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向你描述这一经历。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Get 笔记”,它就如同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点滴记录,本以为能安静地存在。然而,却意外地被腾讯举报了,这仿佛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不禁让人感慨,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中,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存在,也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引发意想不到的波澜。这一事件让我深刻意识到,网络的规则和边界有时是如此微妙,而我们在其中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既让人无奈,又让人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7 月 23 日上午十时许,在北京朝阳区八里庄街道温特莱写字楼下,一位同事看到有三十多位穿着各个政府部门制服的人在等电梯,单纯的他以为是在抓传销组织或者无证黑作坊,抱着八卦的心态就跟上了电梯。
没想到,小丑竟然是我们自己。
他们是冲着 Get 笔记来的。
这一行 30 多人,他们来是接到了某大厂的举报,来对我们 Get 笔记进行深入调查,举报的理由是“涉嫌不正当竞争”,举报的根源是我们在 Get笔记里,给用户提供了对视频号直播和视频号短视频,可以变成图文笔记的功能,节约用户时间。
当这三十多位执法人员,发现我们 Get 团队一共只有 13 个人,其中 9 名技术,1 名产品,1 名设计,1 名运营,也表示很吃惊,有种杀鸡用了牛刀的荒诞感。
对,作为“被执法对象”,我也觉得有点“受宠若惊”了,在心里问自己,原来 Get 笔记已经这么厉害了吗?
当然,这些执法工作人员,我特别理解,他们接到举报,是肯定要来上门落实的。他们不肯透露举报的大厂是谁,我也特别理解,毕竟保护举报人的信息很重要。
不过我猜测,对,我只是猜测一下,这家大厂大概率会是腾讯吧。毕竟字节啊,阿里啊没有必要跳出来为视频号抱不平。
在这里,我也必须诚挚地道歉。作为一名单纯的理工男,我一直以为“转发短视频链接”“订阅博主”这种无论抖音还是 YouTube 都非常基础的功能,视频号没有做,仅仅是因为他们要忙的事情太多了,顾不上这么基础的功能。
所以作为 Get 笔记的负责人,我以为把这种功能做出来提供给用户,是帮助视频号更好的跟抖音做斗争。
没想到我错了,错误地把腾讯当友军了。
用“友军”来形容我们跟腾讯的关系,应该不过分。
一、我来简单列几条
第一,我们是腾讯被投企业,对,现在腾讯也是我们的一个股东。
第二,我们公司起家就是靠“罗辑思维”公众号,我们对腾讯平台是有感情的。
第三,罗胖在公众号上做了 10 年的每天早上 60 秒语音,哪怕没有一个人听,至少他也是一个三千多天的忠实日活用户。
第四,Get 笔记是从一个微信小程序发展起来的创新 AI 产品,按理说应该成为小程序创新的标杆产品吧?(声明:这是我自己不要脸给的称号,官方没有任何人说过)
第五,Get 笔记里最重要的语音转写功能,用的是腾讯云的服务,也就是说我们还是一个腾讯的“微小企业客户”。在去年12 月 31 号的跨年晚上,Get笔记发布时,腾讯云还有不少技术同学和我们一起加班。
从这角度来说,我自称一句“友军”并不过分,并不算自己给自己贴金吧?
二、整个事件的简单时间线
上面描述了简单的情况,下面我来梳理一下时间线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去年 12 月底,跨年演讲前,Get 笔记上线“帮你听直播”功能,上传视频号海报,可以订阅直播,帮你生成文字总结笔记;
今年 1 月,上线订阅抖音博主功能,抖音博主更新后,AI 帮你跟踪最新动态(抖音至今还没举报我们);
今年 3 月,上线订阅微信公众号功能,我们在APP 商店更新说明里,写道“在个人知识库,支持订阅你喜欢的微信公众号”;
今年 3 月 19 日,一个非工作日的深夜,我们海外短信验证码被恶意攻击,攻击前三大来源国家是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索马里,整个攻击造成我们损失 36.26 万,因为这些国家都是非常冷门的、单条短信非常贵的国家。
Get 笔记作为新产品,没有做好这种方式的技术防护,原因也比较简单,之前单纯的我不认为有人会花钱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只是陈述被攻击的事实,至今攻击方是谁,还没有查出来,跟今天的事情没有绝对关联)
今年 4 月17 日,Get 笔记收到创立以来的第一封律师函。对,直接邮箱收到的。说实话,看到律师函里面说我们针对公众号的一些功能,破坏了上述微信内容生态的正常运转,损害了微信内容生态创作者和用户的合法权益,当时我有一些恍惚,震惊于自己的能量居然这么大,一个日活不到 5 万的产品,居然就影响了“大环境”。
4 月 18 日,我拉着 Get 笔记团队迅速开会。强调了两个事情,第一,任何人不能把律师函发到朋友圈去。
原因很简单,我当时确实担心影响和腾讯友军的关系,毕竟我只要写一篇“Get 笔记收到腾讯律师函了”,不管是放到小红书,还是放到公众号,肯定都会特别受关注。 所以在没有任何腾讯人找我的情况下,我主动地帮助腾讯“灭火”,要知道对 Get 笔记来说,可能几百万投放都换不来这样的宣传效果。当然,肯定会给腾讯带来“小麻烦”。
第二,在产品功能上,下一版本停止向用户提供公众号订阅功能,并且发布公告时,我还特意强调,咱们就说是自己进行系统调整,别说是大厂给了律师函,要不一些人肯定会借此炒作。
