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评论 (ID:shangyepinglun),作者:商评君
“只要消费者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就有机会。”
好文7010字|10分钟阅读
淘金电商行业,多数创业者选择扎堆涌入“看起来更好赚钱”的热门赛道,反而容易陷入红海市场的厮杀。然而,美朵嘉创始人叶朋反其道行之,他扎进蚊帐这一看似小众的垂直品类,用近20年时间,从修补次品蚊帐的“淘宝小卖家”,成长为天猫蚊帐类目头部品牌掌舵人。他和团队不仅在这个又杂又乱的小类目里杀出一个亿级品牌,还打破了蚊帐“季节限定”的品类局限。
叶朋20年“蚊帐创业”背后,藏着中小品牌在激烈竞争中突围的底层逻辑,值得每一位关注消费创新的人深入探究。
2008年,国内防蚊产品市场还被日化类防蚊产品占据主导,物理防蚊需求虽已显现,却缺乏优质供给。当时在上海一家帐篷公司负责出口业务的叶朋,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市场空白。彼时,公司有一批出口国外的蚊帐因破损成为次品,即将被闲置,而国内市场上既实用又美观的蚊帐产品寥寥无几。叶朋果断盘下这批次品蚊帐,用卡通图案补丁精心修补后,以“微瑕低价”的定位在淘宝售卖。没想到,这些兼具性价比与颜值的蚊帐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销量远超预期,这也让叶朋看到了物理防蚊品类的产品巨大潜力。
与其他创业者不同,叶朋没有被短期的销量红利冲昏头脑,而是冷静思考如何将这一“小机会”转化为长期事业。他深知,依赖工厂次品并非长久之计,要在蚊帐品类站稳脚跟,必须掌握产品主动权。2009年,他辞职并创立美朵嘉,注册自有商标,入驻当时的淘宝商城(现天猫),成为国内最早专注蚊帐品类的专业品牌之一。
在多数人眼中,蚊帐只是季节性强、技术含量低的床上用品中的小品类,大品牌因生产人效低(工人日产仅5-6件,远低于四件套的20件)不屑入局,小公司又因量产难、成本高难以做好。但叶朋却从中看到了差异化创新的空间。蚊帐作为立体空间产品,在外观、结构、零件等方面都有持续迭代的可能,而这需要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
叶朋说,相比“创始人”这个角色,他觉得自己更像产品经理,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翻差评。做过产品的人都知道,这行为挺“找虐”的。自己的孩子当然容不得别人说一个“不”。他确偏爱对着“挑刺问题”研究。那天采访他时,他戴着黑框眼镜,对话时会直视你的眼睛。很明显一聊到用户评价,他眼睛就亮了。他说:差评里藏着你的下一个爆款。
创业初期,叶朋满脑子想的都是“用户到底需要啥”。那时他每天泡在评论区,看到差评不但不头疼,反而像挖到宝——有用户吐槽“装个蚊帐跟拼乐高似的,折腾半小时还歪”,他立马带着团队拆了十几款蚊帐,重新设计支架结构,最后搞出款“傻瓜式安装”的基本款,老人小孩都能上手,价格还亲民,没多久就冲到了类目第一;后来又看到宝妈留言“孩子半夜翻身差点掉下床,多亏蚊帐兜了一下”,他又琢磨开了,干脆把蚊帐改成防摔款,加粗支架、加固面料,这下不光夏天能用,一年四季都有家长买,现在这防摔蚊帐在市场上占了60%还多。
在运营上,叶朋一直轴的很,认准“不搞虚的,踏实做事”。那时候电商圈刷单成风,还有人劝他“刷点数据,流量才能上来”,他却死活不松口:“刷单把问题都盖住了,团队都不知道用户真正不满意啥,这不等于慢性自杀?”遇到产品有差评,他不躲不藏,反而盯着问题改;跟供应商合作也实在,从不赖账,时间久了,供应商都愿意优先给他供货,有好材料也先想着他。
不过,光靠自己盯产品、跟供应商处好关系还不够,那时候多数中小品牌都靠代工厂生产,但叶朋很快发现不对劲;代工厂嫌蚊帐订单小、生产麻烦、要么不接,要么要求起订量得几千件,想试个新设计都不敢——万一款式不受欢迎,堆着的货就成了废品。而且想改个细节、优化个工艺,代工厂也没精力配合。思前想后,他咬牙做个决定——自建工厂。
2014年前后,当多数中小品牌还在依赖外部代工时,叶朋的工厂慢慢建了起来。没建厂前,想生产小众款蚊帐,代工厂根本不接,只能放弃;建厂后,3-4个人就能组条流水线,哪怕是上下铺专用、二次元图案这种小众款,也能灵活生产,不担心库存积压。备货也有了章法:盯着15天的销售数据来备,热门的防摔蚊帐淡季就提前囤好货,不用等旺季来了手忙脚乱。现在这工厂不光能满足自己生产,还能给其他品牌代工,成了美朵嘉的底气之一。
