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批评正名
创始人
2025-09-17 15:26:52

最近,工信部等六部委启动为期三月的专项整治,剑指行业乱象。这本是规范汽车市场、护航产业发展的良策,对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是举双手赞成的。


但不合时宜地说句,矫枉也应警惕过正。《通知》里列举了各种需要打击的现象,有一条是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者汽车产品,抹黑企业声誉或者商品声誉,对企业进行恶意投诉。我认为,对于这一条的行为认定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化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诋毁”指的是“恶意地捏造事实并毁坏他人(或组织、事物等)的名誉”。其核心内涵包含两个要件:首先要有主观意图:带有明确的恶意,并非客观指出问题或正常批评,而是以损害对方声誉为目的。其次,行为方式:通过“捏造事实”实现,即所说内容与真实情况不符,属于虚假信息,而非基于客观事实的评价。


构成诋毁的,必须同时符合上述这两个条件。换句话说,即使评价观点片面或错误,若未捏造事实,就不构成“诋毁”。同样的,即便有主观意图(这点很难证明),但是并非捏造事实,传播的内容符合客观事实,也不应该被认为是诋毁。


如果从具有严肃性的行业规范乃至法律的角度来看,对于法定事实的构成应该遵循的是“论迹不论心”的原则。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一切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而非揣测当事方的主观意图。否则,就必将影响到这个指导意见的严肃性。


至于专项整治中另提及的“黑公关”治理,则更需要警惕一种潜在风险——即防止一些企业将正常批评与刻意抹黑的边界模糊,以主观臆断取代客观事实,用被批评者的“体感”作为判定标准。试图利用这场旨在净化环境的整治,来建立起堵塞言路的壁垒。


需知,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汽车行业而言,批评从来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匡正企业乃至行业进步的宝贵动力!为批评留空间,就是为中国汽车留未来!


何为正常批评?它不应以观点的“正确”与否为前提。观察者角度不同、体验不同、背景不同,甚至价值观不同,都会影响他们的评价。汽车如果是卖给千万人的,就要承受得起千万人的挑剔和批评。这些批评中,难免存在认知差异,甚至可能与事实存在部分出入,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抹黑”。


企业与公众在信息获得方面是不对等的,不能指望公众能够像企业一样拥有完整而可靠的全部信息。也正由于公众在信息可得性上是“弱势群体”,所以不能因为其所获得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全面来剥夺公众批评的权利。


市场永远是运动中的,因此“正确”也永远是相对的。而多元的思考与表达,才是催生真理、推动改进的土壤。汽车企业若因批评者观点“不正确”就将其归为“黑公关”,本质上是一种逃避问题的鸵鸟心态,不仅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更会失去自我完善的机缘。尤其是新势力车企,应该感谢中国这块土地为新势力企业提供了如此之多的消费者样本,以及他们的真实意见和反馈。


我以为这是比新技术、新设计、新功能更具有战略价值的竞争优势,这才是中国新能源企业未来走向世界汽车前沿的核心优势。产业政策的最大价值是早期市场的学习,向消费者讨教,而不只是补贴。因此,请新势力们眼光长远,格局放大,不要做出买椟还珠的蠢事来。


是否是正常批评,更不应由被批评者的“体感”来定义。


现实中,一些汽车企业将“是否刺痛自己”作为区分批评与抹黑的标准:凡是指出企业问题、让企业陷入舆论压力的,就是“恶意抹黑”;凡是歌功颂德、迎合企业需求的,就是“客观评价”。这种逻辑何其荒谬!批评的价值本就在于“揭短”“亮丑”,在于指出被批评者忽视的问题、回避的缺陷。若批评不能让企业“感到刺痛”,那这样的批评要么是隔靴搔痒的无用之语,要么是刻意讨好的谄媚之言,失去了批评应有的锋芒与价值。


消费者抱怨和行业批评所指之处,难道不是企业应该亡羊补牢之处吗?比如中国电车的续航里程数,难道不正是在消费者的“声讨”和媒体的“揶揄”中跑到了世界汽车的领跑者的位置上了吗?批评是最好的整改计划,也是最好的前行动力。将“被刺痛”等同于“抹黑”,本质上是企业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用自我感受取代客观标准,是企业懒惰和颟顸的借口,最终只会让企业在自我麻痹中逐渐失去市场的信任。