对,这时的我,终于理解了电影里的那个人,为何会如此神情落寞地说“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4 月25 日,订阅公众号功能下线。但是,当时我幼稚了,做出了产品上的错误判断。 我对同事说,咱们一共有三个功能跟腾讯或者微信有关,分别是订阅公众号,订阅视频号博主,和订阅视频号直播。
现在腾讯都已经发了律师函,但是律师函里只说公众号,只字未提视频号或者直播。
我的理解就是其他两个功能没有触犯天条,可以存在。当时我还感叹,“看来视频号真的是腾讯全村的希望,看,他们没让我们下架这个功能。”
这主要怪自己没见过市面。
6 月 5 日,微信团队托我们双方的好朋友润宇老师来传话,希望我们下掉视频号和直播的抓取功能。我当时让润宇老师转达的反馈是“给我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来通过两三个版本的迭代,把这两个重要功能下掉。”大家可以看到我和润宇老师的聊天记录。
7 月 8 日,润宇老师帮我和微信的一位同学拉了一个群,追问了一下视频号功能下架的具体时间。我当时反馈的是因为团队人太少了,我们会在 7 月 23 号的版本把功能下线。这里是小群聊天截屏,我不放具体微信同学的信息了,我不希望这个事情影响到具体的人。
然后我们开始研发相应的功能,准备各种安抚用户的话术,希望能开发几个有特色的功能,来弥补用户不能订阅视频号的损失。就准备在这个版本里,彻底把跟微信视频号/公众号相关的功能都下线。
万万没想到的是,7 月 23 号的上午,我们作为一个跟腾讯不正当竞争的“黑窝点”,迎来了各部门多达二三十人的联合执法团队。
这就是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几个疑问求好心人解惑
我刚才简单地介绍了一下 Get 笔记的人员情况,现在我把 Get 笔记的核心产品数据公开一下。要知道上周还有付费调研团队,要一个小时 3 千块钱找我们团队的小伙伴刺探产品数据军情呢,这里我全放出来。
7 月 22 日,Get 笔记的日活用户数是 50638,正式的在期会员是16625 人,我们的会员费用是一年 199 元。
里面有一些用户折扣,所以Get 笔记这个项目上线至今一年,我们的总收入是432.92 万,嗯,计算单位是人民币。
但是,我还想说另外一个数字: 145.6 万。
这个数字,就是我们 Get 笔记在腾讯云上花的技术费用,也就是说Get 笔记所有收入的 33.6320798%,都贡献给了腾讯。
所以现在这个巨亏的项目,这个被腾讯律师函里说是“通过 Pro 会员增值服务收取会员费用”的项目,要是不收钱,怎么能支付给腾讯钱呢?
虽然我们给的钱不多,但你们的财报里,这 145.6 万蚊子肉再小,也是肉啊。
最后,说一下“不正当竞争”这个罪名,作为一名理工男,我有几个特别不理解的问题,想寻求解惑。
在我浅薄的认知里,我这个日活五万的产品,应该很难有能力对腾讯内容生态造成破坏力,并且能调动起一个如此庞大的联合执法团队,更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如果我低估了Get 笔记对腾讯生态的破坏力,欢迎有专业人士可以给我解惑,我会认真学习。
我到今天才理解了很多很多很多年前,一条我这种远古网民才熟悉的搞笑段子:
一只蚂蚁在路上看见一头大象,蚂蚁钻进土里,只有一只腿露在外面。小兔子看见不解地问:“为什么把腿露在外面?” 蚂蚁说:“嘘!别出声,老子绊他龟儿子一跤!”
20 年前听的段子,到了今天,我才懂得这故事里面的精髓。原来“大象”真的会去举报“蚂蚁”在路上绊了自己啊。
腾讯内部也有一款知识管理产品叫 IMA。我在很多地方都表达过,我希望这种知识管理产品越多越好,大家不管谁拿出更解决用户痛点的功能,对用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对整个生态的发展都是一件好事。
但是不管在小红书还是在视频号上,或者抖音上,其实有很多博主直接拿来对比 Get 笔记和腾讯的 IMA具体功能,很多短视频为了流量,都会捧一踩一,例如这样的标题“说真的,用了 Get 笔记后,我要先冷落腾讯 IMA了”。
在这里,我必须要说,Get 笔记只有一个运营同学,并且这个项目还处在亏损中,我们不会花钱,也没有钱去做投放。
所以各个平台上,大家看到的关于 Get 笔记的文章或者短视频,不管是夸的,还是骂的,都是用户自发行为。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用户,如果你在任何地方夸过我们,我希望你能站出来说一句“Get 笔记没有给钱。”
但是,我很好奇,Get 笔记的竞争对手,有没有在很多自媒体上花钱投放呢?
四、未完待续
现在已经是23 号的下午 14 点 50 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已经饥肠辘辘了。
但最后还是要表扬一下,这次来联合执法的各个部门工作人员,虽然规模很大,但是都非常规范和文明。中午所有人都是自己点盒饭外卖,连矿泉水都是自己带着。并且在各种询问过程中,从态度到细心程度,都非常专业。
并且拷走了我们所有的代码和各种文档,回去要做进一步的调查。
所以,这事情肯定还没完,我也不知道后面等待 Get 笔记的命运是什么,不过我肯定会随时跟大家分享一下事情的进展。
当然,我在想,Get 笔记会不会成为第一个因为巨头举报,而宣告下架或者失败的 AI 产品呢?
那作为产品经理来说,是不是也够光宗耀祖的了。
当然,这篇文章,我依然会发在公众号上,因为我相信在我心目中的微信团队,不会删掉这篇文章……的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刀青衣,作者:快刀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