场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既然大家都知道“7月涨”,那机构可能会提前布局,反而让这规律“自我实现”。就像双十一“打折”,明明知道是套路,但大家都买,价格还真就被推上去了。
第二个理由:8月是“回购狂欢月”,企业自己下场当“托”
鲁伯纳说“8月是美股回购最好的月份之一”。啥是回购?简单说,就是上市公司拿现金买自己家股票。你想啊,市面上流通的股票少了,供需关系一变,股价不就上去了?这就像奶茶店说“今天限量发售”,明明味道没变,你就是觉得“更值钱了”。
但这里有个坑:企业为啥回购?两种可能:一是觉得自家股价被低估,买了划算;二是没地方投钱了,与其搞研发、扩产能,不如买股票撑股价。现在的情况,更像后者。今年美股企业财报里,“资本开支下降”是高频词——科技巨头说“AI投入够了”,传统行业说“经济不好不敢扩”,钱没地方去,只能回购。这就像你发了工资,不想存银行(利息太低),不想买房(怕跌),只能买自家公司股票——短期看股价涨了,长期看公司没增长,这叫“饮鸩止渴”还是“聪明操作”?得两说。
鲁伯纳还补充:“多数标普500公司8月1日前发完财报,就能恢复回购。” 这意思是,7月财报季,企业怕“内幕交易”不敢回购,8月一到,立马开买。相当于奶茶店7月装修(暂停营业),8月开门就“买一送一”,股价能不涨吗?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别忘了:回购的钱,是企业的现金。要是回购太猛,现金流断了,到时候可不是“股价跌”的事,可能直接“暴雷”。
第三个理由:盈利门槛低如“60分万岁”,美元跌成“助攻手”
他说“当前财报季,企业盈利门槛很低”。翻译成人话:“只要不亏得太难看,就算‘超预期’。” 这标准也太低了吧?就像考试前老师说“及格就行”,结果你考了61分,还被夸“进步巨大”,这市场是不是有点太“宽容”了?
更有意思的是“美元走软利好科技股”。美元跌了,科技公司海外收入换算成美元就变多了——比如苹果在欧洲卖了100亿欧元,以前美元强的时候换700亿人民币,现在美元弱,能换750亿,财报上“营收增长”就来了。但这是“真增长”还是“汇率幻觉”?你买苹果手机,会因为美元跌了就多买两台吗?显然不会。所以这利好,更像“数字游戏”,撑得了一时,撑不了一世。
第四个理由:波动性从“教练”变“四分卫”,市场喝了“安神茶”
鲁伯纳这话听着特玄乎:“波动性不再是在场边指挥比赛的教练,而是在队内的明星四分卫。” 翻译成人话:以前波动性高,市场跟坐过山车似的,大家不敢买;现在波动性低,就像喝了安神茶,大家都敢入场了。
波动性(VIX指数)低,确实是当前美股的“主旋律”。最近VIX一直在15以下晃悠,处于历史低位——简单说,就是“大家觉得不会跌”。但问题来了:波动性低是好事吗?有时候越平静,暴风雨来得越猛。2020年2月,VIX也低得很,结果3月就熔断了;2008年上半年,VIX也挺低,结果雷曼兄弟一倒,直接上天。
而且鲁伯纳现在在Citadel Securities——这公司是做市商,波动性低对做市商来说简直是“印钞机”。为啥?波动性低,买卖价差小,做市商赚得稳;要是波动性高,价差拉大,风险也大。所以他说“波动性是四分卫”,是不是有点“自家生意打广告”的嫌疑?毕竟Citadel靠低波动吃饭,他当然希望波动性继续低下去。
三、“秋天埋雷”预警:9月为啥是美股的“鬼门关”?
鲁伯纳看涨一个月,但转头就给秋天“泼冷水”:“8月中旬建议增加对冲,9月底前小心,劳工节后(9月2日)可能见顶。” 这又是为啥?
他说“从过去100年历史规律看,9月是标普500表现最差的月份”。又是“100年历史规律”——咱刚才说了,100年前的市场和现在能一样吗?但不得不承认,9月确实有点“魔咒”:1929年大萧条、2001年911、2008年金融危机深化,都发生在9月前后。为啥?