此外,批评的效力更不应因其观点的“不完整”而被否定。批评者也无需承担“给出解决方案”的义务。正如批评鸡蛋难吃的,无须自己下蛋;批评冰箱的,亦无须能够自己制冷。无论是针对媒体评论还是消费者,要求批评者“给出解决方案”,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苛责。


文艺评论家做出自己的批评,不见得要自己动笔写一部小说;媒体指出企业的问题,也不意味着需要替代企业承担研发、管理的职责。批评的核心价值在于“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本来就是企业自身的责任。


汽车行业技术复杂、产业链绵长,要求批评者既懂市场、又懂技术,还要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无异于将批评的门槛抬到了不切实际的高度,最终只会导致批评声音的集体沉默。管理学中曾经有一句名言,问题一经发现,则已经解决了90%。而某些懒惰的企业,则要求批评者把剩下的10%的工作也一起干掉。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荒谬的观点吗?!


我们为何要如此坚定地、甚至是有点应激地为汽车行业的批评“正名”?因为当下中国汽车行业的批评环境,本就已脆弱不堪。


如今的汽车媒体,几乎百分之百需要依靠汽车企业“赐予”的项目维持生计——车企的广告投放、活动赞助、产品评测合作,早已成为多数汽车媒体生存的“生命线”。动辄是小编们当月的房贷和下月的口粮,谁敢造次?在这种生命线脆弱的绑定之下,“批评”早已成为一种稀缺品。汽车媒体观点的独立性早就濒危,遑论诤言?!


今天敢于指出车企问题、“批逆鳞”的媒体,明天就可能会失去合作机会、断绝生计来源;坚持客观评价的从业者,也可能会面临行业排挤、职业困境。在这样的生态中,能够坚守风骨、凭借情怀发出正常批评的声音,本就如黑夜中的微光,微弱却珍贵。若连这仅存的批评空间都被挤压,若正常的批评都被混淆为“黑公关”而一并遭到打击,那中国汽车行业的舆论环境,将彻底沦为“赞歌”的主场。


当所有声音都只敢迎合、不敢质疑,当所有评价都只能肯定、不能否定,企业将失去发现问题的外部的眼睛,市场将失去自我纠偏自我净化的能力,行业也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相鉴的明镜。


历史早已证明,压制批评、堵塞言路来维护表面的“繁荣”,最终只会引发更大的危机。对于正寻求出路的中国汽车行业而言,这种风险尤为致命。如今,中国汽车品牌正加速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技术瓶颈、市场挑战、管理难题。这些问题,既需要企业内部的自我革新,也需要外部批评的有力推动。


正常的批评,能让企业及时发现产品缺陷,避免因小失大;能让企业清醒认识市场需求,避免战略误判;更能让企业时刻保持危机意识,避免骄傲自满。若将批评视为“洪水猛兽”,用专项整治作为抑制批评的借口,那企业存在的问题将无法得到暴露,潜在的风险将不断累积,最终不仅会让错误的事情“更加错误”,还会让行业失去探索未来道路的方向。


当企业不再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当媒体不再敢于客观评价,当市场不再有多元的声音,那中国汽车行业的前进道路,就一定会变成危险重重的独木桥。


“如果批评没有自由,那么赞美也就没有价值。”这句话,应当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所有参与者的共识。媒体可以批评企业,企业和消费者也可以批评媒体,这样才是良性互动,共同提升的合理模式。