从淘宝小店到天猫头部品牌,从国内市场到东南亚跨境布局,叶朋用近20年时间证明:小众品类不是没有机会,只要盯着用户需求做产品、把供应链打扎实,照样能在细分赛道里闯出来。他的经历,给想在细分市场突围的中小品牌指了条明路,也让人明白,做生意,“专注”和“看得远”比什么都重要。
视频访谈内容点击▼
文字访谈内容▼
商业评论:创业初期,您推出的“蚊帐基本款”成为类目第一,这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当时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
叶朋:这款基本款的核心逻辑是“普适性”——男女老少都能用,价格亲民,安装还方便。那时候电商竞争没那么激烈,平台也没有太多复杂的流量规则,更没有专业的蚊帐品牌,我们以“专注蚊帐”的定位切入,本身就有差异化。而且我们特别关注用户体验,比如用户反馈安装麻烦,我们就优化支架结构,让新手也能快速装好;用户觉得颜色单一,我们就增加基础色系,满足不同家居风格需求。
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供应链。刚开始找代工厂生产,人家觉得蚊帐订单量小、生产麻烦,不愿意接,就算接了,起订量也很高。那时候我们只能小批量试产,慢慢跑通产品逻辑,直到后来自建工厂,这个问题才彻底解决。不过也正是因为早期这些磨合,让我们更懂生产环节,为后面的产品迭代打下了基础。
商业评论:您第一次实现营收破千万是在2012-2013年,当时心情怎么样?回顾那段成长,您觉得关键因素是什么?
叶朋:那时候整个电商行业都在快速发展,我们算是“顺势而为”。当时的增长主要靠自然流量,因为我们的产品退货率低、售后少、用户评价好,平台会给更高的流量权重,转化率自然就高了。
现在回头看,关键还是“选对了赛道+守住了产品本质”。赛道上,我们选了蚊帐这个“三不管”的小众品类,竞争压力小;产品上,我们没有追求花里胡哨的营销,而是把精力放在解决用户的核心需求——防蚊、好用、美观。那时候很多商家已经开始研究电商技巧,但我们更相信“产品好,用户自然来”,事实证明这个逻辑是对的。创业的初心一开始就是养家糊口,比上班好一点,没想到做着做着,市场比想象中大多了。
商业评论:2014年前后,很多中小品牌都依赖外部代工,您为什么要投入资金自建工厂?这个决定在当时有没有遭到质疑?
叶朋:质疑肯定有,身边有人说“小公司做工厂太笨重,会拖垮自己”。但我当时很清楚,蚊帐这个品类的外部代工资源太不成熟了——代工厂不愿意接小批量订单,更不会配合我们做研发。比如我们想试产防摔蚊帐的样品,代工厂说“至少要做几千件才开机”,但我们不确定市场反馈,怎么敢做这么多?
自建工厂虽然前期投入大,要承担员工工资、设备成本,但解决了“灵活性”和“研发支持”两个核心问题。现在我们工厂能做到“以销定产”:头部产品比如防摔蚊帐,淡季就提前生产备货;小众产品比如儿童房上下铺专用蚊帐,3-4个人一条流水线就能生产,不会造成库存积压。而且工厂的工人对蚊帐工艺特别熟悉,我们有新的设计想法,很快就能落地试产,这是外部代工比不了的。
现在回头看,自建工厂是“难而正确”的事。蚊帐行业很小、很新,没有可借鉴的前辈,只有自己下场做工厂,才能满足产品迭代的需求,哪怕前期可能会亏本,但对未来是有价值的。它不仅没拖垮我们,反而成了我们的护城河,同行想抄袭我们的产品,光搞定生产工艺就要花很长时间,等他们量产时,我们已经根据用户反馈迭代好几代了。
商业评论:美朵嘉已经布局东南亚跨境市场,为什么选择这个市场?在海外布局上是如何考量的?
叶朋:东南亚市场有三个核心优势:一是全年有蚊子,防蚊需求是刚需,没有季节性限制;二是人口年轻,电商发展很快,和国内早年的电商环境很像,我们有运营经验可以复制;三是当地工业化基础薄弱,供应链能力不如国内,我们的产品在品质和价格上都有竞争力。
我们出海两年多了,现在在印度、越南、泰国都有销售,主要推防摔蚊帐、时尚学生蚊帐这些在国内验证过的爆品。当地消费者对防摔功能的接受度很高,毕竟家长都担心孩子坠床;学生群体也喜欢我们的时尚设计,反馈很好。接下来我们计划在当地找合作方,优化物流和售后,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把国内做成功的创新产品复制到东南亚,这是我们目前的主要思路,也已经看到了不错的结果。
商业评论:蚊帐原本是季节性产品,后来通过“防摔”功能打破了这个局限,这个创新是怎么来的?
