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造船业的困境愈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根据美联社的最新报道,令人震惊的事实是,美国在全球造船领域的份额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的全球商业造船产能已经占据了53%的份额,而美国的份额则微乎其微,仅为0.1%。这一差距令美国决策者和海洋霸权主义者们感到异常焦虑与不安。
回顾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在造船领域几乎毫无存在感,只占全球商船产量的5%。然而,在短短数十年间,中国凭借着强大的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积累,一跃成为全球造船业的领跑者,尤其在海军舰艇建设方面,其优势已远超美国,甚至高达230倍。中国的崛起迅速打破了长期由美国主导的海洋霸权局面。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美国并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采取了积极的行动。近期,两位美国参议员前往韩国和日本,与当地造船业者展开对话,讨论合作的可能性。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希望通过与日韩合作,联合打造造船合资企业,并争取日韩企业在美国投资造船业,特别是用于增强美国海军舰艇的建设和维护能力。参议员们坦言,美国的造船产能已经严重衰退,过去20年来,船厂设备老化、故障频发,无法有效满足美军舰艇的建设需求,许多重要的船舶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常常落后1到3年。
此外,美国海军的状况也相当堪忧。为了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军提出了建设无人舰艇部队的计划。然而,最新的测试结果令人失望——7月在加利福尼亚海域测试时,一艘无人船失控,撞向另一艘船后掉入水中;几周前,另一艘无人船在拖拽过程中失控,加速后直接将拖拽船撞翻。调查表明,这些事故的原因是软件故障与人为错误。这个本打算通过提升无人舰艇力量来“制衡中国”的项目,现如今却面临严重的技术问题,甚至美国国防部高官也开始担忧其实际效果。
尽管如此,美国依旧没有放弃希望,并在贸易谈判中寻求日韩的帮助。韩国提出愿意投资1500亿美元来支持美国的造船业,日本也表示愿意在关税谈判中给予美国支持,协助发展其造船产业。然而,虽然这些举措看似充满希望,实则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日韩虽然在造船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和产能优势,但与中国庞大的规模和先进技术相比,仍显得相形见绌。
更为棘手的是,美国的保护主义法律,尤其是《琼斯法案》。自1920年代起,该法案就要求所有在美国境内航行的船只必须由本土建造、注册并运营。这项规定无疑形成了一个重大的壁垒,使得美国在没有进行政策调整的情况下,难以与海外合作伙伴开展深度合作。此外,采购规则也限制了美军从海外购买军舰,维修上的权限亦受到严格制约。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意味着即便美国获得日韩的投资支持,短期内也难以振兴本土的造船业。
另一方面,美国船厂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培养熟练的造船工人需要多年时间,而美国船厂的劳动力市场并未达到预期。日韩的船厂同样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其中15%的工人都是外籍劳动力。美国造船商委员会主席马修·帕克斯顿强烈反对与海外合作,认为美国有足够的能力建设战舰和后勤舰,满足海军的需求。他担心,依赖外资的船舶维护将导致本土裁员,影响就业市场。
即便美国能够依靠日韩的支持,短时间内也难以形成与中国造船业抗衡的力量。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差距,在技术、规模及整体产业体系上依然显著,且这种差距可能还会不断扩大。
总的来说,面对中国在造船领域的崛起,美国的应对措施充满了“焦虑”与“挣扎”。从尝试借力日韩,到研发无人舰艇部队,这一系列行动都表现出美国急于扭转局面、重塑造船优势的决心。然而,这些举措能否真正改变局势,依然需要时间的检验。要想赶上中国,美国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在技术积累、人才培养及产业链重建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如果美国继续采取短视的竞争策略,尤其是带有恶意的竞争手段,反而可能会走上一条无法真正提升自身实力的错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