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联合国开会”“去联合国领奖”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代流量密码。画面的主角西装革履站在台前,吸引了不少人关注。
“打卡”风波过去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并非远在天边。比如,满足申请条件的人都可以前往联合国实习。
而到现在,相当一批大学生已经把“国际组织实习”开辟成了新赛道。
最近,不少高校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实习日常。越来越多大学生正通过实习走进联合国,直接参与国际事务的运作。
这份实习听起来有着无数表现自己外语能力和穿搭品味的机会,又是正儿八经的国际化“体制内”,说不定可以见到各国政要,可谓是各种光环叠加,让人艳羡不已。
不过,以上“国际范儿”的实习日常可能仅存在于短暂的几个瞬间。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实习岗位位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生活条件更具挑战性的国家和地区,日常需要应对饮食不便、工作琐碎,甚至是停电断水等现实困境。真实的挑战就藏在浓重的滤镜背后。
光环之下,生活处处充满挑战
除了纽约、日内瓦等主要城市,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在全球各地都设有办事处,其中不少位于欠发达地区。在这里工作的实习生,首先面临的便是生活环境上的挑战。
小清在北京学新闻传播,硕士二年级时选择了去联合国难民署实习,现在在非洲赞比亚的卢萨卡。她所处的部门负责对外关系(external relations),负责维护伙伴关系和对外传播。
相比在国内生活,国外的生活不够便捷,还多了不少需要适应的地方;工作内容也较为琐碎、繁杂,与网络上光鲜的“打卡”画面存在不小落差。
卢萨卡特殊的一点在于,它限电。市区每天只供电7小时,剩余时间的供电要靠各地区的备用电“大展身手”。一般来说,她的住处会从晚上开始,断电大致八小时。
小清一早起床,就把充电宝、台灯充满电,接着就去检查热水器有没有插好,“热水要提前烧好。有时候停电会同时停水。”
办公室停电/受访者供图
赞比亚虽然以“铜矿之国”著称,这个拥有巨量资源的国家经济水平却不高,大量依赖水力发电,水电占比80%。干旱、设施老化等问题使该地区持续推行限电政策。根据赞比亚能源部的数据,该国人口电力覆盖率为25%,农村地区覆盖水平不到5%。
在异国他乡,吃饭的难度也在不断刷新。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联合国实习生会晒出食堂的餐食:餐台上整齐摆放着沙拉、肉食和甜点,茶歇也看上去颇为丰盛。
然而小清所在的办公大楼并没有配备食堂,日常饮食反而更接近大多数普通“留子”的生活状态:
她住在中资企业园区里,早晚饭可以在园区餐厅解决,但中午工作时只能靠自己准备。没有食堂、更点不了外卖,她只能每天清早带好自己做的饭。
当然,这也要“抢时间”——晚点回去又没电了。
受访者在赞比亚学会做饭
工作内容是“维护伙伴关系”,很多人想象中的画面可能是高端的国际会议和政商谈判:在灯火通明的宴会厅手持香槟,与各国高层谈笑风生。
实际上,实习生经常要在写报告、整理会议纪要、跑外勤之间来回切换,这些琐碎的事务才是日常。
伙伴关系的维护是长期过程,意味着在这期间实习生要不断地参加各类会议,整理各种纪要,发给不同的对接人并等待他们的回复。
比如,给难民营装几块太阳能电池板,会议要从双方的接洽开始,明确需求、讨论可行性;接着敲定细节,准备签谅解备忘录。
项目真正落地后实习生要同步跟进,反馈状态;等电池板装好后再给资助方提供一份报告,说明帮助了多少人、具体效果如何、未来挑战有哪些。“听上去好枯燥啊,”小清自己说。
除了驻地自身的资源状况落差和岗位复杂的工作内容,联合国实习生要面对的还有不稳定的部门工作状态。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国务院于今年2月26日称,将取消美国国际开发署超九成“对外援助”合同,以及超4100笔总价值近44亿美元的赠款。
难民署的资金主要依靠主权国家的捐助,美国的撤资也导致了预算整体的缩减。
美国国际开发署主页显示,2025年2月23日起,除指定人员外所有工作人员将休行政假。
往小了说,“本来每个办公室都有打印机,此外还有两个大的打印机;因为没钱了就只留下两个大的,剩下都卖了。”国际新闻中关于数百亿美元援助的争论,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一万多公里外办公室打印机的数量。
田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想去难民安置点走一趟,也要精打细算,沿途把分发T恤、发放物资、项目监管尽可能一并做完,毕竟油费也有限。
往大了说,因为经费变少,本应该前往线下监督和跟进的项目缺少来回路费,也只能改成电话或邮件沟通,这大大增加了沟通成本。
同时,小清所在的对外关系部门也在不断裁员,导致均摊到每个员工身上的工作量和压力同步增大。最开始裁员,大家还会买个小蛋糕分而食之,到后来不知是没钱还是裁员太多,连小蛋糕的环节也省略了。
这是赞比亚等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而如果申请巴黎、维也纳、纽约这些欧美地区的实习,面临的问题又不相同:国际组织的实习大多是无薪的,更不包吃住。
图源:小红书
高昂的生活成本,构成了另一道“隐形门槛”。虽然他们因为实习获得的补助能覆盖大部分基础生活费——例如在欧洲地区每月约1800欧元(约合人民币1.4万元),在北美地区为2400美元(约合人民币1.7万元)——但这笔钱在高昂的物价面前依然足以“劝退”一部分申请者。
毕竟在日内瓦,去连锁超市买一个三明治就得有花掉接近十瑞郎(人民币约80元)的心理预期。
倒贴实习,此刻达到了顶峰。
而无论在哪里,只要进入国际组织实习,绝大部分工作语言都是英文。进入部门的第一天,你的上司(supervisor)把你领到工位上,“这是新来的实习生,请你给大家做段自我介绍吧!”
