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谢碧鹭 北京报道
据上交所官网显示,近期,由于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建德尔”)主动申请撤回相关IPO申请材料,根据规定,上交所决定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2023年6月,上交所受理了福建德尔的申请材料,并进行了审核。最初其计划募资30亿元用于电子级三氟化氯生产线、含氟半导体材料等项目,不过根据后来更新的招股材料,公司拟募资目标已下调至不到20亿元。
业绩层面的波动更让其上市之路添了变数,2022年和2023年,福建德尔的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下滑。治理端同样存在隐忧,福建德尔自称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低给公司经营决策带来潜在风险。8月28日,《华夏时报》记者致电福建德尔招股书披露的信披电话,对方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
募资规模缩水背后
据招股书显示,福建德尔主要从事氟化工基础材料、新能源锂电材料、特种气体和半导体湿电子化学品等多系列含氟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氟化工被誉为“黄金产业”,下游市场空间巨大,可衍生出众多下游产品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的显著特点。
回顾历史,福建德尔的IPO征程始于2023年6月,公司向沪市主板递交了上市申请相关材料。在首次披露的招股书中,福建德尔计划募资30亿元,分别用于年产200吨电子级三氟化氯生产线、含氟半导体材料等项目。福建德尔认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围绕公司现有主营业务、核心技术进行,主要目的为完善公司产品结构、扩大公司现有产能、提升公司持续研发能力与信息化水平等。
监管层的审核问询也快速到来,在问询函中,监管层要求福建德尔披露目前主要产品的市场规模和市场竞争格局;对比同行业公司的定价、质量、行业壁垒等因素,分析公司关于市场拓展的进展情况;结合宏观市场环境、下游市场需求、行业竞争态势、行业内主要企业产能、市占率情况等,分析新增产能的消化情况。
然而,在后续的进程中,福建德尔的募资计划却悄然缩水。在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公司募资目标已经下滑到了19.45亿元。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IPO过程中,募资金额缩减的情况并非罕见。其调整原因通常包含以下几种:一是监管问询影响,若监管就募资合理性提出问询,企业常需下调金额以符合要求。二是经营状况改变,IPO期间业绩或业务规划变化,令原定募资项目不再需要那么多资金,或企业无法再支撑原定大规模投资。三是市场环境变化,若筹备期间相关行业前景、融资环境变差,企业会相应减少融资规模,避免资金闲置。
经营业绩出现波动
福建德尔此番IPO之旅的背后,业绩剧烈波动的现实困境,亦值得关注。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福建德尔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98亿元、14.18亿元和16.87亿元,其中2023年同比下滑16.52%;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1亿元、1.19亿元和1.31亿元,其中,2022年和2023年同比下滑26.97%和46.26%,呈现出典型的“过山车”走势。
报告期内,福建德尔的主要产品包括氟化工基础材料、特种气体、新能源电池材料、湿电子化学品等。各业务板块起步和发展阶段不一,部分新业务、产品线从建成投产到客户认证、导入和规模化销售往往需要不短的时间,而大量的折旧摊销、前期开支等费用会对公司短期业绩带来不利影响;从行业的发展过程来看,供给和需求随时都有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产生波动。
在IPO审核过程中,监管层重点关注了福建德尔不同产品对应的客户分布情况、主要获客方式;是否需要客户的认证,如需要,相关认证的流程和时间周期,最新的认证情况;在手订单情况,营业收入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依靠存量客户还是新增客户;区分不同产品,分析定价机制,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产品价格与原材料价格的传导机制等。
公司治理风险
在公司治理层面,福建德尔并没有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赖宗明、华祥斌、黄天梁。赖宗明直接持有福建德尔15.60%的股权,华祥斌直接持有福建德尔14.88%的股权,通过龙岩翊科间接持有福建德尔0.20%的股权,黄天梁直接持有福建德尔4.58%的股权,合计可支配公司35.06%的股份表决权。
在招股书中,福建德尔坦言,虽然三人已通过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来增强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低给公司重大事项决策、经营管理带来的潜在风险。
针对上述治理特点,监管层在问询函中进一步聚焦控制权认定的合理性,提出明确核查要求;说明报告期内主要股东的持股比例变动情况、在公司处的任职情况、对公司生产经营所起的作用、公司三会运作、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等分析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认定依据;相关投资方是否存在股东会层面、董事会层面的特殊表决权利,是否影响关于实际控制人的认定。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7日收盘,今年以来已有78家IPO公司主动撤单。知名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IPO撤单潮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企业自身问题,如业绩波动、财务不规范等,导致不符合上市标准。二是监管趋严,审核标准提升,部分企业因合规问题主动撤单。三是市场环境变化,投资者情绪谨慎,部分企业选择暂缓上市以待更好时机。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