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和泰人寿因债券违约公告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近日,和泰人寿公告称,因持有的“H20杉杉1”债券违约,公司累计计提资产减值7592万元。这已是该公司年内第二笔重大减值。频繁的资产减值背后,暴露了这家“腾讯系”险企正面临投资失利、流动性压力、股权治理危机等多重困境,在保险业深度转型期,缺乏专业核心管理团队的和泰人寿,其互联网创新的方向正在被重重困难所阻滞。
和泰人寿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内两笔资产减值主要源于公司2020年投资的杉杉债和宝能债,2021年以来,公司一方面积极处理风险资产,通过法律手段、参与债权人会议等方式争取最大限度挽回损失,另一方面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严禁信用下沉,逐步降低信用风险敞口,以增强资产的抗风险能力。
杉杉债券违约揭开投资伤疤
2025年2月,杉杉集团被法院裁定重整,其发行的“H20杉杉1”债券提前到期违约。和泰人寿对该债券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本金达2亿元,叠加利息共2.15亿元。这也意味着,此次计提7592万元后,减值规模仍远低于本息总额。
这已是和泰人寿年内第二笔重大减值。该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对宝能系旗下深业物流集团发行的“20深业03”债券计提减值1614.86万元,尽管该债券尚未实质性违约。
深业物流集团受母公司债务危机拖累,再融资困难,已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旗下部分物业资产遭司法冻结。和泰人寿对“20深业03”的投资金额达2.7亿元,该公司表示基于谨慎性原则,下调了该笔已展期债券的五级分类并计提减值。
投资踩雷对和泰人寿而言并非偶发。2019年至2024年间,其资产减值损失持续波动,分别为0.47亿元、0.05亿元、1.14亿元、0.25亿元、3.18亿元和0.49亿元。其中,2021年因宝能汽车信托计划减值1.26亿元,2023年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更高达3.28亿元。高风险资产集中于宝能系等激进民企,直接导致2023年5.71亿元亏损中,超半数为投资失利所致。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踩雷很难完全避免。但频繁踩雷说明该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缺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分析指出,一是行业集中度过高,且对投资行业发展前景判断失误,持有地产关联债券的比重过大,在地产行业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债券违约率大幅上升。二是债券持仓期间可能没有做好风险预警工作,在市场已经显露风险信号时没有及时做仓位调整。另外,在投资债券前可能也没有做好尽职调查工作。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亦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和泰人寿对发行人的信用资质评估不足,过度关注了短期收益而忽视了长期风险。同时其风险分散策略可能执行不到位,导致投资过于集中在对特定主体或高风险板块上。不仅如此,关联的投后管理环节也可能存在缺失,未能及时预警并处置潜在风险。
和泰人寿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公司新增资产的外部评级以 AAA 级为主,严控风险限额,持续降低单一交易对手投资额度,通过结合资产类别、行业、信用评级的敞口余额或比例等多维度进行分散化配置,加强内控管理。
经营层面同样步履维艰。成立八年,和泰人寿仅在2024年实现0.12亿元微利,其余七年累计亏损高达11.6亿元。2025年一季度,该公司保费收入增长超60%至6.45亿元,却再度亏损0.96亿元,投资收益率与综合投资收益率均不足1%。保费规模同样堪忧,成立近九年仍在20亿元徘徊,2021年、2024年保费收入甚至两度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和泰人寿2024年分出保费骤增577.5%至12.33亿元的操作,揭示了其偿付能力提升的脆弱性。2024年报显示,当年签订的5份财务再保险合同使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飙升至173.95%,增幅高达15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若无再保支撑,和泰人寿的偿付能力可能早已跌破监管红线。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财务再保险虽然能有效提高偿付能力,但只能作为短期临时的应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手段。从长期盈利的角度看,依赖财务再保险缓解偿付能力的保险公司首先会错失一些直接承保带来的利润机会,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保险公司过度依赖财务再保险时,可能会铤而走险承保一些高风险的保险业务,尤其是在承保较为边缘化、风险较高的领域。再保险公司会对这些高风险业务承担部分风险,但这也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积累,增加未来赔付的压力。”杨泽云指出,在监管不断趋严的市场环境下,还容易受到监管的关注,增加合规的风险。
治理真空与薪酬失衡
比业绩低迷刺眼的是高管团队“残缺”与薪酬倒挂。2020年10月,总经理李玉泉离职后,这一核心职位已空缺近五年。2023年至今,副总经理胡锋、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邱欣欣相继出走。目前高管团队仅剩总精算师、审计责任人等4名部门负责人。核心管理职位长期空缺成为和泰人寿一大治理缺陷。
引人关注的是,和泰人寿的薪酬体系却维持着惊人高位。2023年该公司董监高最高薪酬达692万元,总薪酬2227万元;2024年最高薪模糊披露为“超200万元”,总薪酬仍高达1988.9万元。这与当年微利0.12亿元、一季度即转亏0.96亿元的业绩形成强烈反差。
本报记者就薪酬制定逻辑以及是否考虑建立与经营风险挂钩的薪酬追索机制等问题采访和泰人寿相关负责人,对方未就此进行回应。
股东层面的动荡亦制约发展。成立八年来,和泰人寿长期处于中信国安、居然之家、金世纪工程三家各持股20%的“三足鼎立”状态,腾讯旗下英克必成则以15%股权位列第二大股东。然而这种平衡在今年被打破。英克必成将1%股权转让给金世纪工程,使后者以21%持股成为单一大股东,腾讯系则退居第三。目前该笔股权转让尚待监管核准。
更严峻的是,和泰人寿40%的股权处于质押或冻结状态。中信国安所持20%股权早在2019年就因债务危机全部质押冻结;栾川县金兴矿业等股东所持股权也陆续被质押拍卖。根据监管规定,质押比例超50%的大股东及其提名董事将丧失表决权。
和泰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股权质押和股权转让是股东基于自身财务规划的商业需求而做出的正常市场行为,公司无控股股东,本次股转不涉及公司控制权变更,各股东按照各自持股比例行使股东权利。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三会一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 当前发展战略经董事会研究及股东大会批准后制定,公司各项业务按照经营计划有序开展。
但在杨帆看来,这种股权高度质押、高管层长期空缺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到和泰人寿的战略执行力。股权结构的不稳定,直接削弱了公司治理基础,使得制定稳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变得困难重重。同时,高管层的长期空缺也让日常经营管理缺乏有效领导,战略决策与执行自然难以顺畅。此外,这种局面还会打击员工士气,进而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
“40%股权质押导致股东表决权冻结,叠加核心高管的缺位,严重削弱公司决策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这会导致公司重大决策无法做出,公司内控也容易出现疏漏。”李文中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和泰人寿短期内需要加强与监管的沟通与协调,在股东无法做出决定时由监管临时指派负责人。中长期来看,需要与股东加强沟通,尽快解除质押或者进行股权转让。
杨帆认为,和泰人寿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权质押问题,需引入有实力、有意愿长期持股的战略投资者,借此优化股权结构。与此同时,高管层的任命也必须尽快完成,组建一支专业且稳定的管理团队,以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的连续性。“董事会职能的强化亦不可或缺,尤其在高管空缺期间,应承担起更多战略决策与监督职责,确保公司基本运营不受影响。并且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争取理解与支持,也是推动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重要一环。”
谈及接下来的业务发展规划,和泰人寿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2025年,公司将保持保费合理增长,在稳定业务、现金流基础上,注重价值与未来盈余贡献。对此,公司正努力推动渠道拓展和纵深合作,加强自主渠道建设,加大考核力度、完善配套体系,不断提升经营水平,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