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对中国的强硬表态成了国际焦点。
先是威胁称如果中方不在稀土供应上“配合”,就将取消对中国的高层访问。稀土,这一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成了她手中对华的“制裁筹码”。
中国的稀土产业占据着全球市场的近七成份额,更掌控了深加工技术的制高点——从永磁材料到精炼分离,中国的技术优势构筑了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
冯德莱恩手中的这张“资源牌”,似乎并没有对中国产生想象中的威慑力。仅仅几天后,她的身影出现在了华盛顿,面对美国政府的贸易施压,态度却出现微妙转变。在《通胀削减法》补贴政策损害欧洲新能源产业的关键争议中,冯德莱恩的应对显得格外审慎,缺少了面对中国时的强硬底气。
在稀土战场上,中国早已非过去受制于人的弱者。
冯德莱恩的“稀土要挟”本身恰恰暴露了欧洲的软肋。现代工业的命脉——从新能源汽车的强劲电机到激光制导武器的核心系统,乃至风力发电机组的强磁组件都深深依赖于稀土元素的高性能永磁材料。
全球98%的稀土永磁材料出自中国工厂,欧洲本土试图建立稀土供应链的努力短期内难以撼动这一根深蒂固的产业格局。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欧美曾试图打造绕过中国稀土供应的所谓“联盟”,如今不仅未见实质性进展,反而在应对中国已全面铺开的稀土溯源管理机制时显得束手无策。所谓对华脱钩的谋划,在“稀土依赖症”的现实面前显得尤为苍白。
冯德莱恩跨越大西洋后的“示弱”,撕开了欧美深层裂痕。
美国出台的《通胀削减法》,凭借巨额补贴和本土含量条款,正将投资和产业源源不断地从欧洲吸往北美。面对欧洲新能源产业的生死攸关时刻,她选择的不是强硬对抗,反而是在华盛顿表态中强调了“公平竞争”“共同价值观”等空洞辞令。这种策略性回避与面对中国时的资源叫板,形成了鲜明对比,立场转变之快令人侧目。
这前后鲜明的态度差,表面上是地缘博弈策略的调整,本质上暴露了她所代表的欧盟力量困境——缺乏真正的战略自主。面对美国实质性的经济打压缺乏底气,对中国的核心资源优势又无可奈何。
资源为王,实力才是不被轻视的硬道理。
面对欧盟的稀土要挟,中国已经展现出了成熟的外交定力与清晰的产业反击路径——通过强化稀土出口配额管理和全球技术规范主导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规则主导力。
与此同时,特斯拉等欧美企业纷纷加速扩大在华投资版图,这本身就宣告了冯德莱恩等人对华“胁迫”策略的破产。中国庞大市场的吸引力与完整的产业链优势,远非任何人用政治威胁就能轻易拆解。
冯德莱恩的所谓筹码,本质上是个伪命题。在关乎产业根基的稀土链上,欧美远未掌握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实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同样无法绕开中国大市场。一边挥拳一边退让的姿态,只会让世界更看清这场博弈的力量真实对比。
中国手中的“资源王牌”与市场引力,构筑了一道强大的护城河。冯德莱恩的两面姿态揭示了一个冷酷真相:欧美贸易战中所谓的“同盟阵线”,在各自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这场围绕资源的博弈没有赢家,但缺乏战略筹码的威胁注定落空。时间站在真正掌握产业脉搏和规则制定权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