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近期发布系统公告,自2025年9月1日起执行新的信托预登记审查标准。新规要求资产管理信托必须落实组合投资要求,不得开展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的信托业务。这一变化标志着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的终结,行业将全面转向组合投资运作方式。
政策影响与行业调整
新的登记标准对非标类资产管理信托产生直接冲击。传统模式下,信托公司习惯围绕单一优质融资方开展项目,流程相对简单且收益明确。组合投资要求实施后,信托公司需要同时对接多个融资主体,筛选不同底层资产,这对投研能力和风控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多家信托公司已开始调整业务结构。从今年6月份开始,部分公司探索非标产品组合投资模式,新发行的项目均采用组合投资架构。传统单一标的信托产品逐步退出市场,仅有部分老项目剩余额度仍在消化过程中。
中国信登要求信托资金通过特殊目的载体间接投向底层资产时,需完整披露交易链条、各层嵌套信息、最终底层资产和募资主体等详细内容。对于底层资产为贷款等类型的项目,必须逐一明确募集资金具体用途。这些穿透式披露要求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透明度。
业务转型与发展前景
组合投资模式的推行对信托公司业务能力提出全新挑战。不同融资项目的组合管理要求更高的专业水准,信托公司需要寻找起始和终止时间相对匹配、信用评级一致的项目,并设置建仓期进行逐步管理。这种复杂性远超传统单一项目对应单一信托计划的简单模式。
信托公司面临的实施难度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纯粹的非标组合投资可能受区域、行业、期限匹配等因素制约,操作复杂度较高。非标与标品的组合投资则主要受制于信托公司的投研实力和产品估值技术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组合投资要求的全面实施将推动信托公司加快业务转型步伐。公司需要强化投研能力建设,完善风控体系,积极探索符合监管要求的新业务模式。无论采用非标与非标组合,还是非标与标品组合,都要求信托公司更精准把握市场动态,深入了解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风险特征。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