中国汽车产业除了要做大,更要能做强。何为强大?强大不仅表现为技术的突破、产品的创新,还表现为开放、包容的舆论环境,更表现为敢于批评、善于倾听、闻过则喜、追求至臻的行业心态。只有让批评自由发声,才能让赞美拥有真正的价值;只有让企业在批评中不断改进,才能让中国汽车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不应是“赞歌”堆砌的温室,而应是“批评”与“赞美”并存的沃土。为批评者正名,就是为行业留一份清醒,为企业留一份动力,为消费者留一份信任。当批评不再被视为威胁,当企业学会在批评中成长,当整个行业形成开放包容的舆论生态,中国汽车行业才能真正突破瓶颈、行稳致远,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浪潮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认为,这,才是这次六部委联合专项整治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汽车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土行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薛鹤翔:供需双增叠加政策预期,... 薛鹤翔、沈垚犇(薛鹤翔系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点评今日双焦主力合约走势较...
3.17亿资金抢筹汇金股份,机... 9月17日,上证指数上涨0.37%,深证成指上涨1.16%,创业板指上涨1.95%。盘后龙虎榜数据显...
董监高与股东齐发力 多家城商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融橙 (ID:Me-Finance),作者:刘颖经济观察报记者刘颖近期,在城商...
粤苏鲁浙,谁的人口增长最好? ... 原创 刘晓博第七次人口普查后、到2024年底的这4年里,沿海四强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谁的人口...
程强:生产韧性仍存,需求边际趋... 程强、戴琨(程强 系德邦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核心观点总体而言,8...
赵伟:新动能的“新变化”? 赵... 赵伟、屠强、耿佩璇(赵伟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摘要一问:新动能增长有...
张一鸣黄仁勋,想到一块儿了 张... 具身智能如今已成为最火的产业之一,中国行业龙头宇树科技上市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而中美科技巨头则在水下更...
V观财报|*ST立航实控人、董...   中新经纬9月17日电 在被立案调查和实施留置近半年后,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ST...
黄文涛:全球变局中的宏观经济与... 黄文涛、朱林宁、刘天宇 (黄文涛系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全球变局新局,...
豪恩汽电:机器人业务领域产品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9月17日,豪恩汽电发布了股价异动的公告。公告称,公司关注到部分媒体、股吧等平台对...
大利好,即将官宣! 大利好,即... 原创 刘博团队01人民币资产大反攻悬念即将在几个小时后揭晓。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北京时间18日凌...
康惠制药将更名“康惠股份”,此... 红星资本局9月17日消息 9月16日,康惠制药(603139.SH)公告称,公司证券简称将由“康惠制...
构建适宜的行业研究框架 构建研... 读书介绍:作者引入一个以产业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行业研究框架。按此框架,一个产业根据营收情况可以划分成4...
王涵:对本轮市场行情的思考——... 王涵系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本文根据王涵博士9月15日下午电话会议内容整理。...
中国汽车出海之王,叩响港股大门... 凭借累计1300万辆的全球汽车销量、约2700亿元的年收入和143亿元的年净利润,今年28岁的奇瑞汽...
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发布数字... 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发布数字化成果科技融合人文,驱动世界级创新(2025年9月17日,深圳)今天,...
从“罗永浩VS西贝”,看餐饮行... “再次重申我的立场:我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会主动选择预制菜。”——罗永浩。复盘罗永浩V...
微纳星空启动IPO辅导,商业航... 累计融资近20亿元后,商业卫星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纳星空”)也开启...
挖一挖丨西贝中国儿童餐第一品牌... 西贝的特色是什么?有人说是莜面啊,人家不就是叫“西贝莜面村”吗?我觉得不是,应该是儿童餐。理由也不难...
热门景区有望延时开放,美食、体... 红星资本局9月17日消息,近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印发了《...
AI“摆烂”冲上热搜,比打工人... 最近一张AI“罢工”的图片冲上了热搜。当网友让AI Vibe Coding时,它果断拒绝人类的PUA...
百年品类被中国制造爆改!方太新... 用中国智造和中国的方式,引领世界。文 | 华商韬略 熊剑辉1979年,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登出“...
百度市值突破3700亿港元背后... 百度市值大涨的背后,一位“关键先生”在精准操盘。作者 | 高岩编辑丨于婞来源 | 野马财经百度市值大...
中国商业联合会第七届第一次会员... 2025年9月16日,中国商业联合会第七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届一次理事会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隆重...
中恒集团:控股子公司莱美药业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9月17日,中恒集团公告,控股子公司莱美药业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尼...
那些德国展会上的“中国面孔”,... 9月初的柏林,温度舒适,气候宜人。不过,不远万里来到这座位于德国东北部城市的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蜂拥而...
助中概股回港、加速建国际黄金交... 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到香港融资,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加速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9月...
港股科网股爆发!百度涨超15%... 9月17日,据Wind,恒指放量收涨1.78%,恒生科技指数大涨4.22%,均创阶段新高。科网股全线...
奇瑞汽车拟发行2.97亿股H股...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林子)9月17日,奇瑞汽车在港交所公告称,拟发行2.97亿股H股(视乎超额配股...
11连板天普股份的“钞能力”谜... 真金白银必须说清楚! 一场说明会,加上最新补充回复,似乎成为最近一只大牛股的“灭火会”! 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