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飞行器需要时间沉淀,无人货运有望快速发展。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受访者
最近几年,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泡”在重要的被投公司中:加入高管飞书群、参与关键决策、实时讨论业务难题……
这也是李剑威近几年对于投资的一次新尝试,即通过加强投后管理,增强与被投公司的链接,以投资人的经验帮助被投企业复盘,减少失误以接近成功。
李剑威早期曾服务于红杉资本、真格基金、富达成长基金等知名机构。2014年前后,李剑威开始关注飞行汽车赛道,2016年,他创立了真成投资,主要关注云计算、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前沿科技、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早期和成长期投资,主导投资过九号公司、云天励飞、亿航、老虎证券、华米科技、云洲智能、罗辑思维、得到App等项目。近几年,航空航天也是他关注的重点领域,投资了凌空天行、深蓝航天、白鲸航线等。
低空经济从2023年底开始快速成为资本市场和创业的热点,在行业高歌猛进两年之后,低空经济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哪些细分领域有爆发潜力?创业者又需要关注哪些要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在低空经济领域有众多典型投资案例的李剑威。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与李剑威的对话整理,有删减。
谈低空经济:接下来两年,载货无人机会快速发展
《中国企业家》:你觉得现在低空经济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李剑威:整个低空经济从2023年年底开始启动,到2024年发酵,(二级市场)出了很多大牛股,有五六个相关公司股价最高涨了5倍以上。
今年,行业融资慢下来了,很多公司可能开始碰到适航的问题,如工程样机是不是能顺利载人首飞,有一些适航阶段的飞行器最近出现事故,大家就会意识到行业发展没那么容易,监管方面也会比较保守。接下来两年,低空经济行业发展一定是安全第一。
来源:AI生成
这意味着载人试航的过程会非常谨慎,原来大家认为2025年或2026年,很多新飞机会拿到TC(型号合格证,中国民航局颁发的证明民用航空器设计符合适航标准的证件),现在看当时的想法比较乐观。
即便亿航拿到OC(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主力型号EH216-S已经在飞了,但监管出于安全考虑,依然有人员数量的限制。新公司申请TC的压力是很大的。但另一个角度看,还有很多应用如货机(多旋翼或固定翼)发展很快,我估计接下来两年是货机密集发展的时候。
《中国企业家》:哪些企业可能会迎来机会?
李剑威:做货机的公司里,有大疆的吊运无人机,也有固定翼大型飞机,比如大载重的白鲸航线W5000,1吨左右的翊飞和TP1000(壹通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研制的货运无人机)等,他们都在加紧适航或者做首飞准备。
远郊山区的吊运需求很大,以前在山区吊运,需要修索道,成本非常高,运几百吨的东西要一个月,但如果用无人机,三天就能搞定,成本可以下降80%,效率也大幅度提升。这在全球都有需求,因为在山郊野外修路非常低效,用无人机是最好的。我判断,未来几十公斤到200公斤的无人机吊运,会有巨大需求。
《中国企业家》:快递行业是不是也是个很好的场景?
李剑威:深圳等几个城市在频繁地试验快递场景,但现在政策原则是先远郊再城区,先隔离再融合,在城区里面就碰到融合的问题,也碰到人口密集的问题,所以大家非常谨慎。
成本方面,中国快递小哥还是很牛的,无论送外卖还是送快递都很快,而且比较便宜,虽然无人机本身已经改进很多了,成本也降了很多,但对于快递小哥依然是没有优势的。
所以真正实现城内快递普及,我觉得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反而城际之间的物流,尤其是比较远距离的1000公里左右物流,是比较明确的场景。(这个距离)陆地快递以前要花两三天,如果不是主干航线的二线城市,没有直达飞机,只有通航机场,用了白鲸(的飞机)就可以在通航机场起降,只要有足够的运量,它就可以直航了。
《中国企业家》:投资白鲸,是因为明确看好货运场景?