盛情难却,回忆起雅思和四六级口语的场景,不禁冷汗直流。
等到正式开始工作了,凭借词汇量你尚可以应付全英的系统,但到了写邮件,似乎又没有老师教过“工作邮件如何开头”。
现在只有两个选择:用AI工具,或者自己化身东方的小莎士比亚。有时候借助AI还能达到和后者同款的效果。
这也是每个在中国“本土”长大的申请者面临的共同问题:即使测试时拿到了很高的阅读分数,口语和写作依然是不小的挑战。
你以为的“精英感”、“国际范”、每天站在演讲台前慷慨陈词,或者社交晚宴上如鱼得水的西装男女,背后可能是一个住宿地有时候没电没水、每天对着整屏英文满头大汗、时常忘记把邮件抄送给各个boss的“职场新人”。
不过,尽管现实打破了滤镜,小清依然觉得,这段经历的价值恰恰来自于在新的环境克服这些具体困难的过程。
这段实习,究竟有谁在啊?
面临着来自生活、工作、语言方面的种种困难,许多大学生依然愿意把国际组织实习放在心愿单上,到底是图啥?联合国究竟有谁在啊?
它既有现实的政策支持,与学业和就业挂钩,也承载了跨文化交流的浪漫想象。
最先流行起来的类似模式,是美国大学教育里的“海外实习”。1965年,美国部分学校尝试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引入海外实习;2004年哈佛大学将出国实习列为必修项目。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国际组织实习的各项政策也不断得到完善。
部分高校正在尝试推进相关的人才建设。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率先推出了国际组织实习的信息平台。
上图为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海外学习网站,下为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信息服务平台。
同济大学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会普及相关知识,还推出了《一键GET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超全攻略》工具书。
大学对国际组织实习的支持,还表现在保留学籍、助力升学上。
国际组织的实习往往需要3-6个月线下坐班。针对长时间脱产实习的要求,教育部在2017年规定了学校可为其保留学籍至多两年。
图源:《教育部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通知》教学[2017]6号
升学方面,打开社交软件搜索“国际组织实习有用吗”,弹出的咨询机构大多以“小众保研加分”为宣传点。想要留学,这个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是文书里的一大优势。
大学保研政策因校而异,的确有部分高校将“国际组织实习”作为综合素质的加分点,和志愿活动获得省级金奖、国家级金银奖加分一样。
图源:某大学推免素质类加分标准
即使不能获得加分,也有人分享,“国际组织实习”这一栏区别于其他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能让老师们看到眼前一亮。
就业层面同理。秋招也许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正躺在床上刷新招聘消息时,看到了联合国在招募实习生,也许可以一试。
不少大学生把这段经历当作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和未来的跳板,既能暂时延缓进入就业市场的压力,又能收获一段体面的国际化履历,为之后的求职或深造加分。
在小清看来,“这份实习很适合作为你的衔接和转化”。你可以在这里实习的同时,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给予自己更多反思的时间,“认识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小清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国内积攒了几段实习后,“感觉每份工作,(特别是文科类)实习生能做的都差不多”。那么,为什么不给自己换个环境呢?
所以她选择了来到非洲,一个离她的家乡超过一万五千公里的地方,去看看这个“地球村”上其他人的生活。
这也是很多中国学生前往海外国际组织实习的动机:因为好奇和兴趣。国际组织作为跨国、跨地区富有影响力的平台,对大学生充满了吸引力。
就读于国际政治专业的小羊最近正在申请,对她而言,这份实习是把所学转化为实践的方式。大学的知识还是理论的,通过国际组织了解实践时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也是提升能力的一环。
即使专业领域并不在此,毕业以后,也很难有这样长时间国际交流的机会了。“出半年差”还有基本生活的补助,何乐而不为?
