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连续十几个月不断囤积黄金?俄罗斯又为何指定印度的结算方式?从国家央行到国际贸易,美元真的要成为过去式了吗?
最近24小时内,国际财经领域接连传出两条重磅消息,看似互不相干,背后却指向同一个大趋势。
第一条,跟咱们国家的“家底”有关。央行刚刚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的黄金储备已经达到了7406万盎司,这比上个月又增加了4万盎司。有人可能好奇,央行为啥对囤黄金这么情有独钟呢?原因不复杂:现在全球局势不太平,美元、欧元这些货币,价值很容易受本国政策影响,说波动就波动。而黄金呢,从古至今都是公认的硬通货,不管国际上谁加息、谁打仗,它的价值都稳如磐石。增持黄金,就是在给国家的金融安全加一道最可靠的“防火墙”。
紧接着第二条消息来了,依旧和我们的人民币有关。现在俄罗斯石油商跟印度做生意,明确要求印度买家用人民币来支付油钱,而且很多印度买家也愿意接受。为什么印度会愿意接受?第一,中印关系已经相对缓和了;第二,过去印度想买俄罗斯石油,得先把本国卢比换成美元,再用美元支付,中间不仅手续繁琐,还得被剥一层手续费。现在直接使用人民币,因为人民币和俄罗斯卢布之间可以直接兑换,省去了通过美元中转的麻烦,效率高、成本还降了,印度买家自然愿意接受;第三,印度也不得不接受,俄罗斯给了印度相当大的折扣,印度现在有接近4成的石油得从俄罗斯进口,生意盘子做得这么大,买方自然得尊重卖方的结算规则。
事实上,这种绕过美元的交易创新,还远不止于此。中国与伊朗、俄罗斯3国的交易生变,开始了以物易物。比如,咱们把发动机、底盘这些零部件运到伊朗后,伊朗直接用铜、锌等矿产资源来抵账。俄罗斯也一样,用他们的小麦换我们的汽车,用原材料换我们的基建服务。那么这是退回到了“原始交易”吗?其实,这也是被逼出来的,美国近年来频繁将美元当做刀子,动不动就切断别国的结算通道。我们和伊朗、俄罗斯为了能安心做买卖,干脆另起炉灶,你给我急需的资源,我给你成熟的商品和服务,各取所需,互不拖欠,安全可靠。
说到底,这拼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美元一家独大的旧时代,恐怕真要渐行渐远了。美国过去凭借美元是全球主要结算货币的地位,确实享受了不少特权:想制裁谁就断谁的支付通道,遇到危机就开动印钞机,让全球为其分担成本。现在,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出路。中国、俄罗斯、印度以及伊朗干的这一切,并非要和谁针锋相对,而是大家在用实际行动,共同追求一个更公平、更安全、更去中心化的国际经贸环境。