李剑威:因为我投过亿航,我比较了解载客的潜在限制。亿航做的是旅游观光场景,我认为是可以成立的。但到真正开航线,政策可能没那么快放开,所以当时我们倾向于暂时不投其他的eVTOL载客无人机,也是担心它的取证周期和商业化的问题。
亿航已经走出来了,账上现金也很多,在海外也能卖,可能也不存在生死的问题。但如果一个创业公司贸然进入载客这个领域,其实是有生存风险的,因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现金流。
所以当时我们决定载人暂时先不投,载货是比较好的场景。全国大概500个通航机场,目前起降的班次极少,都在亏钱,但这是一个建好的基础设施。而民航机场非常繁忙,一般的货机找不到时间点插进去,如737改装的大型货机,只能在凌晨00:00~6:00之间飞,其他时间货机没法飞。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机会,就是利用通航机场做一张空中物流网。
白鲸的团队都是从商飞出来的,他们在商飞也做过这方面的预研。当时有几个物流公司找到商飞,希望他们做一款(载货)飞机,但最后商飞管理层决策不做独立型号,要专注919交付的任务,所以(白鲸团队)他们就出来自己干这个事儿了。
当时我们考察了白鲸很长时间,因为做一款大型的货运无人机的投入很大,我估计10~15个亿,理论上这不是VC能干的事。本质上,白鲸在做一个货运版的商飞。能不能融到足够的钱?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协助团队去拆解里程碑,每到一个里程碑就去融一笔钱,否则一次性说融15亿元,VC全都扭头跑了。
我们拆解后,认为应该是有机会的,就对团队有信心了。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果能做出一个无人货运版的商飞,这事儿不用考虑天花板的问题,它一定是很大的事儿。最后可能两个结果:钱全没了,或者搏一个可能100倍的收益。
《中国企业家》:一般一架飞机的研发周期是多久?
李剑威:10年,你看C919做了多久?造一架飞机还是挺难的,现在比以前快,因为有各种设计辅助软件、各种新材料,但实际还是很难,尤其做这么大的飞机。
《中国企业家》:当时有其他家也在做无人货运了吗?
李剑威:很多家其实都在做货运飞机,但都集中在一吨左右。我们认为一吨的飞机飞1000公里,需求没有那么旺盛,要做还是做大的,肯定会更经济。
对于很多团队来讲,他们没研制过大飞机,很多是在现有的平台上做无人化改装。白鲸团队的创始人完整经历过整个大飞机的研制流程,以前在商飞和空客干了很长时间,这一点挺关键的。这种人才比较难得,相对于一般团队而言,他们属于高维打低维。虽然白鲸的飞机也很大,但是相对于他们以前做过的,还是算小的,从大做小是降维打击,从小做大是做不了的,因为你没干过。
货运飞机跟载客飞机不同点在于,载客飞机要考虑人员,生存环境很重要,需要有洗手间、恒温、恒压系统等26个子系统,无人货运完全不用考虑这些,里面就是个空的肚子。当然驾驶、通信、远程控制等也都得有,但生命保障系统完全不用考虑,所以更简单。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成本能大幅度降低。
《中国企业家》:现在飞机的产业链能支撑一个创业公司从0到1造一架飞机吗?
李剑威:货机只是减配,不需要考虑洗手间、座椅等配件,但原来发动机、引擎、机身,用什么材料、辅材,其实都有成熟供应链。
这也是高管创业的好处,他从商飞出来,对供应链非常了解,把产品定义描述清楚之后,人家会判断你是不是靠谱,造的飞机有没有人买,才会考虑要不要给你供货。你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背景的人出来造飞机,那不可能。
《中国企业家》:在低空经济领域,后入场的公司还有什么机会?
