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聊起避险,第一反应总是黄金,认为没有比它更保险的东西了,可最近它却玩起了猛涨——黄金悄悄站上每盎司4000美元,刷新了历史。
这个以前常被视作“保守选项”的贵金属,咋突然就“火”成这样?又是因为什么再创历史新高?
从美债到黄金的资金转向
以前市场一慌,钱准往美国国债里扎,毕竟“美债兜底”的说法传了这么多年,2008年金融危机那阵,就算股市跌得稀里哗啦,美债还是稳稳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不少投资者盯着美国的经济数据和债务规模,心里开始犯嘀咕,你想啊,要是手里的国债,背后是越来越大的还债压力,谁还敢踏实拿着?
就有分析师问过,担心美国经济和债务前景的话,还会想买传统避险的美债吗?答案其实挺明显的——没人愿意把钱放在没底的地方。
这时候黄金就冒头了,它不像美债那样靠某个国家的信用撑着,手里攥着真金白银,总比拿张“借条”踏实。
再加上之前特朗普政府搞的关税政策余波没散,俄乌冲突也没停,物价还一个劲涨,这些事儿凑到一块儿,都推着钱往黄金里跑。
到现在,黄金今年已经涨了54%,这个幅度别说普通投资者,就连不少机构年初都没预料到。
曾经的“保守选择”成了现在的“香饽饽”,可光靠个人投资者这点钱,还撑不起4000美元的高位——那真正给金价“托底”的力量,又藏在哪儿呢?
金价的“压舱石”与长期支撑力
个人投资者的钱来得快,说不定哪天市场一稳就撤了,真想让金价稳稳站在高位,还得看“大玩家”的动作——也就是各国央行。
以前不少央行的储备里,美元占了大头,黄金更多是个点缀,毕竟过去美元是全球硬通货,拿着美元资产方便又“安全”。
但从2022年开始,风向明显变了,全球央行买黄金的力度一下子提了上来,那一年起,每年买的黄金都超过1000公吨,这个数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就算今年预计会少买点,到900公吨,也比2016到2021年平均水平多一倍,这不是一时冲动,更像长期的布局。
这里面中国央行的动作特别显眼,已经连续11个月增加黄金储备了,你琢磨琢磨,央行买黄金不像普通人那样看短期涨跌,他们考虑的是好几年后的事儿。
比如怎么让外汇储备更安全,不被单一货币绑住,万一以后美元有波动,手里的黄金就能扛住不少风险,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越来越多国家不想把“鸡蛋”都放美元这个篮子里。
这种大规模、长期的买入,才是金价真正的“压舱石”,就算短期有投资者卖,央行这边的需求在,金价也不容易跌下去。
央行的增持给了黄金涨势“定心丸”,可市场不光关心现在,更想知道未来——那些专业机构,又觉得黄金接下来能走到哪一步呢?
从预测上调到“一代人机遇”的市场共识
现在不光普通投资者盯着黄金,那些专业机构更是直接用“真金白银”的预测表明态度。
以前不少机构更愿押注美股这类高收益资产,对黄金多是“配置一下就行”,觉得它涨得慢、没爆发力。
可这次不一样,高盛直接把2026年底的金价预测提到4900美元,比之前多了600,就因为8月底以来的资金一直在进,没断过。
瑞银说中长期能到4200,花旗更敢想,说要是美联储2026年接着降息,说不定能冲5000。
还有分析师说这是“一代人一遇”的行情,达利欧更直接,建议手里得有15%以上黄金,说它不用靠别人兑现。
机构这么整齐地看涨,以前真不多见,可机构都看好,那整个贵金属市场是不是就黄金独美?还真不是,黄金一涨,白银、钯金也跟着“沸腾”。
白银今年涨了67%,比黄金还多13个点,价格冲到48.99,14年没见过这数了,盘中都快破49了。
钯金更猛,有天单日就涨了近10%,一个月涨超20%,年内也快50%了,虽说离历史高点还远,但势头很足。
其实就是钱从黄金往其他贵金属漫,觉得黄金太挤的就买白银,想跟着板块赚的就买钯金。
这说明不是黄金单蹦,是整个板块都被看好,整个板块都动起来,这轮黄金的新高,就不是孤立的偶然了——到底该怎么看这波行情的收尾?
结语
黄金破4000美元,不是运气,个人投资者弃美债选它避险,央行持续增持托底,机构集体看涨给信心。
这波涨势有实打实的支撑,不是短期炒作,想看懂它,得盯着避险需求、央行动作和板块联动,这才是行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