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晓 编辑/环球
来源/燕梳师院
诞生于2004年,自带中国华能等电力巨头“基因”,永诚财险凭借电力能源保险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首家登陆新三板的险企。然而,这份光鲜似乎在暗淡褪色。2024年,海外大案冲击、极端灾害赔付、保证险业务调整三重危机叠加,公司巨亏4.69亿元。
2025年中期,公司以0.66亿元净利润,成功扭亏。但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巨额赔付压力再现,半年盈利或将再度被吞噬。这场“翻身仗”,还能否守住?
两极反转
2024年,对于永诚财险而言,无疑是“至暗之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亿元,同比下滑3.96%;保险业务收入69.36亿元,同比下降3.8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4.69亿元,同比扩大585.99%。
与此同时,其总资产131.93亿元,同比增长4.59%;净资产21亿元,同比减少20.55%,创近年新低。鉴于此,公司回应称,主要受到海外大案、极端灾害天气和保证险业务亏损影响7.67亿元。
首先,海外业务遭遇重大冲击,公司承保的项目发生大额理赔,虽已启动修复工作并优化核保政策,但已产生实质性损失。其次,极端灾害赔付激增。2024年,一系列台风涌现,使其承保亏损严重,尤其台风“摩羯”重创海南文昌华能风电场,对中国华能的全年赔付就达9.4亿元。
此外,保证险业务调整面临阵痛,公司主动停售新增融资性保证险,虽有助于长期风险控制,但也直接导致保费收入减少。受上述因素叠加影响,公司当年的综合成本率达115.19%,其中综合赔付率和综合费用率为77.32%、37.86%。
2025年中期,永诚财险业绩迎来显著反弹。截至上半年末,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4.54亿元,同比增长6.54%;净利润实现0.66亿元,与去年同期亏损0.29亿元相比,成功扭亏为盈,展现出较强的经营修复能力。
图源: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然而,正当业绩向好态势显现时,超强台风“桦加沙”的登陆打破了复苏节奏。
9月24日,该台风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3级,破坏力堪比2018年的“山竹”。据了解,这场灾害已造成中国华能阳江雷平风电场至少五台百米高风电机组拦腰折断,设备损坏惨重。
作为“电力系”险企,这场台风或将给其带来严重影响。作为根植于电力能源领域的专业财险公司,永诚财险与华能集团长期深度绑定,截至2024年末,来自华能的保费收入占比已升至30.87%,电力设施保险承保规模持续居于行业前列。
2024年台风“摩羯”过后,永诚财险对华能的赔付占全年赔付支出的18.9%。尽管目前未对“桦加沙”造成的具体赔付金额进行披露,但结合华能风电场的受损程度、单台机组超千万元的造价,以及公司过往台风赔付规模的推算,此次赔付压力或不亚于去年水平。
电力股东“求退”未果
永诚财险成立于2004年9月,总部设在上海,由中国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国家电投、华电集团等国有大型电力企业共同筹建,也是国内首家登陆新三板的保险公司。
然而,近年来,永诚财险多家“电力系”股东正纷纷打“退堂鼓”,清仓挂牌转让。早在2021年9月,上海联交所曾披露,其股东——中国大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大唐资本”)曾挂牌出售永诚财险16552.8万股股份,占总股7.6%,转让价格为2.81亿元。
随后一年,2022年12月,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股东中国华电集团产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电资本”)拟出售永诚财险16552.8万股股份,占总股7.6%,项目转让底价为2.56亿元。但这两次交易并未成功,也凸显出保险股并未获得资本芳心。
尤其自2023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对国央企业进行一系列政策出台,明确强调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金融机构。对于风险比较大的金融机构,央企的资金要尽快地退出,尽快切割。因此,永诚财险的“电力系”股东挂牌转让股权的进程明显在加快。
2023年7月,南方电网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南方电网”)在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所持永诚财险3.28%的股权,合计7150万股;同年9月,国家电投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电投”)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持有的永诚财险143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6.57%。
2024年10月,南方电网再度转让所持有的3.28%股权,标价为11096.94万元。此外,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信息揭示,永诚财险的另一笔股权也正处于待售状态,转让方正是大唐资本,其持股比例高达7.6%;北京产权交易所也不甘落后,披露了两笔挂牌转让信息,涉及国家电投持有的6.57%股权,以及华电资本持有的7.6%股权。
这四家“电力系”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25.05%。基于此,公司方回应,包括国家电投在内的几家股东股权转让举动,均为响应央企“回归主业”,对自身资本布局进行调整,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和既定战略。
不过,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永诚财险仍有12家股东,可见以上股权转让均未成功,但四家股东的再次挂牌充分显示其“求退”决心坚定,不排除后续再次挂牌转让的可能性。
合规隐忧
2025年,监管利剑指向永诚财险的内控短板。短短半年内,山东、天津、青岛三地分支机构相继领罚,暴露其合规管理的系统性漏洞。
比如,6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披露称,永诚财险山东分公司营业部因虚假列支服务费,被罚款15万元。同时,时任该机构负责人徐贞被警告并罚款2万元。
图源:山东监管局
而青岛分公司的问题更具代表性。5月中旬,山东省安责险服务效能评估中,永诚财险青岛分公司等8家险企在事故预防服务投入、服务质量、理赔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被列为不合格等次。
6月9日,天津监管局披露称,永诚财险天津分公司因存在“编制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保险费回扣或者其他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合计27万元。此外,对时任责任人李喆、刘小沛分别警告并处罚款2万元、4万元。
图源:天津监管局
总之,永诚财险的困局,本质是路径依赖的代价。当“电力系”股东陆续退出,监管趋严,自然灾害常态化,永诚财险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挤压。
若不能尽快摆脱“依附型”发展模式,真正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护城河,那么每一次超强台风,或将是压垮其盈利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