叶朋:这个创新完全来自用户的反馈。有一年,一个广东的顾客给我们打电话,说他家卧室的吊灯掉下来了,正好砸在孩子床上,但蚊帐把孩子兜住了,没受伤。他特别感谢我们,这件事让我突然意识到:蚊帐除了防蚊,是不是还能保护孩子?
后来我们发现,很多宝妈都有“孩子坠床”的顾虑,尤其是幼儿。我们就开始优化蚊帐的结构和材质——比如加粗支架、加强面料承重性、在床边增加防护栏设计,推出了第一款防摔蚊帐。没想到这款产品一上线就卖爆了,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季节性问题:防蚊是夏天的需求,防摔是一年四季都有需求,从此我们的生意就没有明显的淡旺季了。现在整个蚊帐市场,60%以上都是防摔蚊帐,同行也都在做,其实这是好事,大家一起做能降低品类教育成本,把市场做大。
商业评论:除了防摔蚊帐,您还针对学生群体开发了时尚二次元风格的蚊帐,客单价卖到300元以上,当时为什么会瞄准这个群体?
叶朋:一开始我们对学生市场有个误区,觉得学生消费力低,想把产品做便宜。但后来发现,这样做根本没竞争力——你做100元的,别人能做80元的,陷入价格战就没意义了。然后我们去研究学生的真实场景:寝室是公共空间,学生需要隐私,也追求时尚。
所以我们改变了思路,不再盯着“低价”,而是从“场景需求”出发。借鉴服装行业的元素,比如用二次元图案、撞色设计,把蚊帐做成“隐私空间+时尚单品”。而且我们发现,买学生蚊帐的很多是家长,大一新生的家长愿意为孩子多花钱,觉得“孩子第一次住校,要用好一点的”。这款产品去年成了千万级单品,客单价300元以上还卖断货了,如果不断货,单款可能破亿。这让我们明白,不是用户不愿意花钱,而是你有没有提供让他们觉得“值”的产品。如果产品做得很便宜,学生可能还会觉得不好意思,而时尚又实用的产品,他们反而愿意为了这份“心头好”买单。
商业评论:有观点认为,现在出生率下滑会影响母婴相关品类,美朵嘉的核心客群包括宝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叶朋:我觉得不用过度焦虑于宏观因素,中小企业的核心是“解决具体问题”。出生率下滑可能会影响整体市场规模,但如果我们能通过产品创新提高客单价,依然能实现增长。比如之前我们的防蚊蚊帐客单价100元左右,现在防摔蚊帐客单价能到200元以上,学生蚊帐能到300元以上,用户愿意为这些创新功能买单。去年我们全域GMV增长了20%多,但销售件数增长很少,主要就是靠客单价提升,这说明即使整体人群增长放缓,只要产品有价值,依然能实现增长。
而且我们的品类也在拓展,不只是依赖母婴人群。比如我们针对成人卧室开发了“隐私遮光蚊帐”,针对租房人群开发了“便携折叠蚊帐”,这些产品都在打开新的市场。只要用户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就有机会,不用纠结于宏观数据。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多看一看行业里面有哪些问题还没被解决,我们只要去解决,市场肯定会给我们奖励的。
商业评论:您多次提到“用户反馈是创新的源头”,美朵嘉是如何建立机制,把用户反馈转化为产品迭代的?
叶朋:我们公司规模不大,现在整个运营团队也就60多人,所以信息流动很顺畅,内部的信息流动是高度对称的。我们主要抓两个点:一是用户评价,不管是淘宝、天猫的好评差评,还是小红书的种草笔记,我们都会整理归类,典型的反馈会在内部会议上讨论;二是直接沟通,客服遇到特殊的投诉或建议,会第一时间反馈给我和产品团队。
比如之前有用户投诉,冬天用防摔蚊帐时,拉链会因为热胀冷缩松动,一推就开,孩子差点掉下来。我们就专门去研究拉链技术,后来发现旅行箱的防盗拉链很结实,就把这个技术用到蚊帐上,解决了问题。其实很多创新不是“天马行空”,就是把用户的“痛点”一个个解决掉,而且解决的方法可能就在其他行业,跨界借鉴就好。
商业评论:未来美朵嘉会考虑拓展更多家纺品类吗?比如四件套、被子这些?