李剑威:做整机还是有困难的,因为周期太长了,难度挺大的,除非你在新的品类有些动作。比如我们投的快轮,就是做单人飞行器的,产品做得好的话,有机会上量;但如果现在还做载人的无人机,2座、5座的有一堆公司已经做得挺好了,那就得另辟蹊径,有非常不一样的特点才有机会出来,否则的话都一样,想跑出来是有困难的。
《中国企业家》:对目前还有想入局低空行业的创业者,你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李剑威:谨慎入局。
谈投资方法论:先验证项目成果,再谈规模
《中国企业家》:2019、2020年左右,真成投资遇到过募资困难,这期间总结了哪些方法论?
李剑威:我们当时说科技领域的非共识投资,在大家没看清楚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可能投得更早、投的价格更低。这几年下来我觉得有些验证了,有些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比如白鲸我觉得应该差不多能验证了,如果它首飞成功,就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像深蓝如果(火箭)回收成功了,那也可能是个特别大的里程碑。但坦率说这些都有不确定性。
《中国企业家》:哪些逻辑是验证的?
李剑威:比如说白鲸,我们投的时候就没形成共识,当时还没有低空经济这个词,它要融很多钱,在VC里很有争议,大家都普遍认为这个干不成、风险很大。但我们仔细研究下来,从场景、团队能力、融资结构去拆解,我们认为这个事儿是能做到的,所以就投了。
还有亿航,说实话,现在往回看是运气,因为最早它做的是大疆的低成本替代,其实没做成,消费级无人机的质量跟大疆有差距,所以差点死了。后面就全力转型,从to C转向to B做无人机表演,给公司带来一些现金流,解决了资金的大问题;另外就是全力转184、216(亿航的两款载人飞行器),这个转型比较成功,亿航率先做出来能载人的自动驾驶飞行汽车,加上2019年的股市也比较好,相对容易上市,公司去美股融到了一些钱,才有后来的故事。整个过程中,其实有几个非常危险的时刻,之所以能挺过去,一方面是创始人很有韧性,另一方面也是运气好。
亿航智能EH216-S航空器 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企业家》:大家这么多年一直在说非共识,但是可能很难实现真正的非共识。
李剑威:对,大量是错误的非共识,所以这里面运气还是蛮关键的。我们现在看下来,最好先有些产品的验证,团队背景也要比较靠谱。
《中国企业家》:但是有东西印证的话,会不会变成共识了,项目就很贵了?
李剑威:没错,这个把握不是一个科学,只能是个艺术,我们争取在有一定证据、证据又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开枪”,但肯定是有风险的。
《中国企业家》:这两年真成似乎大幅度放慢了投资节奏,为什么会这样?
李剑威:首先,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来沉淀,我们做了几个大的赌注,其实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公司身上,比如深蓝航天。
《中国企业家》:花时间是指?
李剑威:公司业务上的探讨,甚至部分环节参与公司管理。现在我们跟创业一样,验证自己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简化可实行产品)是不是能打中,打中之后才能规模化。说实话,我认为现在还没找到规模化的方法。我得验证这些非共识变成共识之后,才有信心去扩大规模,再多投一点。
《中国企业家》:深度参与项目管理,这在一些早期投资机构里还是比较少见的。
李剑威:是的。因为我们也是投得比较多的情况下才会去参与得比较多,我们在验证投资人参与有没有用。如果没用,以后我们也不参与,现在还没有完全验证清楚。像白鲸早期的参与,我觉得帮助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基本上不用参与了,核心的决策可能一起讨论一下。
《中国企业家》:你现在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投后上?
李剑威:对,我们花在投后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至少占一半以上。
《中国企业家》:您现在深度参与公司的管理,创始人这边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
李剑威:我觉得至少在他成功之前,他还是挺需要我们的,我们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如果没有变成共识之前,他一文不值,他需要我们的介入,因为我们经历过什么叫成功,见过很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所以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帮助。
《中国企业家》:有个别机构现在做控股型的投资?
李剑威:我们现在还没这个能力,客观地说这可能是个好思路。
复盘的核心:掌握赚钱的本事
《中国企业家》:真成投资成立9年了,如果给过去9年时间的机构和资本行业做一个总结,你会怎么总结?