无论出于哪种目的,这段经历对不曾尝试过的年轻人来说,都像是一张通向更大世界的入场券。
“无法写进简历的收获”,在碰撞中学会和世界打交道
在社交动态里定位联合国总部、晒出带UNlogo的照片的风潮旋即引发了反弹。许多人把国际组织的实习证明视为“起号教程”,“纯纯镀金”、“踩坑冤种”成为评论区常见标签。
然而,尽管被卷入巨大的争议与标签之中,仍有大量年轻人毫不犹豫地选择递交申请。他们一边刷着“付费打工”的自嘲梗,一边认真准备材料。除却现实的政策推力,这段经历所提供的独特价值和内心满足感,或许是更关键的驱动力。
实际收益上,这段实习大概率不能直接改变职业轨迹,但在具体技能和跨文化经验上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锻炼,同时也拓展了观察世界的视角。
实习结束后,只有少部分人继续走在“国际公务员”这条路,成为正职员工。这也意味着,这段实习经历对寻找一份对口的工作,其实收效甚微。
“如果你以后想从事运营的工作,那你在找工作时,国内的各种公司积攒的运营岗位实习经验肯定要比国际组织更吸引HR。”
而且,这份实习的申请流程也相对麻烦,审核和面试过程漫长,往往需要两个月以上。如果毕业学年去实习,还可能错过校园招聘。
因此,它的实际价值,并不在于直接提升就业竞争力,而在于它提供的这个舞台。那些真正走进国际组织的人,更能体会到其中隐藏的温度与力量。
最直接的,这份实习能锻炼工作者处理信息、组织会议、跨文化沟通与协作等技能。从招募公告就能看出这一点。
从招募文本中提取的信息。图片来源:范柳依.国际组织实习生胜任力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
在这里,你每天会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早上supervisor端着一杯黑咖,一口流利的英音把所有的“t”连带着各类通知都吞掉;下午去对接项目,又听印度高管叽里咕噜地向你热情介绍最新进展。
开会时,要快速抓到别人的观点,同时还得把自己的意见讲清楚;发邮件时,要让对方一眼就明白你的意思。“实战”里,技能的成长会不断加速。
在日复一日的实践磨砺之外,这份实习更深刻的地方,往往在于那些让抽象概念变得鲜活、让宏大议题触及心灵的真实瞬间。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的法律实习生王骁,就分享过他在国际组织实习的经历。他在这里感受到,国际法远不止于书本,而是一把实实在在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利器。
小清参加过一次政策发布会,与会人员需要起立唱赞比亚国歌。她原本在音乐软件上听过这首《Stand and Sing of Zambia, Proud and Free》,觉得旋律平平。但在现场,赞比亚人反复唱着“Africa is our own motherland”,“strong and free”。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国歌的曲调是来自南非的旧国歌。加上这两句话,感觉上世纪反殖民和独立年代的泛非主义浪潮简直近在眼前。”
现场照/受访者供图
正在申请中的小羊,最初也是出于这份“真实感”。在大一刚入学时,她对国际组织的作用其实存有怀疑,觉得“它们离个人生活很远”。想做的太多,能做的太少。
直到有一次,她在网上看到了中国参加第九次《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履约审议会议的解读视频。视频中,会议要求各国公开汇报性别平等的进展与不足,面对媒体与公众的注视,各国代表必须回应。
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五个为实现性别平等。
“这种机制无法立刻解决问题,但它在全球范围设定了共识,让改善成为各国必须承担的责任。”
从那之后,她不想再只是旁观,而是希望有一天能亲手推动这些议题向前一步。
在国际组织,理想能长存吗?
学业繁忙、就业挑战重重,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在投入时间后,能收获一些“立竿见影”的成果,把实习作为就业时履历中可见的亮点。
国际组织的实习虽然很难对就业有直接影响,但它的确锻炼了你的部分技能,让你尝试学会在多元立场中寻找共识,在不同文化间寻求沟通的可能。
而且,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与世界连接的不同方式,也许这能成为今后做决策、看世界的参照。
[1]范柳依.国际组织实习生胜任力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
[2]刘贺青.我国本科生海外实习的缘起、渠道及推进措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6.016.
[3]朱景凡,王玮,王戈.高质量就业视域下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与机制研究——以同济大学工作实践为例[J].成才与就业,2024,(S1):54-58.
[4]朱青青.中国高校学生的国际组织实习经历:现实情境与发展困境[D].华东师范大学,202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作者:小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