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夏天机构放假,交易量小,容易“控盘”;9月一开工,大家回归理性,该卖的卖,该撤的撤。二是美国财年结束(很多公司9月底财年结束),机构要算账,可能“获利了结”。三是9月有美联储议息会议、非农数据等一堆“大事件”,利空容易集中爆发。
但鲁伯纳最担心的,可能是“回购潮退去”。8月是回购高峰,9月企业回购可能减少——就像奶茶店“买一送一”活动结束,客流量自然下降。更重要的是,他建议“用低隐含波动率对冲宏观事件”——翻译过来:现在期权便宜,赶紧买“保险”,万一9月出点啥幺蛾子(比如美联储突然加息、地缘冲突),还能少亏点。
这话听着像“良心建议”,但细想一下:Citadel是做期权做市商的,他说“期权便宜,赶紧买对冲”,是不是又在给自家生意引流?毕竟散户买期权,Citadel就能赚手续费。大佬的话,永远要结合他“屁股坐的位置”——他在高盛时可能为机构客户着想,现在到了Citadel,立场能一样吗?
四、普通投资者该咋办:别当“最后一个接盘侠”
分析了这么多,咱小散最关心的还是:现在能上车吗?怎么操作才不亏?
第一,别追高,尤其是“纯概念”股票
现在涨得猛的,不少是AI、芯片这些“风口股”。但风口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你要是连公司干啥的都不知道,就跟着买,那不是投资,是“赌博”。鲁伯纳说“再涨一个月”,但这一个月里,可能前20天涨,后10天跌,你要是最后几天才上车,刚好接盘。
第二,回购潮不是“护身符”,小心“回购依赖症”
企业回购能推高股价,但要是回购的钱是“借的”,那就麻烦了。比如某公司发债回购股票,短期股价涨了,但利息要还,现金流越来越紧张,最后可能“爆雷”。所以买股票前,先看看公司回购的钱是“自有现金”还是“借来的”——前者是“真有钱”,后者是“拆东墙补西墙”。
第三,历史规律是“参考”,不是“圣旨”
鲁伯纳拿1928年的数据说事儿,但1928年没有美联储“无限QE”,没有全球化产业链,没有AI泡沫。就像你爷爷说“我那时候一碗粥5分钱”,现在能一样吗?9月可能跌,也可能不跌——2020年9月,美股就涨了7%,因为美联储在放水。所以规律这东西,“信一半,疑一半”就好。
第四,别迷信“大佬预言”,他可能在“割韭菜”
鲁伯纳两次精准预测回调,名声在外。但大佬的话,有时候是“烟雾弹”。比如他说“8月中旬增加对冲”,等大家都去买对冲期权,Citadel作为做市商就能赚价差;等9月真跌了,他又能说“你看我预测多准”。散户跟着操作,可能“手续费交了不少,钱没赚到”。
第五,拿闲钱玩,设好止损,9月前“跑路”
要是实在手痒想参与,记住:只用“亏了也不心疼”的闲钱,比如工资的10%。买的时候设好止损——比如跌5%就卖,别想着“等反弹”,越等套越深。最重要的是,听鲁伯纳的“一个月”建议,9月前赶紧跑——不管赚没赚,落袋为安。毕竟,股市里“坐过站”的代价,往往比“错过车”还大。
五、总结:美股这波“夏日限定”,本质是“流动性盛宴”
说到底,美股这波上涨,不是因为经济多好,企业多赚钱,而是因为“钱没地方去”。美联储虽然说要加息,但实际利率还是低,银行存款利息赶不上通胀,大家只能把钱扔进股市。回购、季节性、美元走软,都是“表象”,核心是“流动性过剩”。
但流动性这东西,说断就断。就像派对上的酒,看着杯子里还有不少,其实 keg 已经空了,再倒两杯就没了。鲁伯纳说“再涨一个月”,可能就是在提醒大家:“酒快没了,想喝的抓紧,但别喝到最后,得给老板留一杯(自己先跑)。”
所以,咱小散别被“新高”迷了眼,也别被“大佬预言”冲昏头。美股这波“夏日限定”,能蹭就蹭口,但别贪杯——毕竟,秋天的风一吹,谁知道会不会“酒醒断片”呢?
最后送大家一句大实话:股市里没有“活神仙”,只有“理性人”。大佬的话听听就行,真金白银还是得自己拿主意——毕竟,赚钱的时候没人分你,亏了的时候,也没人替你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