李剑威:我觉得一级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都是市场化基金做主导,现在基本上政府做主导,募资肯定会有影响。
另外资金的反馈周期也很长,有没有这么多真正耐心的LP?现在反馈周期是8~10年,说实话我觉得对于大部分LP来说太长了。接下来就看能不能出来厉害的公司,阶段性都有一些还不错的公司,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抓得住。我们这套体系现在有些成果,但又不是全面胜利。
我们认为,得先想清楚这个模式是不是能成立,比如我们投的相对比较重的项目,它能不能有一个明确的正反馈。我指的不只是所谓的估值提升,而是业务的快速增长,进而在资本市场取得好的反馈,最后转化成现金回报。
《中国企业家》:过去9年,有你觉得错过的非常可惜的项目吗?
李剑威:坦白说还是有蛮多的。无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还是机器人领域,我们都挺认真地评估过一些机会,但是受制于当时的认知水平,我们错过了包括宇树在内的项目。其实在宇树估值10亿元左右的时候也是有明确机会的,现在反思下来还是比较可惜的。
当然也有一些我们认为投对的项目,包括凌空天行、白鲸,有得有失。核心问题是,现在我们要想清楚,有巨大潜力的(项目),当时的特征是什么。每家机构都在反思这个事儿,怎么抓住下一波,抓住后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无论一级还是二级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二级市场也有很多这样的机会,泡泡玛特股价最低也跌到8块钱,很多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在想能不能形成一个更普适性的、针对不同场景的方法论,核心还是掌握赚钱的本事。之前的方法有些是成功的,有些没那么成功,我们也在归纳不成功的点在哪儿,是因为天花板太低还是产品定义错误,产品怎么做到位?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从基金的角度来讲,我们也投了一些还不错的项目,但是远远谈不上成功,也犯了很多错误,所以现在的重点还是在复盘。
《中国企业家》:无论对项目,还是对机构,你都是抱着创业的心态?
李剑威:我们还是深度参与其中的一个角色,也争取反思能有些效果。因为我们最终定位还是协助创业者把这个事儿做成,就跟我们的基金名字一样,就得“真的成”。“真的成”不是说估值多高,好多都有过估值掉下来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变成基本面特别好的、逐渐凝聚共识的项目。
怎么做到这一点?首先产品得做好,实现产品的里程碑,融到钱才有下一步,怎么把节点做好,对于组织能力有什么要求?这些我们都在反思。我们的项目里有成功的,也有没那么成功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其实现在样本是够的,尤其是有些工作我参与得挺深,我完全知道他在整个过程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成功和失败是由什么导致的?哪些点做好了就翻盘了?我都有第一手的经验和体会。
所以现在其实重点不在于募资或投资,而在于把方法论提炼出来,想清楚各种因果关系,就能大幅度提升后面的胜率。如果因果关系没搞清楚,到最后就完蛋了,规模越大就越麻烦。
我们前两年就嗅到了危险。比如2021年,我们认为找到了因果关系,后面发现不全然是这样,有些我们认为行的东西,结果后面证明错了,当然也有外部的原因,确实变化太剧烈了。
现在我们聚焦在“反思、复盘”上,这些解决不了,你给我再多的钱也没有用;这些解决清楚了,再规模化是很容易的。
《中国企业家》:你对基金或者个人的未来规划是什么?
李剑威:我觉得跟创业一样的,首先得观察我们的标准有没有好的反馈,我们投的一些公司能不能比较明确地跑出来。同时怎么发挥我们自己的长处,或者说这种所谓的增值有没有效果。
如果有效果,我们就围绕这个点不断地扩规模;如果没有效果,我们就得想办法另辟蹊径,而不是说一条路走到黑。核心还是看市场的反馈,我们再做调整。
原则上,早期创业我觉得很难规模化,辅导创业公司也一样,就是得有很多有经验的人,给出比较好的建议,创业者又能执行得比较好,只有这两者配合,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所以我们现在等第一批好公司能结出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