叶朋:暂时不会盲目拓品,我觉得在蚊帐这个品类没有完全站稳脚跟之前,拓品就是资源浪费。我们现在的定位是“蚊帐品类的专业品牌”,要先成为用户想到“买蚊帐”就会第一个想到的品牌。
不过我们会围绕“蚊帐场景”做延伸,比如用户买了蚊帐后,反馈铺床单不方便,我们就开发了“蚊帐专用床单”——这款床单尺寸更贴合蚊帐内空间,铺床时不会勾到蚊帐支架,现在一年能做上千万的销售额,复购率是纯蚊帐的几倍。未来我们还会围绕“睡眠空间”做创新,比如结合凉席、保暖材质,开发季节性的蚊帐配套产品,但核心还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会去做已经被充分竞争的通用家纺品类。所以我还是观察顾客需要什么,以消费者为导向,再帮消费者提供解决方案,新的品类自然而然就成长出来了。
商业评论:电商行业刷单、低价内卷很普遍,您一直坚持不刷单,也不盲目打价格战,这种坚持在短期内会不会影响销量?
叶朋:刷单是“饮鸩止渴”——你产品有问题,用刷单掩盖差评;转化率低,用刷单拉高数据,时间久了,团队就不会去思考“产品哪里不好”、“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最后只会被平台规则反噬,被用户抛弃。
我们不刷单,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产品有差评,就去优化产品;转化率低,就去研究用户画像,调整详情页。比如之前有用户说蚊帐面料太厚,夏天用闷热,我们就换成轻薄透气的材质;用户说支架容易晃,我们就加粗支架管径。慢慢的,产品满意度上去了,退货率下来了,平台自然会给更多流量,这种增长是扎实的。
至于价格战,我觉得“低价没有底线,但品质有底线”。如果为了打价格战偷工减料,比如用劣质面料、细支架,最后伤害的是用户和品牌自己。我们宁愿把成本花在产品升级上,比如用更好的拉链、更舒适的面料,适当提高客单价,也不愿意做“低质低价”的产品。现在我们客单价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但销量还在增长,说明用户愿意为品质买单。而且我们公司有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创新强”,与其在价格上内卷,不如把精力放在创新上,只有创新才能避免被淘汰。
商业评论:您和供应商合作时坚持不欠货款,这个原则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叶朋:很简单,你欠供应商货款,供应商肯定会想办法降低成本,比如用差一点的原材料、简化工艺,最后产品出了问题,还是要我们自己承担后果——用户给差评、退货,品牌口碑受损。与其这样,不如按时付款,让供应商安心做好品质。
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在供应商圈子里口碑还不错,很多优质供应商愿意给我们优先供货,甚至在原材料紧张的时候,会优先保障我们的订单。这就是“本分经营”的回报,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供应链才能稳定。而且做商业不是一锤子买卖,长期的信任比短期的资金占用更重要。
商业评论:回顾创业路,您觉得做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给年轻创业者提建议,您会说什么?
叶朋:做企业最重要的是“专注”和“长期主义”。专注就是把一件事做深,不要贪多求全;长期主义就是不要只看短期利益,多想想用户需要什么,品牌能为用户创造什么价值。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是:不要盲目追趋势,先找自己能把握的“小机会”。趋势行业竞争激烈,资源少的创业者很难突围;反而那些“大品牌看不上、小公司做不好”的细分品类,可能藏着大机会。另外,一定要重视产品和供应链,这是企业的根基,没有好产品,再厉害的运营技巧也没用。最后,多盯用户,少盯对手,用户的反馈才是创新的唯一源头,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锚点。
我对自己的定位更像“产品经理”,不是老板,公司每款产品我都会亲自参与设计。做一款自己喜欢、用户也喜欢的产品,看着它解决用户问题、给公司创造价值,这个过程很治愈,也很有成就感。我们的志向很简单:做更多好产品,卖给更多人,成为一个影响力更大的专业品牌。
在“小赛道”里做“大文章”
从修补次品蚊帐的淘宝小卖家,到天猫蚊帐类目头部品牌,再到布局东南亚的跨境玩家,叶朋用近20年的创业经历证明:商业世界里,并非只有热门赛道才能成就大事业,那些被忽视的“小众刚需”赛道,只要以用户为核心,坚持产品创新,同样能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美朵嘉的成长逻辑,没有复杂的商业技巧,只有“专注”与“本分”:专注于蚊帐这一细分品类,不盲目扩张;本分地对待用户、供应商、产品。这种“反内卷”的经营哲学,在当下浮躁的商业环境中,更显珍贵。
叶朋说,“大部分的创新,做出来之后同行会说‘看起来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确实,从用卡通补丁修补次品蚊帐,到从旅行箱拉链获得灵感优化产品,再到围绕学生隐私需求开发时尚蚊帐,美朵嘉的创新都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没有惊天动地的技术突破,却实实在在解决了消费者的痛点。
随着消费分级与跨境电商的发展,未来蚊帐品类还有更多创新空间——从功能上的“静音、智能”,到场景上的“露营便携、老年房安全”,再到风格上的“国潮、极简”。而始终以用户为锚点的美朵嘉,或许还会带给行业更多惊喜。
正如叶朋所说:“只要消费者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就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